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祚[ zuò ],东晋小说家。字延之。江东(今安徽 芜湖以下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人。曾官西戎主 簿(一说西戎太守)。又曾从刘裕西征姚泓。著 有《西征记》、《洛阳记》,俱佚。《水经注》、《封氏 闻见记》等尚可见《西征记》佚文。又有小说《甄 异传》,亦佚,今存佚文十七则,有鲁迅《古小说 钩沉》辑本。另《隋书·经籍志》著录《宋武北征 记》,题戴氏撰,或以为亦其所作。生平事迹见 《水经注》卷一五、《封氏闻见记》卷七、《册府元 龟》卷五五五。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文学家。字圣宾,一说字宾至,晚年自号东瀛子,一作登瀛子。京兆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北)人,寓居处州缙云(今浙江省缙云县)。唐懿宗咸通中,应九经举(一说百篇举)不第,遂入天台山为道士。僖宗曾予召见,赐紫衣,授麟德殿文章应制。后入蜀,依附蜀主王建,任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参议政务。后主王衍即位,受道篆于苑中,封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未几解官,隐居青城山白云溪。 “光庭博学,善属文。”(《资治通鉴》卷二六八)平生著述颇多,有《道德经广圣义疏》、《道门枢要》、《录异记》、《墉城集仙录》、《广成集》、《壶中集》等。
段成式(803-863)唐文学家。字柯古。祖籍临淄邹平(今山东省邹平县),后迁居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约生于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卒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其先祖段志玄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外祖父为晚唐名相武元衡,其父段文昌文宗朝官至宰相。段成式以父荫官,会昌三年(843)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尚书郎,历吉州、处州和江州三州刺史,大中七年(853)归京,任太常少卿,后出为江州刺史。大中末(859)因事免官。晚年寓居襄阳,和温庭筠、余知古、韦蟾等同游襄州刺史徐商幕府,时相唱和。家中藏书颇丰,常以诗书自娱,博闻强记,尤精佛学。所作《酉阳杂俎》是著名的唐人笔记。《酉阳杂俎》二十
邓德明(生卒不详),南朝刘宋(公元420—477年)时期南康郡赣(今赣州市)人。他自幼刻苦求学,为了更好精研学问,曾于宋文帝(刘义隆)元嘉末(约公445年)不远千里,投师于当时著名学者雷次宗名下,从此学业大进,以广闻博识,贯通古今见称。那时科举取士还未建立,邓德明空有才学,也只能困居在偏僻荒漠的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又有益于乡邦的工作。 邓德明深受老师的影响,一心学问。他以毕生精力写成《南康记》。全书以《尚书。禹贡》为据,参考后世有关山经水志方面的著作,兼用考据、叙述、描写、议论等方法,综合介绍了家乡的山川胜迹、自然景物,社会人事,以至奇闻怪事。当时的南康是郡名,治所先在雩都(今于都)
董康(1867—1947)江苏武进人。字授经,号诵芬室主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刑部主事。二十八年(1902)经沈家本奏调为法律馆纂修兼京师法律学堂教务提调,派赴日本调查司法。三十三年(1907)为大理院推事。宣统三年(1911)晋升刑庭推丞。清亡后避往日本京都,1913年返国,应司法总长梁启超邀请,任司法编查会副会长,继任大理院院长,一度曾在上海执业律师,1935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伪华北临时政府委员、司法委员会委员长、最高法院院长等职。董康自早年任官刑部后即经常搜访旧书,曾以八元廉价得法式善手抄的《宋元人小集》八十册。其收书以宋元及明嘉靖前的古本为主,1916
东方朔(约前161年—约前93年),西汉文学家。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字曼倩。武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东方朔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其文辞不逊,自我称誉,武帝认为他很奇伟,让他待诏公车。后又以为常侍郎,常随武帝左右。东方朔诙谐滑稽,但也时常观察武帝的脸色而直言切谏。
都穆(1458—1525),明代大臣、金石学家、藏书家,诗文家、学者。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元敬,一作玄敬,号南濠先生。印之子。七岁能诗,及长览群籍,清修博学。嗜金石,善书法,孜孜不倦,至老弥坚,为时所重。弘治八年(1495)举人,弘治己未(1499年)进士,历礼部主客郎中,加太仆少卿。其父都邛即为笔记小说作家。都穆以学问该博,用意精勤知名于时。虽不以诗文著称,但于诗学颇为留意,所著《南濠诗话》在七子诗派兴起之前较有影响。奉使至秦中,访其山川形势故宫遗壤,作《西游记》,搜访金石遗文,摹拓缮写,作《金薤琳琅》。归老之日,斋居萧索,日事探讨,或至乏食,辄笑曰:“天壤间当不令都生饿死。”吴门
邓椿,南宋画论家。字公寿。双流(今四川双流县)人。活动于宋高宗建炎元年至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28-1189年)之间。曾作过通判等官。出身于世代显宦,其父邓雍在任侍郎及提举官时,曾得郭熙旧画不少,他家收藏其他画迹也很丰富。祖父邓洵武,政和中知枢密院事,颇重画学,家富书画收藏。所以邓椿对于绘画名迹,多所见闻,为其写作《画继》,提供了有利条件。椿有感于自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后近百年来无人续著画史,遂稽考文献,参以家藏闻见,辑录了219位画家小传,撰成《画继》10卷,开创了综合利用前人诗文、笔记等多方面资料撰写。《画继》是继《历代名画记》和《图画见闻志》而作,以《图画见闻志》成书的北宋熙宁七年(
董真卿,字季真,元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元代经学家。深山先生董鼎之子,介轩先生董梦存之族子。鼎受业于梦存,梦存又受业于朱熹门人黄榦。真卿少承庭训,传朱子之学。后真卿复从熊禾、 胡一桂学,亦传朱熹之《易》。一桂曾撰《易本义附录纂注》,以朱熹 《本义》为据,经与传分列,注文亦专以朱学为宗。真卿认为,朱熹《本义》分经分传,意在分明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之易,然而经与传分列,不便阅读,况且四圣相承,转相发明,用传解 经,未为不可。故继一桂《纂注》之后,再作《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疏》 (又名《周易会通》)十四卷,明杨士奇称为“集大成之书”(见《宋元学案》)。经文仍从通行本, 以传附经释义也不专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