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1617年后), 明人。字彦明,江苏无锡人。善刻印,其印汰去俗体,止存雅制。由隶入篆,驱今为古,神法并合,巧力具到。与寿承(文彭)、长卿(何震)鼎立为三。明万历三十年(1602) 辑自摹刻印为《古今印则》 四册, 谱末附治印论著 《印旨》 一卷, 苏宣、梁为之校订, 王稚登、朱志蕃、董其昌、陈继儒等为之序。
陈鍊[liàn](1730—1778),清印学家。字在专,号西庵,又号鍊玉道人。福建同安人,后流寓于华亭。书法怀素,学刻印,悟杜甫“书贵瘦硬通神”的美学观点,又得朱修能印谱,进而穷搜博采,篆法刀法,直造于古,而不拘一格。其篆刻美学思想,认为“篆刻一技,亦可以怡养性情”,如果“专求精工,未免耗损精神,亦乏天趣。”强调逸品为篆刻的最高审美标准,认为“轻重得法中之法,屈伸得神外之神,笔未到而意到,形未存而神存”,是神品的境界。“婉转得情趣,稀密无拘束,增减合六义,挪让有依顾,不加雕琢”,是妙品的境界。“长短大小,中规矩方圆之制,繁简去存,无懒散局促之失,清雅平正”,是能品的境界。“少士人气,亦非
陈士铎,清医学家。约生于明代天启年间,卒于清康熙末年。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大雅堂主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习儒。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客居燕市(今北京),得高人传授医理,归而撰《石室秘录》六卷,列治法一百二十八种。其中“霸治法”治大渴、大吐、大泻,“吸治法”治产后胎盘不下,均具特点。所列方多不经见,然议论皆托称神授,为人所诟病。又纂《辨证录》十四卷,后附《脉诀阐微》(一名《鬼真君脉诀》),详于辨脉识证,尤重辨证。此书多经后人编次,有《辨证冰鉴》、《辨证玉函》、《百病辨证录》等异名。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再游燕市,见疮疡患者多用刀针,不喜方药,乃纂《洞天奥旨》(又名《外科
三洞群仙录》二十卷。此书约成于南宋初年。原题 “正一道士陈神仙传汇集,采录起自盘古,迄于北宋一千多人得道成仙的故事,汇辑而成。书中每条先以四字俪语为题,后叙所引书名及事迹,内容颇为简略。如其第一条题 “盘古物祖,述异记》、《王松年 《仙苑
陈那,意译“域龙”、“童授”、“授童”等。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唯识今学的主要代表,佛教新因明学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卷三以及《大唐西域记》卷一○、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等,为南印度香至国(一说案达罗国)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后为小乘犊子部信徒,后改学大乘,传说他也是世亲弟子。能言善辩,和很多外道学者辩论皆获胜。曾在那烂陀寺讲《俱舍论》和唯识、因明学说。在认识论方面,立见分、相分、自证分,称“三分家”。他为“所缘”下的定义,即“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以及“能缘识带彼相起”,被称作“有相唯识”说,是中国法相宗的重要理论来源
成无己(约1066~1156年),金代医学家。聊摄(今山东聊城)人。家世儒医。生于宋嘉祐、治平年间,其后聊摄入于金地,遂为金人。据开禧元年(1205年)张孝忠的《伤寒明理论》跋,成无己至金正隆元年(1156年)年已九十余,是一位高寿者。成无己继承家学,精通医术。金皇统2年(1142年)与名医严器之邂逅,相与论医,出所著《伤寒明理论》3卷。该书计50篇,从内外、阴阳、虚实、浅深等多方面分析伤寒证候,多发前人之未发。又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严器之为此书作序(1144年),盛赞所论“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该书分析伤寒397法的异同,阐释脉理、方义、药性等,以《内经》为宗,旁参众说,是《伤寒
曹晟,生卒年不详,清江苏上海县(今上海)人,字寰照,号静山。1842年上海县城沦入英国侵略军之手,耳闻目睹后撰《夷患备尝记》一卷。上海小刀会起义时已近花甲,身历围城之全过程,多有感触,遂以纪事诗形式,撰有《红乱纪事草》、《觉梦录》。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生于大阪。自幼失去父母,16岁时与之相依为命的祖父也去世。他体弱多病性格孤僻。孤儿的生活感受对他后来创作产生影响。1920年川端考入东京大学文学院,在此期间,他与同人复刊《新思潮》(第6次),并发表短篇小说《招魂节一景》(1921),博得作家菊池宽的赏识。1924年春,他从东京大学毕业,步入文坛,与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人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并发起“新感觉派”运动。他们受欧洲达达派、未来派、表现派等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主张艺术至上主义,追求“新的感觉”、“新的表现方法”,以及“革新文体”,用以对
陈田夫,生卒不详,南宋道士。字耕叟,号苍野子。居南岳紫盖峰下九真洞老圃庵30余年,往来于南岳七十二峰之间寻幽访胜,写成《南岳总胜集》三卷。是书为现存较早且较完备的记述南岳形胜的专著。记南岳五峰灵迹、洞天福地、佛寺道观、高道高僧、隐逸之士,广采博收,且简明扼要,胜于唐代李冲昭的《南岳小录》。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