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昺[bǐng],宋代诗人。生卒年月不详,字景明,号东野,黄岩(今属浙江)人。戴复古从孙。少工吟咏,复古称其“不学晚唐体,曾闻大雅音”。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进士。理宗嘉熙三年(1239),授赣州法曹参军。宝祐(1253—1258)中,曾为池州幕僚。昺诗多流连光景、题咏山水之作。复古称其诗“体格纯正,气象和平”与“言语之工”(《石屏诗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所作五言”如‘眼明千树底,春入数花中’,‘秋床梧叶雨,晓袂竹林风’,‘清池涵竹色,老树蚀藤荫’,‘草润蛩声滑,松凉鹤梦清’;七言如‘野水倒涵天影动,海云平压雁行低’,‘飏柳轻风寒忽暖,催花小雨湿还晴’。格虽不高,而皆清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世居浦江九灵山下(现属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明代医学家。父士尧为名医,自幼受家学熏陶,有济世活人之心,立志学医继承父业。时朱震亨医学负盛名,思恭徒步到义乌拜为师,潜心研究古代医学理论,学习医术。朱爱其才敏,尽以医术传之。因此“识日广,学日笃,出而治疾,往往多奇验”,遂以医名世。 洪武十九年(1386),太祖朱元璋病,诏思恭诊治,药到病除。不久被征召为太医院御医,凡所诊治,则多灵验,深得太祖宠信,委以太医院主持,以老病辞去,改授阶迪功郎,任正八品御医,风雨免朝。三十一年,太祖病重,因太医诊治无效,即把医官尽行治罪,独将思恭叫到床边抚慰:“你
稻生宣义(公元1655—1715年)生于日本江户,名宣义(又称义),字彰信,通称正助,又称稻生若水,著有《庶物类篡》,以本草学家著称。炮炙全书》刊印于日本元禄十五年(公元1702年),参阅*国历代本草、方书及农书、博物志和经、史、方志等古籍撰成。《炮炙全书》共四卷,共收药四百七十四种,分为草、谷、菽、造酿、蔬、果、木、竹、鳞、介、羽、毛、虫、金石、水、火、土等十七类。每药记述药性、药材质量鉴别、炮炙方法、药物配伍和忌,又结合日本土药材,记述药材产地、采收及其市售、真伪鉴别等内容。今以*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收藏日本元禄十五年壬午(公元1702年)平安书坊和大和屋重左卫门刻本进行点校,供对中药炮
道绰,亦称“西河禅师”。唐代僧人。并州汶水(今山西文水)人,一说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据《续高僧传》卷二○等,俗姓卫,十四岁出家,广习经论,尤精《大般涅槃经》。隋大业五年(609)至玄中寺,见到记述昙鸾事迹的碑文,极为感动,从此服膺昙鸾,专弘净土。依昙鸾之说,立圣净二门,以圣道门为难行道,净土门为易行道。宣扬弥陀净土之殊胜,认为弥陀净土为报土,凡夫并得往生。强调称名念佛之重要,并身体力行,自四十八岁至八十三岁,每日称念佛号七万遍。念佛时必数小豆粒,念佛一声,数豆一粒,称为“小豆念佛”。又教人穿木槵子作数珠以为数法,发展为“念佛数珠”。一生说《观无量寿经》二百遍以上,从化者甚众。著《安乐
丹波康赖(912-995),生于公元912年,卒于公元995年,终年84岁,为汉灵帝刘宏后裔。灵帝五代孙高贵王(亦作阿留王或阿智王)在日本应神天皇时,率母子及其党人避乱经朝鲜赴日,归化日籍,住大和国桧隅群,封为使主并行医,为移日第一代,其子至都贺赐姓直,居丹波。其七世孙为大国,生子康赖,即高贵王第八代孙。康赖精通医术,赐姓丹波宿弥,累迁针博士,兼丹波介(地方长官之副职)。公元982年康赖开始撰《医心方》,于984年(日·永观二年,即宋太宗雍熙元年)完稿。书成后,一方面康赖用于课试诸生,另一方面献于朝廷,由于长期藏之秘府,以致世间很少流传。16世纪赐与典药头半井瑞策秘藏其家,1854年交与医
丁谓(公元966~公元1037),北宋大臣、文学家。字谓之,后更字公言,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与孙何友善,游场屋时同袖文谒王禹偁,王大奇之,以为韩、柳后二百年始有此文,世人称之“孙丁”。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逾年,直史馆,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使,改转运使,为三司户部判官。领峡路转运使,迁刑部员外郎。权三司盐铁副使,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景德四年,知郓州,兼齐、濮等州安抚使。明年,召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加枢密直学士。大中祥符初,造作天书祥瑞之事,助真宗封禅泰山,迁给事中,拜三司使。祭祀汾阴还,进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历工、刑、兵三部尚书,出知异州。天禧初,
杜牧(803年-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其祖父杜佑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是有名的史学家,著有《通典》。杜牧青少年时代博览经史,关心国事,尤其重视学习兵书。23岁时作《阿房宫赋》,借古喻今,讽刺唐敬宗的荒淫误国。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26岁时举进士,同年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举,授官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半年后即出朝,数年间先后任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僚。大和九年,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三年(839),迁左补阙、史馆修撰,转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朝,先后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其间曾多次上
丁绍仪(1815-1884),字杏舲,又字原汾,清无锡人,国子生,幼随父至陕,曾任东湖知县,福建经历,署汀州府同知,道光二十七年为台湾道襄理度支后罢归。有《东瀛识略》八卷,《国朝词综补》五十八卷,《国朝词综补后编》二十二卷,《听秋声馆词话》二十卷。
杜文澜(1815年至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人。久官吴中,历署江藩、苏藩、江安粮道等、苏松太道、常镇通海道。清同治间与恩锡开词坛于吴下。持论与吴派戈载相同,特重律与韵。有词集名《采香词》。又曾辑刻南宋“二窗”(吴文英和周密)词集,校勘订补万树《词律》为《词律补遗》及《词律校勘记》。1850年,随湖广总督裕泰镇压李元发起义,以军功赏戴蓝翎。历任海州分司运判、署东台知县、道员加盐运使衔。江北大营清军围攻扬州太平军,他献计置云梯于船尾以利爬城,因陆路误期,未能配合作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治初年,加布政使衔。 少年中举,逢太平天国战乱,参军幕,有干才,为曾国藩所称。官至江苏道员,署两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