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约1586—?),一名楚,字楚叔(或云名楚叔),又字叔文,号骚隐,别署骚隐生、骚隐居士、西湖居士、松臞道人、松臞老人、白雪斋主人。浙江武林(今杭州)人。精音律,曾作传奇《明月环》、《金钿盒》、《诗赋盟》、《灵犀锦》、《郁轮袍》(合称《白雪楼五种曲》)和《题塔记》,俱存。与王穉登合编《吴骚集》四卷,与王煇合辑《吴骚二集》四卷,又与弟旭初同辑有《吴骚合编》四卷。附于《吴骚合编》卷首的《衡曲麈谈》是一部有一定价值的曲学论著。又撰有《南九宫订谱》。《全明散曲》辑录其小令六首,套数一套。
张振鋆[yún],原名醴泉,字筱衫,又字广文,别号惕厉子,清末江苏宝应县人。自幼喜医,博览方书,“乐善不倦,仁闻素昭”,尤服膺于 《灵枢》、《素问》 诸经典。及历代著名医家医著,遂精于医道。临证周详审慎,以济世救人为本,常常以庸医为戒。适张言礼从其族弟处抄得其珍藏二十载之明代周于蕃之《推拿要诀》,振鋆对此书进行校订增删,并更其名为《厘正按摩要术》,行于世。另撰有《鬻婴提要》等。
周克复,吴中人氏,具体行历不详,活动时间为清代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在雪浪洪恩及其亲传、再传弟子们的持续努力下,苏州一带成为明清之际宣讲《华严》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华严经持验记》,全称为《历朝华严经持验记》,凡一卷。记述了从印度龙树、世亲直到明代辨融真圆等人的华严信仰实践活动。其本文之先,录有题为“同善道人周克复”的《劝流通华严持验引》一篇。
赵抃(1008-1084年),字阅道,自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少孤贫,刻意为学,中景祐元年进士乙科,为武安军节度推官。三年,监潭州粮料院。宝元元年,以著作佐郎知建州崇安县。庆历元年,通判宜州。三年,丁母忧。五年,起知泰州海陵县。皇祐元年,移知蜀州江原县。四年,通判泗州,徙知濠州。至和元年,召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时号铁面御史。嘉祐元年,出知睦州。三年,移梓州路转运使,改益州。五年,召为右司谏。弹劾陈升之进不以道,连上二十馀章。六年,出知虔州。七年,召为御史知杂事。八年,改度支副使。英宗即位,奉使辽国,进河北都转运使。治平二年,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治平四年,神宗即位,
赵廷海,清代骨伤科医家。字兰亭,浙江天台人。少好勇,游历四方。曾学西洋种痘之法于武昌,归而广种牛痘。又广集医方,随宜施治。尤留心搜求骨伤科治法方药,凡遇技击之良者,必虚心请教。后出其抄汇诸方,辑成《救伤秘旨》(1852年刊),另附《救伤秘旨续刻》一篇。此书详述因拳击、“点穴”所致损伤及骨折诸证之辨证、整复治疗手法,载验方二百余首。孙应科校刊此书时将明代异远真人著《跌损妙方》附入。
赵文(1239-1315),宋末元初人。诗文家。字仪可,一字惟恭,号青山。庐陵(江西吉安)人。南宋景定、咸淳年间,曾冒宋姓,名宋永,3贡于乡,后来才恢复本姓赵,入国学为上舍。南宋亡国,入闽依文天祥,与王炎午、谢翱同入文天祥幕府。元军攻破汀州,他与文天祥失散,遁归故里。宋亡初期曾隐居不出,后出为东湖书院山长,不久又被选授南雄路儒学教授。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去世,享年77岁。赵文晚年以理学自任,但由于他又仕于元,曾受到讥议。他的诗文脱略涯岸,能独抒所欲言,在当时较有影响。所著有《青山稿》31卷,载于明人焦竑的《国史经籍志》,清初尚存。顾嗣立辑《元诗选》,在初集中曾据以选入赵文诗17首。但
真歇清了(1089~1151),宋代曹洞宗僧。丹霞子淳禅师之法嗣。左绵安昌(四川)人,俗姓雍。又称寂庵。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出家,初学法华。十八岁受具足戒,入成都大慈寺学圆觉经、金刚经等。先后登峨嵋、五台,礼拜普贤、文殊。至邓州(河南)丹霞山,参谒子淳,开悟得证,并嗣其法。后至长芦祖照会下任侍者之职。宣和三年(1121)祖照病,请师任第一座。宣和四年主长芦。建炎二年(1128),登普陀山礼拜观音。建炎四年入主雪峰寺,大振曹洞宗风。绍兴十五年(1145)住能仁兴圣万寿禅寺,二十一年住崇先显孝禅院。同年十月寂,世寿六十三,法腊四十五。谥号‘悟空禅师’。着信心铭拈古一卷、一掌录等。门人编集长芦了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今属河南),侨居玉山(今属江西)。少从刘清之学,以祖父暘致仕恩补饶州浮梁尉,福州连江簿,皆不赴。初任吉州太和簿,榜斋名曰思隐,在官清苦,惟以赋咏自娱,杨万里赠诗有“西昌主簿如禅僧,日飧秋菊嚼春冰”之句。调辰州司理参军,与知州争狱事罢。时刘清之知衡州,遂求为监衡州安仁赡军酒库,至衡而清之罢,与之同归。奉祠家居,积三十三年,年垂五十,犹受学于朱熹。宝庆元年,除太社令,三辞不拜,特改奉议郎、直秘阁、主管建昌军仙都观,又三辞不允。越三年,差主管华州云台观。绍定二年,致仕,卒年八十七。赵蕃少喜作诗,以诗代书,援笔立成,不经意而平淡有趣,读者以
朱隗,明末清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云子。吕留良甥,朱陖兄。明诸生。天启四年(1624年)与杨彝、顾梦麟等创立应社,分主五经,其主《易》。后入复社。崇祯六年(1633年)作《击官旗》长诗纪念周顺昌,十一年与黄宗羲等联名上《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阮大铖。清顺治四年(1647年)举岁贡。隐居佛慧庵水亭。与叶襄、华渚、冯班等友,卒后契交高僧读彻赋诗痛悼。工书画。喜昆曲,有家班。精治《易》。文宗汉魏六朝,改学方以智。诗宗中晚唐,尤擅古诗长歌,才力横骛,钱谦益序其《朱云子小集》称为才人。论诗重法,贵独立不贵附和。曾裒辑《明诗平论二集》及《新刻注释二三场合删》。著有《遂多草》《演连珠》《咫闻斋稿》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