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门净柱(1601~1654),明代曹洞宗僧。福建龙溪人,俗姓陈,号远门,世称远门净柱禅师。母梦双龙绕榻而生,自幼耽于内典,性不喜俗。出家受具足戒后,因读灯史有感,遂往参谒圆通寺之觉浪道盛;其次参谒翠岩之午星净炯,有所省悟;复往拜谒余杭宝寿山之石雨明方,深得要旨,遂嗣其法。初开堂于杭州龙唐,后继席宝寿山。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示寂,世寿五十四,法腊二十二。集有五灯会元续略八卷。[五灯全书卷一○九]
永觉元贤(1578~1657),明代僧。又称鼓山元贤。福建建阳人,俗姓蔡。字永觉。为宋代大儒蔡元定(西山)之十四世孙。幼年即钻研周程张朱学说。十八岁读六祖坛经始接触宗门典籍。四十岁投寿昌无明落发。后往信州(江西上饶)博山能仁寺参无异元来,并受具足戒。历主宝善庵、福州鼓山涌泉寺、泉州开元寺、真寂院等名刹。建鼓山涌泉寺,成为八闽丛林之冠。素主真参实悟,深诫知解杂毒,主张学道者应博参远访,反对当时闭关之风,力斥在家二众滥受三衣。其禅学,一反当时流行学偈颂、学答话及上堂、小参等徒具形式之风,遂自标为鼓山禅。其思想以调和禅净与儒释为主;并力图调和禅宗内部及临济、曹洞两派间之对峙,故以提倡洞上心法为己
杨翮[hé],生卒年均不详,元代诗文家。字文举。上元(江苏南京)人。其父杨刚中,大德间仕至翰林待制,有《霜月集》,已佚。杨翮与其兄具有文名,初为江浙行省掾,至正六年(1346),任休宁主簿。历仕江浙儒学提举,迁太常博士。经过元明易代的动乱,杨翮于洪武初年回到家乡,杨基《悼杨文举博士》诗中说:“白发苍苍老奉常,乱离终喜得还乡”(《眉庵集》卷8),可见杨翮终老于上元。杨翮著有《佩玉斋类稿》10卷,今存。但10卷全是文章,诗未收入。《元诗选》二集亦选入《佩玉斋类稿》,计存诗15首,除《金溪县孝女庙乐歌三章》之外,均不见于今10卷本《佩玉斋类稿》。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挪威剧作家。生在希因一个破产商人家庭,16岁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格里姆斯塔得一家药店当学徒。易卜生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浪潮激励下开始写作,1850年完成第一个剧本《卡蒂利那》,表现出要求民主反抗暴政的自由思想。同年来到首都克里斯蒂安松(今奥斯陆),想要进入大学深造,但未能如愿。他积极投身于社会政治活动,在《工人团结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猛烈抨击资产阶级市侩,同时发表独幕剧《勇士墓》,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1852年,易卜生应聘为卑尔根民族剧院的编剧,写了历史剧《厄斯特罗的英格夫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明武宗、 世宗时内阁首辅。 字介夫, 号石斋, 四川新都 (今属四川) 人。成化十四年 (1478) 进士。 弘治二年 (1489) 任修撰, 以参预修 《宪宗实录》、 《大明会典》, 进侍讲,拜左春坊大学士, 充日讲官。 正德二年 (1507), 由詹事入东阁, 专典撰写诰敕。 八月, 由南京户部尚书进兼文渊阁大学士, 参预机务。次年改吏部尚书、 武英殿大学士。当时宦官刘谨专权, 他只能委曲其间, 稍有补救而已。 刘瑾伏诛后,迁少师兼太子太师、 华盖殿大学士。八年后为内阁首辅。 曾上奏“开言路, 达下情, 还边兵, 革宫市, 罢皇店
圆至(1256—1298) ,元代诗人、诗评家。字天隐,别号牧潜,又号筠溪老衲,高安(今属江西)人。俗姓姚,父文叔、季父勉、兄云,皆南宋进士。少承父兄,习举子业,年十九依仰山慧朗禅师为僧。至元、元贞间主建昌能仁寺,大德二年(1298)卒于庐山。平生远权要,避名誉,遍历荆、襄、吴、越,又好学博览,广交朋友,不屑于为比丘长。积览观之富,益静定之光,二三千言,经目辄记,故其为文赡以奥。品人论文,多有创议,其《书近文与南峰表上人因题其后》有云:“余少嗜古文,每读战国、秦汉作者之辞,爱其高简雄浑,锐意欲少似之。由之不得其途,陷于声律鄙浅之学。盖尝慨然耻其失,日夜刮濯,求以自新。”又尝作《儒之文之病四
游九言(1142-1206),南宋学者,湖湘学派成员之一。字诚之,初名九思,号默斋,建阳(今属福建)人。十岁为文诋秦桧,及长,锐志当世。师张栻,以祖荫入仕,举江西漕司进士第一,历古田尉、江州录事参军、沿海制司干官。淳熙十五年,监文思院上界。张栻帅广西,辟置幕下。庆元间,起为江东抚干。记上元县明道祠,痛讥党禁,闻者壮焉。知全椒县,以不便亲养辞。开禧元年,为淮西安抚司机宜文字,寻知光化军,薛叔似辟充荆鄂宣抚参谋官,未行。二年卒,年六十五。端平中特赠直龙图阁,谥文靖。其诗格不甚高,而时有晚唐遗韵,不涉生硬杈桠。其《义灵庙迎享送神曲序》记台州司户滕膺镇压方腊起义军之事甚详,可作野史观(《四库全书总
杨至质,宋代诗文作家。字休文,号勿斋。丰城(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南宋理宗时在世。系阁皂山道士。淳祐年间,敕赐高士,右街鉴仪,主管教门公事。著有《勿斋集》。所作多为书信体文章,不少篇是代人所作。《四库全书总目》指出:“至质所作,虽篇幅少狭,而对偶工致,吐属雅洁,犹有《樊南甲乙集》之遗,正未可以方外轻之。”李之鼎称其“启札骈俪之文,才气纵横,巧思绮合,当代名家几与抗手”(《勿斋集跋》)。《宋诗纪事》卷90录有其诗1首。另著有《竹宫表制》系太乙宫的代言之文。
余尧臣,生卒年均不详,字唐卿。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早以文学名世,客居会稽,于元末动乱中有保越之功,入吴,曾为张士诚客,家居北郭,与高启、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张羽、吕敏、陈则、王行等相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人明,以附士诚被谪濠梁。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赦还,授新郑丞。尧臣耽于吟咏,高启有酬赠诗云:“日高破灶烟未起,闭户不绝哦诗声”。又云:“须臾出君寄我札,上有秀句如瑰琼”。著有《菜薖集》,惜已佚,故其诗流传者绝少。较有名的篇什为《秀野轩诗》,诗风清丽,颇能体现吴派风格。传附见《明史》卷二八五《王行传》。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别号容庵,河南项城人。生于1859年9月16日(清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大官僚地主家庭出身。他的叔祖父袁甲三以办团练镇压捻军起家,官至漕运总督。父亲袁保中是地方豪绅,在家乡办团练。叔父袁保庆在袁甲三军中带兵,官至江南盐巡道。袁世凯自幼过继给袁保庆为嗣子,一直过着纨绔子弟生活。八岁时,随袁保庆先后到济南和南京读书。1873年袁保庆病死,第二年他又随袁甲三的儿子袁保恒(刑部侍郎)到北京。他在这里一边读书,一边帮袁保恒办事,学会了清末官场上那一套虚伪、奸诈的行径。1878年袁保恒死后,他回到家乡。次年,捐了一个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