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1808~1868年), 字孟英, 号潜斋, 自号半痴山人、 随息居士、 睡乡散人, 晚号梦隐, 其远祖系安化 (甘肃省庆阳县) 人, 后移居盐官 (浙江海宁县), 再迁入钱塘 (杭州市)定居。 王士雄生于清嘉庆十三年 (1808), 卒于同治七年 (1868), 享年61岁。 王士雄家中世代为医, 曾祖王学权有 《重庆堂随笔》 留世。 王士雄14岁时, “不幸幼失怙”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自序》), 自此他遵父亲 “人生天地间, 必期有用于世” (《王氏医案·周序》) 的遗训, 锐志于岐黄之学。 王士雄父殁之后, 家境贫寒,他为了生计, 白天佐理盐务, 晚上 “披览医书, 焚膏
王介之(1606年~1686年) 字石子,一字石崖,号耐园,又号铿斋,明湖广衡阳人。王夫之长兄,4岁随之开蒙,崇祯十五年(1642)与夫之同举于乡。对当时士人竞相空谈,以声誉相高的风气极为不满,尝对夫之云:“此汉季处士召祸之象也。文章道丧,不十年而见矣。”(《姜斋文集·石厓先生传略》)律己极严,时家境贫寒,无力治装赴京会考,观察金九陛登门拜访,示意一死囚犯家属愿出一千金给介之兄弟,条件是赴京为之求情,既可使罪犯免死,亦可助介之兄弟成行。此事被介之、夫之严拒,并说如果此人逃脱死刑,将来必“祸延于乡党”(同上书)。入清不仕,隐居衡阳县长乐大云山麓,闭门著书授徒,“煮脱粟,薪榾拙,鹑衣草冠四十余
王志坦(1200年-1272年)字公平,号淳和子。金元时相州汤阴(今属河南省)人。高鸣《崇真光教淳和真人道行之碑》载,志坦十九岁出家,师事华阳宫道录卢柔和尊师。元光二年拜渴丘长春于宣德。正大五年闻清和宗师驻燕京,往参礼之。未几,迳入金坡山中修炼,木茹涧饮,十余年不出山,远近乡里均称「金坡王先生,有道之士也」。元太宗十六年真常真人招之为大度师,并从真常北上参受三洞秘箓,以祈禳诃禁,济人疾病。皇太后留居阙庭达六年之久。后至燕都,为教门都提点。宪宗元年真常真人祀岳渎,以志坦为辅行。三年(1253年)上问养生之术,对曰:「此山林枯槁之士所宜,非天子急务也。天子代天理物,当顺天心,与民兴利,则天降之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自幼不羁,有大志,不事科举,退安丘园,读《易》自广,博览群书。后隐居黄山。嘉定间,三次上疏,论天变人事、民穷吏污之弊,行师布阵之法,不报。杨简见其书,曰:“真爱君忧国之言也。”徐谊帅江东,以遗逸举荐,不果。筑室柳溪之上,囿以方渠,自号方壶居士。醉酒浩歌,赋诗言志。虽为隐士,仍不忘国事,故诗文中时有指斥时事与怀才不遇之叹,孙嵘叟序称其“古赋似宋玉,诗歌似太白,长短句似坡翁”。集中诸文,皆排宕有奇气。诗学李白,虽天姿高秀不及,往往落卢仝蹊径。如《击鼓行》、《中原行怀古》、《游甘露寺》、《夜兴》等,所谓“多有意外惊人语,生平
王慎中(1509年-1559年),明代诗文作家。字道思,初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晋江(今属福建)人。幼聪慧,4岁即能诵诗。嘉靖五年(1526)成进士,年方18岁。授户部主事,寻改礼部祠祭司主事。时四方名士唐顺之、李开先、赵时春、熊过等都在部曹,他与之讲习,学问大进,时人有“嘉靖八才子”之誉。大学士张璁欲见,辞不赴。后稍移为吏部郎中,因忌者谗言而谪为常州通判。累官至河南参政,又因忤大学士夏言而落职。他壮年废弃,益肆力于古文,当时问业者踵至。卒年51岁。 他是唐宋派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有一个转变过程。据《明史》本传记载:“慎中为文,初宗秦汉,谓东京下无可取。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
翁卷,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曾领乡荐,终身不仕。工诗,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以诗游士大夫间,尝与张弋、赵汝鐩、葛天民、孙惟信、戴复古、刘克庄等人唱酬,行迹及今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叶适序其诗,称为“自吐性情,靡所依傍”,“变化秀逸则过唐,守格遣辞不失唐”。刘克庄《赠翁卷》诗云:“非止擅唐风,尤于选体工。有时千载事,只在一联中。”张端义《贵耳集》赞其数联,如“梅花分地落,井气隔帘生”(《晓对》),“千年流不尽,六月地长寒”(《瀑布》),“移花连旧土,买石带新苔”(《吾庐》),《四库全书总目》谓所取“大抵尖新刻画之词,盖一时风气所趋,四灵如出一手”(
王朴(906年-959年4月25日),字文伯,山东东平人。出生于唐哀帝天祐三年(906)。他的父亲名叫王序,门庭并不显贵。王朴自幼聪明、机警,开始读书后,更是勤奋好学,并且特别善于写文章。由于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青年的王朴未能通过科举的道路成名立业,实现他的宏图大志。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45岁的王朴方才考中进士,并且是当年17名进士中的第一名——状元。随即授予他校书郎一职,在枢密使杨邠手下供事,并住在杨邠府第。 当时,后汉小朝廷朝政混乱,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杨邠虽身为宰相,却与文武大臣不和,尤其与大臣史弘肇等人相仇视。王朴估计这样的朝廷不会维持很久,就果断地离开了杨邠。不
王统照(1897年-1957年),字剑三,山东诸城人。1897年2月9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八)生。父亲是当地的地主。他七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为他延师课读。1907年,王考入县城高小。这时候他爱读《封神演义》、《今古奇观》、《聊斋志异》等小说。高小毕业后,1913年考入济南育英中学。 同年夏天,王统照用章回体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剑花痕》,描写辛亥革命时期男女青年志士的革命活动。他认为这部小说很不成熟,没有送去发表,但从此引发了创作的欲望。1916年,他的短篇小说《遗发》在《妇女杂志》上发表,这是他最早发表的作品。 1918年夏天,王统照到北京,考入中国大学英文系,开始读到《新青年
王佐(1126—1191),字宣子,山阴(今绍兴)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第一。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永州、吉州地方官,有政声。 乾道元年(1165)任建康知府时,悉朱端明、崔光生利用宗教组织部分士兵密谋起事,旋令拘捕为首者,盘诘后判斩。并流放其党徒数人于岭南,余释之不问。事毕,仍阅案牍,办理公事,接见宾僚,丝毫无异于常日。淳熙六年(1179),陈峒在宜章(今属湖南)一带率众起义,旬日内发展到数千人,占领江华、蓝山、临武及广东阳山等地。时佐知潭州,闻警后起用流人冯湛率潭州禁军等武装先行抵御。随即上奏以擅授冯湛兵权请罪,并要求统荆、鄂军进行镇压,孝宗准其所请,旋受命节制军马,督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