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观法师(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人。年十一,即在宝林寺出家,十四岁遍寻名山,研习佛家经典,解从上智,性自天然,又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秘咒、仪轨等。唐代宗大历十一年 (776年),游五台,参拜文殊。继往峨眉,求见普贤。慨于 《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思: “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大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 《毗卢》,有辜二圣矣。” 澄观将为《毗卢遮那》撰《疏》,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此乃吞纳光明遍照之征。及成,常思付授
蔡德晋,清江苏无锡县人。字仁锡,号敬斋。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举人。乾隆二年(公元1736年),杨名时荐授国子监学正,迁工部司务。生平研精《三礼》,著《礼经本义》十七卷,《礼传本义》二十卷,《礼通》五十卷,虽间出新义,但持论悉有根据。 (事迹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国朝耆献类征》卷一百四十四,《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三,《清儒学案小识》卷十二,《文献征存录》卷四,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程川,清学者。字鄜渠,号春云。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后官县丞。尝受学于敷文书院。治学严谨,专宗朱熹。所著《朱子五经语类》八十卷,凡论《易》四十卷,《书》九卷,《诗》七卷,《春秋》三卷,《礼》二十一卷,每论列总论于前,论旧说得失于后,其馀则以经文为序,并注某人所录。条分缕析,至为明白。另著有《运木集》。
程小青(1893年6月21日—1976年10月12日),乳名福林,官名青心,以笔名行世,别署金铿,晚号茧翁。祖籍安徽安庆,生于上海。父为小职员,早卒。程小青幼读私塾数载,因贫辍学。自十余岁起,先后为钟表店学徒、乐队演奏员等。能刻苦自学,不仅通达国学,且学会英语。“幼喜小说,尤嗜侦探。十二岁时,得《福案》(《福尔摩斯探案》之略称)读之,浸淫其中,寝馈俱废,一若别具慧心者”(严芙孙《程小青》)。为接济家用,十六岁即发表短篇小说。初多言情之作,后与江黛云热恋,因贫富悬殊,被江父拆散,从此不写言情小说。1914年应上海《新闻报》附刊《快活林》征文,作侦探小说《灯光人影》,竟被刊用,自此与侦探小说结
曹颖甫(1866~1937年),近代中医学家。名家达,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精于儒理词章,早年曾举孝廉(举人),肄业于南菁书院,曾从黄以周学习汉学及医学。后于治学之余治医,学宗仲景,精研伤寒。1927年行医上海,初因拙于言辞,不善修饰,故业务清淡。曾先后任上海慈善团体同仁辅元堂诊务及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曹氏早年即好读张志聪所注《伤寒论》,又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方的精妙,因此笃信经方。善用麻黄、桂枝,对时方派滥用桑叶、菊花深恶痛绝。但他也认识到麻黄、桂枝并不适用于某些热病,故在温病宜发汗时,常仿效黄坤载,使用紫背浮萍。曹氏坚持用经方治病四十余年,疗效甚佳,成为近代有
仇兆鳌(1638年-1717年),清诗歌笺注家、诗人。字沧柱,一字知几,晚号章溪老叟。浙江鄞县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侍讲,侍读,内阁学士,礼部、吏部侍郎。为黄宗羲弟子,学宗刘宗周,以理学自任,与李光地等交好。穷二十余年心力,编撰《杜诗详注》,篇帙浩瀚,援引繁富,解释详赡,“无千家注杜之陋习”,“可资考证者为多”(《四库全书总目》)。得清圣祖玄烨赞赏,遂命总纂《方舆程考》。所作诗亦雄健,有“壁立高崖尽,溪回一线开”等句。其他尚著有《悟真篇集注》。生平事迹见《国朝耆献类征》卷六二、《文献征存录》卷一七、《国朝诗人征略》卷一五。
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讳际醒,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人,俗姓马。大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无不博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深感幻躯无常,发出世志。病患痊愈后,到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和尚剃发,第二年,受具足戒。 后参学诸方,听隆一法师讲《圆觉经》,晨夕研究诘问,精寻奥义,圆觉全经的大旨,了然于胸。又依慧岸法师听讲法相宗,深得妙要。后于遍空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首楞严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圆解顿开,对于性相二宗,以及三观十乘的奥旨,了无滞碍。 乾隆三十三年冬,参广通寺粹如纯翁,明向上事,师资道合,嗣法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后来,接续广通寺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唐代僧人。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省德阳县北) 人。俗姓谢,年15,厌于儒家诗书礼乐,听人念咒而动出家念头。在成都、资州、荆州一带参学后,才正式剃度出家。自当阳县玉泉寺到南岳天柱峰,从通相受具足戒。又到广州,从慈愍 (慧日) 受念佛法门。学道于成都唐公,承远大师二十四岁时,出蜀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学道。承远大师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从通相受具足戒,更于其座下学经律。闻慧日法师离京至广州,承远大师来谒,恭敬求法。慧日法师教示不可独然独善,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群生。从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承远大师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归衡山,于山之西南,建立精舍,号弥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