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旉[fū](公元1076一1156年),宋代著名农学家。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著有《农书》三卷。他隐居躬耕的西山,是仪真附近的扬州西山或太湖洞庭西山,所以他是江苏人。洪兴祖在为陈旉《农书》写的《后序》中介绍说:陈旉“于六经诸子,百家之书,释志氏、黄帝、神农氏之学,贯穿出入,往往成诵,如见其人,如指诸掌。下至术数小道,亦精其能。其尤精者,《易》也。平生读书,不求仕进,所至即种药治圃以自给。”可见陈旉一生未仕,博览群书、种植药材,经营农业。由于他“躬耕西山,心知其故”,因此他写的《农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确乎能其事,乃敢著其说以示人”。陈旉自己也说他的《农书》不是“腾口空言,夸张盗名”,而是
巢鸣盛(1611-1680),明末清初学者。字端明,一字五峰,号崆峒、止园,浙江嘉兴人。世居今郊区凤桥镇巢家弄。巢端明在其母墓侧筑永思草堂,又建“止阁”,因之自号止园。生活于崇帧年间,廿岁时在石佛寺读书,博览群书,尽通其义,廿十五岁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考中举人,参加过明末文社——复社。一六四五年后(明朝亡后)履迹不入城市,他与吴中徐俟斋、宣城沈寿并称为海内三遗民,与长洲徐枋、桐乡张履祥、海盐陈恂等友善,彼此以气节相勉。隐居于巢家弄三十七年,与妻钱氏以耕织自活。他在居所四周种葫芦十余品种,并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模子合在匏上,长成樽、彝等形状,制成极精美的各色器皿,世称“檇李匏尊”。其匏器
晁迥(948~1031)字明远,先世为澶州清丰(今属河南)人,后徙家彭门(今江苏徐州)。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为大理评事,岳州录事参军。改将作监丞,迁殿中丞。坐失入囚死罪,夺二官。复将作监丞,监徐、婺二州税,迁太常丞。真宗即位,擢右正言、直史馆。献《咸平新书》五十篇,又献《理枢》一篇。召试,除右司谏、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加右谏议大夫,进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知大中祥符元年贡举。同详定封泰山、汾阴仪注,累迁工部侍郎。出使契丹还,奏《北庭记》,加史馆修撰、知通进银台司。进献《玉清昭应宫颂》,宋真宗称赏。迁兵部侍郎,请分司,拜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仁宗即位,迁礼部尚书。以太子少保致仕
陈致虚,生卒年月不详,元代道士。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县境)人。先师事全真教道士赵友钦,修炼北宗内丹术。后遇青城隐士受南宗阴阳双修法,融合南、北二宗丹法理论,撰成《金丹大要》十六卷。他认为,金丹之道渊源于黄帝和老子,历代相传,至自己已传至第三十七代,编造了一个首尾完备的丹道传授体系。所传丹道,以修炼精、气、神为核心,三者为金丹上药三品,顺则生人,逆则成丹,除此之外,皆为“趋邪之道”。他并以金丹之道调和三教,认为“释云佛法,儒云仁义,道曰金丹”, “三者名虽殊而道则同也”。他的著作很多,除《金丹大要》外,还有《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一卷,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
崔嘉彦,南宋代道士、医学家。生卒年月不详,南宋成纪人(甘肃天水),字希范,号称紫虚真人,南精心研究医学、气功、养生, 有很深造诣。其传世医学著作有《脉诀》1卷,又名《崔氏脉诀》、《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是较著名的脉学专著。崔氏精通脉学,对《难经》、《脉经》和高阳生的《脉诀》都颇有研究。其以《难经》的浮、沉、迟、数四脉为刚,以风、气、冷、热为主病,并把《脉经》的二十四脉及高阳生《脉诀》中长脉、短脉隶属其下加以论述,使脉学研究由博而约。其气功名著为《入药镜》, 以三言歌诀形式写成,论述道家内丹术之调节阴阳、采药炼药、周天火候、结胎成丹功夫,全篇理法分明, 言简意赅,文韵流畅,对后世气功养
陈复正(1690~1751年),清代医家及道士。字飞霞,惠州府(今广东惠阳县)人。少时学易象、程朱之说,后曾在罗浮山修道。因自幼禀亏多病,乃留心医术,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典医籍,十分推崇,曾“瓢笠云游”,行医四十余载,救危济贫,对儿科尤有所长。以前人论述为基础,搜集当世民间验方,结合个人经验,编成《幼幼集成》(1750年),对儿科诸证,论述较详,且简明易懂,重视辨证论治,并对儿科证治的一些理论问题,提出个人见解,指出时医流弊,如小儿发热,不细察病源,统归为“惊风”等等。在治疗上重视培植小儿正气和保护脾胃生生之气,指出时人误信一般称“小儿为纯阳之体”之说,滥用寒凉,损伤小儿脾胃之贻
陈文中,生卒年不详。字文秀。宋代安徽宿州符离县(今安徽宿县)人。曾任和安郎太医局判,兼翰林良医。初居金地,后逃归南宋,寓居涟水15年。精通医道,明大小方脉,尤精于治疗小儿痘疹。涟水自守将至达官富民之家皆重其术。凡群医缩手之症,治之多愈。至于闾阎细民,凡以急病求治者,亦不嫌其贫,匍匐往救,全活者不可枚举。居涟水15年,世人无论大小,识与不识,皆称之为“宿州陈令”。后迁居杭州,医名益盛。曾任和安郎太医局判,兼翰林良医。著有《小儿病源方论》4卷。
陈守真(1881~1960年),字礼庭,竹山县竹坪乡人。自幼学业有成,1901年始教私塾。1928年,弃教拜江湖名医李会初为师,主攻《温病条辨》一书。擅长内科、妇科,以温病最为精通。1939年大旱,草木枯萎,民不聊生,瘟疫流行。病人头痛、高烧继而抽搐,危及生命。陈翻山越岭义务诊病,运用“大定风珠汤”佐以它药救治,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一日深夜,为救一垂危病人,到十华里以外的药铺取药,并煎熬汤药守护病人通宵达旦,病人得救,可他的长子却被狼活活咬死。其后,他强压失子之痛,更坚定了为民除病的信念。他深研医技,勤勉终身,常年巡回于乡间。他为病人看病开方,分文不取,当地一周姓财主以高薪聘请他坐堂开药铺
陈延之,生卒年月不详,南北朝宋齐间医家。五世纪后期撰成《小品方》(又名《经方小品》)十二卷。重视对伤寒、温病等热性疾病治疗。其治温病方药,已体现清热解毒、消阴生津等多种治则。治妇科病提出人工流产、断产等多种方法及适应症。组方用药,主张根据病人年龄、体质、病情、病程辨证施治。《小品方》对隋唐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是唐代官颁医学教材之一。原书已佚,其佚文多保存于《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心方》等。近年在日本前田育德会遵经阁文库发现有此书卷一的卷子抄本。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