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绥(231—273年),西晋学者,文学家。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虽口吃但好音律,所作辞赋深得右光禄大夫张华赏识,荐之太常,征为博士,历官秘书郎、秘书丞、中书郎。曾与贾充参定法律。为人闲默自守,不求闻达。通经史,善辞赋,好音律。哲学上,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道”:“惟自然之初载兮,道虚无而玄清。太素纷以混淆合,始有物而混成。”(《天地赋》)并从体、气、性、色、名等多角度考察天地的物质实在性,认为其源于阴阳之气,具有柔刚之性,玄黄之色:“故体而言之,则曰两仪;假而言之,则曰乾坤;气而言之,则曰阴阳;性而言之,则为柔刚;色而言之,则曰玄黄;名而言之,则曰天地。”(同上)其宇宙观虽
崔瑗,生卒年月不详,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崔骃之子,早年丧父,但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十八岁时,到京师,向当时著名学者贾逵请教问题,就正经义,贾逵善待之。崔瑗因之留京游学,遂能通天文历法、数学运算、《京房易传》等学问,诸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后归家,家贫,与兄弟同居数十年,乡间风俗为之一改。至四十余岁时,才出任郡中官吏。因事被捕入狱,狱中官员精通《礼经》,崔瑗在审讯之余,常与之谈论《礼经》,其专心好学,虽然仕途坎坷却依然如故。后辟于车骑将军阎显幕府,当时阎太后称制,阎显参政。崔瑗欲以其说说之,不得见。后阎显伏诛,崔瑗坐被斥。久之,
蔡希综,唐书法家。生卒年不详。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人。工书。天宝十二年(753年)撰书《治浦桥记》。其书法美学思想,注重创作过程用笔的相反相成和意象描画所形成之美。强调适意任情,以自然表现为审美原则。指出:“夫书匪独不调端周正,先藉其笔力,始其作也,须急回疾下,鹰视鹏游,信之自然,犹鳞之得水,羽之乘风,高下恣情,流转无碍。”主张以静虑构思书法形象,并以生命的动态和视觉背景的衬托,表现书法的情趣。认为创作时,“须正坐静虑,随意所拟,言不出口,气不再息,则无不善矣。”又说:“凡欲结构字体,未可虚发,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纵横有托,运用合度,可谓之书。”以雄壮飞动
赜藏主,关于古尊宿语録的编者,宋咸淳丁卯年(一六六七),物初大观的“重刻古尊宿语录序”记为赜藏主。然而赜藏主何许人?“赜”是姓还是名字?史无此人传记,无从确定。吕澂在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中谓“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宋渭赜藏主集,明净戒重校”。“渭”是人名还是地名?若是地名,应是陕西甘肃一带,而物初大观的序明确记载:“刊行于闽中”。若是人名,有何根据?也不得而知。日本宇井伯寿博士在第二禅宗史研究一书中提出,赜藏主可能是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七末尾的士圭跋文中所提到的守赜僧挺,柳田圣山也同意此说,但都无确实证据。因此,关于此书的原编者仍待考。
陈修园(1753~1823年),清代医家。名念祖,字修园,另字良有,号慎修,福建长乐(今长乐县)人。少年时孤贫,其先祖通医,故边读书边学医,二十岁开始为人治病。其后又随泉州名医蔡茗庄(宗玉)学医。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中举人,曾任直隶省威县知县等官职,在保阳、高阳等地负责救灾工作,水灾过后疾疫流行,陈氏选取有效方剂,介绍给当地医生推广应用,救活不少患者。他为官廉明,县志对他的政绩,有较好的评价,但论陈氏一生之贡献主要在于医而不在于政,他不但任职期间未停止过医疗工作,在中举之后旅居京都之时,已有“医名震京都”之誉。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以老病退职还乡里,时年六十七岁,政治上虽退隐,却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丕胞弟。自幼聪颖慧悟,10岁时就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也喜好民间文学,对“俳优小说”也能大量熟记。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开始得很早,自称“少小好为文章”(《与杨德祖书》),又说:“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文章序》)他在兄弟中间表现得最有才华,因而深得曹操宠爱。曹操曾经认为诸子之中曹植“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曹氏的僚属中也有不少人拥护他。但因为他任性而行,饮酒不节,屡犯法禁,动摇了曹操对他的信任。结果他不但没能被立为太子,反而遭到兄长曹丕的猜忌。所以在公元220年,
陈舜俞(公元1026—1076年)宋文学家。字令举,号白牛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少学于胡瑗,长师欧阳修而与司马光、苏轼等为友,毅然有经世志。仁宗庆历六年(1046)进士。嘉祐四年(1059)举制科第一。历官都官员外郎。后弃官归,居秀州白牛村,因以为号。神宗熙宁三年(1070)复出,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青苗法行,不奉令,责监南康军盐酒税。与刘涣游庐山,作《庐山记》。后赦还。卒后,东坡曾作文哭祭之。所上书奏如《上言灾异书》、《上英宗皇帝书》、《奉行青苗新法自劾奏状》等,敷陈剀直,深切著明。记、书、启如《秀州崇德县新三桥记》等条畅明达。蒋之奇序其《都官集》称其文“大者则以经世务极时变
陈贞慧(1604~1656)明清之际散文家。字定生,江南宜兴人,陈维崧父。明诸生,曾中乡试副榜,少侍父宦游。入复社,以文采风流著名于世,与侯方域、方以智、冒襄并称“明末四公子”。崇祯十一年(1638),与吴应箕、顾杲等共商讨阮(大铖)大计,草《留都防乱公揭》,张贴于南京。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被捕入狱。入清隐居,不入城市十余年,遗民故老时往诣之。其文骈散皆擅,温雅婉丽。撰有《雪岑集》、《皇明语林》、《书事七则》、《山阳录》、《秋园杂佩》等。生平事略见《清史稿》卷五○一、《国朝耆献类征》卷四六三、黄宗羲撰《陈定生墓志铭》等。贞慧对家乡阳羡茶、紫砂壶情有独钟,其《秋园杂佩·庙后茶》称:“阳羡茶
窦材,生卒年不详。宋代真定人,曾任开州巡检,迁武翼郎。擅针灸,其师为“关中老医”,姓名不详。1146年(绍兴十六年)撰成《扁鹊心书》,托名扁鹊所传。他主张“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提倡多壮灸法及服用热药。创用“圣睡散”施行全身麻醉。《扁鹊心书》刊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窦氏对药物炮制颇为重视,在《扁鹊心书》中多有阐发。他对矿物药的炮制多为火煅醋淬,对蛇类药材要求“去尾酒煮取肉”,对药物炮制程度常有具体要求,如“炒去刺”,“炒出汗”,“炒至烟尽”,对半夏、南星、附子常采用复制法,还详细记载了硫黄的炮制方法。 据《扁鹊心书》窦氏绍兴十六年自序“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