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安,生卒年不详,字以宁,号蓼庄。明学者。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博学工文。著有《谰言长语》、《取嗤稿》、《蟋蟀》。正统九年(1444)举人,官安丘县教谕。曹安博学能诗文,素负才名,著述甚富,其诗文集等均已佚失。
查继佐(1601—1676),本名继佑,因应县试时误写,遂沿用。生当乱世,累更字号:初字三秀,更字支三,又字伊璜、敬修,号与斋,又号左隐、方舟、发标、钓玉、兴斋、晚号东山钓叟。海宁袁花人。幼时家贫多病,好学不倦。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南明鲁王时,曾任兵部职方主事,积极抗清。参加保卫钱塘江的武装斗争,曾督兵在赭山(海宁西南)打败过清军,又从御史黄宗羲出师渡海,驻扎谭山。明亡后,更名省,字不省,还把“查”字写成“楂”。归乡辟敬修堂,聚众讲学,并编撰明史。清康熙二年(1663),因庄廷明史案被牵连入狱,经粤提督吴六奇奏辩得免。出狱后改名左尹,号非人氏,隐居于硖石东山,仍聚徒讲学,人称东山先
曹昭(元末明初人),字明仲,松江人。父曹真隐博雅好古,收藏大量法书、名画、彝鼎尊壶以及古琴、古砚。他幼年随父鉴赏古物,并悉心钻研,鉴定精辟,撰有《格古要论》三卷,对古铜器、书画、碑刻、法帖、古砚、古琴、陶瓷、漆器、织锦和各种杂件,论述其源流本末,剖析真膺优劣,古今异同,共13类。书成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为存世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历代文物鉴赏家均甚重视。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经王佐增补为13卷,名为《新增格古要论》。
陈澹然(1859—1930)字静潭, 亦字剑潭,号晦堂。安徽桐城人。九岁,操笔为文。家贫,艰苦力学。初应童子试,“其文特风力骞举,冠其曹”(金天翮《皖志列传稿》本传)。受业于方宗诚,执弟子礼。光绪十九年(1893),举于乡。官中书科中书衔。刘坤一总制两江时,为之撰《江淮忠义录》。生平慕马、班之言,“好议论,下笔千言”,“尝酒酣作豪语” (同上)。“虽少长桐城,顾于桐城诸 先德,一不当意。虽以古文自鸣,顾 时时好纵横游侠”。又值“海事棣 通,盖恣求欧罗巴人新说”(同上)。 故“其文之至者,权奇动宕,恣肆自 喜,不尽守桐城义法”(刘声木《桐城 文学渊源考》本传)。著有《晦堂文稿》六卷、《晦堂诗
陈于陛(1536年-1596年),明神宗时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西汉时期,有一个叫韦贤的人,原是一名小官吏,后来官至丞相。好象是命运的安排,韦贤的儿子韦玄成从小喜欢读书,后来做官也做到了丞相的位置。这在西汉时被传为美谈。历史的长河流淌了1500多年后,到了明朝,又出现了父子两人先后做宰辅的人家,这就是终明一世仅有的一家——南充陈于陛和他的父亲陈以勤。父子两人都以正直闻名,而且名垂青史。 陈于陛,字元忠。出身于名门仕宦的家庭。祖籍四川南充。他的父亲陈以勤,字逸甫,隆庆元年(1567)出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是一个才力过人的正直大臣。但在当时党派互相倾轧中,无法施展才华,于
陈遇夫,清代史学家。字廷际,广东新宁(今台山)人。康熙举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考取广东乡试第一名举人,著有《史见》、《白沙陈子年谱》(陈献章年谱)、《白沙门人录》、《白沙先生语录》、《正学续》、《迂言百则》、《从谓草》、《鸿泽集》、《即次集》和《涉需堂文诗集》等10部。,生平事迹录入《广东通志》(道光二年即1822年版第4944页)。子陈瀚,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考取广东举人第一名,故人称“父子解元”,陈瀚著有《观海堂书义》和《屿门集》。曾孙陈司爟,嘉庆七年(1802年)考取进士,任广东省廉州府教授(相当于地级市教育局长兼府儒学校长),是台山历史上7位进士之一。曾孙陈司炳,18
陈维崧(1625—1682年),清初词人、骈文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其祖父明末官左都御史,父陈贞慧为明末“四公子”之一,以文章名世。他少时即聪慧过人,10余岁已有文名,吴伟业称他是“江左凤凰”。入清后补为诸生,但长期未得到官职,生活颇困顿,游食四方,往来各地。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捡讨,入馆修《明史》,后病卒。 陈维崧一生的创作兼有诗、词、散文、骈文各体,其中以填词时间最晚,然用力最勤,数量最多,成就亦最为突出。其词今存1600多首,人称“填词之富,古今无两”(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3)。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或写景咏物,或怀古抒怀,或感慨时
池仲祐(1861-1918以后),又作佑,字滋铿,福建闽侯人。光绪甲午(公元1894年)举人。清朝北海海军军官。民国以后在北京政府海军部做秘书,民国二年(1914年)8月22日,海军部任之为总务处副官,后来升任上校文官。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因年迈去职。著有《西行日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甲午战事记》(1926年刊行)、《海军实纪》(1926年刊行)、《海军大事记》、《甲申、甲午海战海军阵亡死难群公事略》、《清末海军史料》。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