曹履泰(?-1648年),字大来,号方城,浙江海盐人,台湾荷西殖民时期明朝光启1625年榜进士,于福建同安县任县令5年,施政严保甲、练乡勇,保固地方不遗余力,因此招抚郑芝龙,同党李魁奇、钟斌仍为海寇,蹂躏中左所,履泰日率领父老子弟练兵,军容甚盛,诸海盗相戒勿犯;后任明兵部侍郎(副部长),明亡,投效唐王于侧,于赣州遭遇清兵,拒降跳崖仅轻伤,次年返乡病逝。著作《靖海纪略》为履泰任同安时,与上司往返之文件。书分4卷,前3卷主要为书信,共计100余封;第4卷为办理团练的过程及成效,极具史料参考价值。
成玄英(608-669年),唐初道士、哲学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字子实,隐居东海(今江苏北部)。贞观五年(631),奉召入京,加号西华法师。永徽中(650—655),流郁州(今江苏连云港东云台山)。哲学上重玄,“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道德经义疏》)提出遣有、遣无,亦遣中的“重玄之道”,认为世界本原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更不是非有非无。“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同上)根本否定自然规律及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世界上一切对立的东西都属虚幻,否定境与智,有与无,美与恶,是与非间的矛盾关系:“体知六尘虚幻,根亦不真,内无能染之心,外无可染之境
曹贞吉(1634~1698),清代著名诗词家。字迪清,一字升阶,又字升六,号实庵。山东安丘人。清世祖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圣祖康熙三年(1664)进士,考授内阁中书,出为徽州府同知,内召为礼部仪制司郎中,以疾辞湖广学政归里。贞吉性耿介孤特,笃于师友。王士禛尝选宋琬、田雯、王又旦、丁炜、汪懋麟、曹贞吉等十人之诗为《十子诗略》,世称“金台十子”。贞吉作诗受到其外祖父刘正宗提倡济南诗派(其代表者为李攀龙)影响,亦从学习“后七子”入手,注重格调气势,后亦出入苏轼、陆游之间,注重铺排句式,不以模拟为工。其诗多写行旅游踪。邓汉仪引吴剑宜语:“新安山水佳胜,而近得中翰曹公来治吾郡。诗才文笔,炤耀岩
查为仁(1695~1749), 清代诗人,字心谷,号莲坡。宛平生员,年十八举康熙五十年乡试第一,是科主试者为尚书赵申乔。申乔尝以革铜商事与当时权贵龃龉,铜商金、王两姓必欲甘心焉。及是,谓榜首乃富人子,且年少名不出里閈,遂钩致以兴大狱。既锻炼成,谓为仁中式情弊虽由其父主使,而通同作弊,相随脱逃,法当论死。为仁固才士,长系请室,既颠蹶无生理,乃就白云司葺板屋数间,读书其中,榜曰“花影庵”,七略四库,恣意搜讨,结撰日工,篇章斯富。初时传闻,有谓为仁目不识丁者,至是人始知其为慧业文人,才藻横飞若此也。为仁自年十九就逮,越八载始邀矜释出狱。后居水西庄,缥缃锦轴,法物图书,金石彝鼎,藏贮极多,款接名流
陈大章(1659-1727),清代诗人。字仲夔,号雨山。黄冈(今属湖北)人。少从名儒陆陇其,交梁佩兰、陈恭尹,工诗古文。后游学问津书院,问津书院问津堂会课生,勤奋好学,博研经史,能诗会文,善书画,尤工墨菊、行草书。康熙二十六年(1687)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以母老乞归,筑室松湖,以教授为生,以读书、著述自娱。少时随父官粤地,与梁佩兰、陈恭尹有交游。为人崇尚志节,不近名利,曾坚辞江汉书院之聘。性好游山,翠微、庐山、金焦、苏台、白门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游必有诗,其诗以描绘山川风光为主要内容。如《游庐山》、《九江夜泊》、《瓮山拜耶律文正公墓》等,都可看作是生动的游记。还有一些抒写性情的诗
崔融(653~706年),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人。上元三年,中辞殚文律科,累补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中宗为太子时,融为侍读,东朝表疏,多成其手。圣历中,自魏州司功参军迁著作佐郎,历右史、著作郎。四年,进凤阁舍人。久视元年,出为婺州长史,寻召为春官郎中,知制诰事。长安二年,再迁凤阁舍人。三年,兼修国史。四年,改司礼少卿,仍知制诰。神龙元年,因附张易之贬为袁州刺史。寻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二年,以预修《则天实录》成,封清河县子。因撰武后哀册文,用思精苦,绝笔而卒。谥日文。融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朝廷所需大手笔,多出其手。与苏味道、李峤、杜审言齐名,合称为“文章四友”。《日本国见
陈良谟(1482—1572),字中夫,号楝塘,安吉凤亭(今凤凰山乡)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初授工部主事。奉母入京,船行中途,适河道水涸,须陆行,畏难不前。母责曰:“平生出入徒步,若初入官便思安逸,纵此一念,吾立见汝败矣。”遂敬诺改途。于朝廷工、礼、刑、兵四部郎署辗转达十年,后外调,历任湖广参议、福建按察副使及贵州参议。为官清廉,某巨商曾持良谟友人书函以求助,始欲许之,后见出千金相赠,顿鄙而拒之。年五十七,因病乞休归里。时,湖俗士大夫以财相高,惟与良谟相处不敢言财,时人誉其为“有志于圣人之徒”。自幼勤学,耄耋之年仍琅声不绝。其诗文温醇典雅,著作甚丰,存有《天目山房集》、《见闻纪训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