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倬,清代医家。字飞畴。清代长州(今浙江吴县)人。名医张璐次子。倬绍承父学,嗜好岐黄,亦以医名。曾与其兄张登参订父著《伤寒缵论》《伤寒绪论》(1667年)。张璐《张氏医通》书稿亡佚目科一卷,悼为之辑成《目科治例》,以补其阙。尝谓“医道难,而伤寒为最难,伤寒而挟杂病者尤难。”又以古来伤寒合病并病,止言六经兼证,而不及杂病,是以自撰《伤寒兼证析义》一卷,书分中风、虚劳等十七种杂症,设问答以剖析之。末附十二经、八脉、五运六气、方宜诸源以发明之。此书与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诊宗三昧》,张登之《伤寒舌鉴》,合称为《伤寒大成》,后收辑于《张氏医通》,刊刻于世。
郑钦安(1824年-1911年),清医家。名寿全。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 卒于宣统三年 (1911)。原籍安徽,其祖游宦四川,遂寓居邛崃。幼读经史,后从刘源(芷唐)学医。道光(1821—1851)中叶悬壶于成都。其学得《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之奥旨,认为“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以此论点指导临证,故治病立法重在扶阳,用药多为大剂姜、桂、附子等辛温之品,人称“姜附先生”、“郑火神”。精研《伤寒论》,认为治外感病以六经辨证立法立方可愈,治内伤之疾,亦可依此。郑寿全认为真阴真阳互为其根,阴阳坎离之用在人体即为心肾,阴阳调和则不发病
郑岳(1468—1539),明代诗文作家。字汝华。莆田(今属福建)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户部主事,累官至江西按察使、布政使,以勘事被诬,夺职为民。他在《幽居书怀诗序》中曾说:“庶人宸濠,久蓄异志,予由臬转藩,裁抑逆萌,濠不能堪,嗾同僚横加诬讦,威贿上下,文致其辜。逮系逾年,始得罢归。忧患中尝作《蒙难录》。”后起为右副御史,巡抚江西,召为大理寺卿,进兵部侍郎。他是一个较正直的官吏,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如《秋水叹》:“黄河横溢县成渠,人家半在水中居。水边渔父持空网,吁嗟无稻复无鱼。邻居相望隔河汜,借贷无从饥欲死。楼船伐鼓晨夜过,怒向县官索夫米。”在一些自我抒怀的诗作中,也
郑端(1639年-1692年),字司直,清初名臣,一字德信。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东小营村人。顺治己亥(公元165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辛丑(公元1661年),改工部主事。康熙丁未(公元1667年),升员外郎,奉命视三楚芦政。戊申(公元1668年),升户部郎中;己酉(公元1669年),典豫章乡试,所取皆一时之名士;庚戌(公元1670年),升贵州提学佥事。不久,居父丧。癸丑(公元1673年),服缺大学士,荐补陕西神木道佥事。丁巳(公元1677年),以前任事撤回工部。居母丧,服缺壬戌(公元1682年)补浙江台州巡海道佥事,署粮道。乙丑(公元1685年),升陕西凉庄道,丁卯(公元1687年),
周南(公元1159-1213年),字南仲,平江(今江苏苏州)人。黄度婿。年十六,游学吴下,轻科举业,从学叶适。绍熙元年进士,调池州教授。庆元初,黄度以忤韩侂胄罢官,南同罢,俱入伪学党。开禧三年,以叶适荐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旋丁母忧。嘉定二年服除,再为正字,以对策诋权要罢,卒于家,年五十五。周南诗文俱工,诗不多,而富有韵味,如《卓文君》云:“世间恩爱何时尽,流水落花皆往恨。不愁归避茂陵人,羞逢往日临邛令。”《姑苏台》云:“浩荡春风在,荒亡霸业芜。往来吴父老,藉草话城郛。”议论精到。文长于四六,以俊逸流丽见称。制诰诸篇,尤称雅制,所作《秦桧降爵易谥敕》,织组之工,脍炙人口,为叶适、王应麟所
张骥(1874-1951),字先识。四川双流人。清庠生。幼好医药,长锐志于诗古文辞之学。辛亥革命后,任米脂、栒邑等县知事。1924年后专力肆志于医。慕韩康、傅山为人,于成都市设义生堂药肆悬壶售药。毕生勤于撰述,阐发古籍精微,主要著作有《雷公炮炙论》(1932年),并注解《内经》所载十二方,阐发该书有关药性气味理论,辑为《内经方集注》(1933年)及《内经药瀹》。集古今五十余家所撰之《难经》注疏,校补《黄帝八十一难经正本》(1937年)、《难经丛考》及《难经缵义》。另补注《周礼·医师》及《子华子医道篇》等,合刻为《医古微》(1936年)六卷。还有《唐本千金方第一序例注》及《春温三字诀方歌》等
郑善夫(1485年—1523年),字继之,号少谷山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少有才名,善为古文词,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十举于乡,次年,登进士第。未任官,即与值中书者何景明诗文切磋,颇相得。与之往来交好者如王廷陈、薛蕙、顾璘、方豪等皆有诗名。不久,父母相接去世,归乡守丧。武宗正德六年(1511),始授户部广西司主事,出理吴中浒墅关税,以公正廉明闻。权宦刘瑾用事,力请告归,筑少谷草堂于金鳌峰下,作迟清亭以见志,岩居六载。正德十三年,起为礼部主事、进员外郎。因谏武帝南巡,被杖于廷,罚跪五日,寻复乞归。世宗嘉靖元年(1522),以都御史周季凤荐,起为南京刑部郎中,未上,转为吏部郎中。
中峰明本(1263~1323),元代禅宗临济宗僧人。高峰原妙弟子。据祖顺《中峰和尚行录》、《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六、《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一等载,俗姓孙,号中峰,世称“中峰明本”、“天目中峰”。又号“幻住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十五岁萌出家之志,读《法华》、《圆觉》、《金刚》诸经,并奉持五戒。二十四岁,入天目山狮子院参谒高峰原妙,甚为相得。翌年(1287),依原妙出家。次年,受具足戒,得原妙心印。原妙示寂后,隐于湖州辨山幻住庵,其间云游四方,而僧俗追随者甚众。延祐五年(1318),应请还住天目山,僧俗纷纷慕名瞻礼求法,被誉为“江南古佛”。元仁宗诏令出山,遭拒绝,乃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张九龄(673年~740年),唐代诗人。一名张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武则天神功元年(697)中进士,又中制举拔萃科。授校书郎。先天元年(713),唐玄宗在东宫举天下文章之士,亲加策向,张九龄中高第,进左拾遗;未久,又调左补阙。与右拾遗赵冬曦主持吏部考选,以公允著称。开元十年(722)迁司勋员外郎。其时张说为宰相,对张九龄极为器重,与之连宗,赞之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拜中书舍人,封曲江县男。开元十四年,张说被宇文融、李林甫弹劾罢相,张九龄也被出为冀州刺史,后转桂州都督,兼岭南道按察选补使。张说当初曾推荐张九龄可备顾向,张说死后,唐玄宗思其言,召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