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方,北宋经学家。字彦直,一字伯直,号西畴居士。涪州涪陵(今属四川)人。通《春秋》学,与苏轼、黄庭坚交游。绍圣间曾上疏请求设置《春秋》博士。后隐居不仕,闭门著书30余年。他认为:“《左氏》求圣人之意而不得,一皆以事言之而略其褒贬,故常取于近而失之浅;《公羊》谓圣人欲以成后世法,必有惊动人之耳目而难言者,故常志于难而失之险;《穀梁》谓圣人苟致意焉,不当浅近易之,必有委曲而深者,故常求于远而失之迂。”因考探《春秋》著例,对“三传”有所纠正。著有《春秋经解》、《春秋本例》、《春秋例要》。
陈其瑞,生卒年不详,清医家。字蕙亭。浙江平湖人。初习儒,后随军办理文书事务。因自幼喜读医书,中年后遂以医为业。光绪七年(1881年)任职于江苏官医局。施诊之暇,手辑《本草撮要》十卷(1886年)。采常用药六百六十八味,以药为经,以方为纬,撮其性味、功效之要。
陈葆善(1860—1916),字栗庵,号笃迦子,晚号湫漻斋主人,浙江瑞安人。世居瑞安北城锦湖里(今瑞安市公园路)。陈虬弟子,利济医院院次“道一”,利济医院良医。其祖辈皆业贾。陈氏自少敏达,束躬勤学,弱冠为诸生,因病不事举业,习医于陈虬先生,殚精覃思,十年学成。其医名盛传于浙东西三江两湖士大夫之间。撰有《白喉条辨》一卷,雕版问世,言前人所不详,远近仿效,多所全活,甚得陈虬先生赞赏。另有医著《燥气总论》一卷、《燥气验案》二卷及《本草时义》等。陈氏志趣雅淡,喜莳花木,萧然有以自乐,又好诗画金石,尤工昆曲。所著《艺菊琐言》《月季花谱》各一卷,皆本经验所得以成。另有《湫漻斋吟草》《曲谱》等作。清光绪
陈石麟,生卒年不详,字令章,安徽休宁兰渡人。清康熙年间(1676)举为贡生,喜爱养鸟,尤善对鹌鹑的饲养和研究,著有《鹌鹑谱》一书,谱中首先对数千年养鹌鹑的历史作了概述,在概述的基础上,对44种上相的优良品种分别作了介绍,并按优生学的观点对17种劣相者进行淘汰说明。对上相者均冠以华丽的名字,如丹山凤、五色鸾、白龙尾、赤绒豹、玉麒麟、锦毛虎等。而对劣相则以贬词指出其严重失格(缺点)的外形,以示应该淘汰,如麦鼻、蒜头、鸡鸣、扁腿、骨响等。其它如养法、洗法、饲法、把法、斗法、调法、笼法、杂法等,以及三十七种宜忌等均有详细的记载。《鹌鹑谱》告诉人们,饲养者,特别是育种人员应该细致地观察那些用于繁殖的
陈献章(1428年11月27日—1500年3月9日),字公甫,号石斋,世称白沙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古琴家。岭南地区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也是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人之一,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被后世称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岭南一人”。广东新会白沙里人。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两次会试不中,从学于吴与弼,一年后返乡,“灭迹声利场,闭门事探讨”十余载。绝意仕途,收徒讲学,成为江门学派代表人物。学宗朱熹,受吴与弼观点影响,虽以陆学为本,却吸收、改造程朱学派的一些论点(如“理一分殊”等),揉以佛禅,丰富其学说并构筑明代第一个系统的心学体系——江门之学,使“
常纪,生卒年不详,字铭勋,号铭廷,又号理斋,奉天承德(今辽宁沈阳市)人。其先世居山西,前明徒辽东。父常国材。乾隆甲子科(1744年)举人,丁丑科(1757年)进士。选四川西充知县,复迁崇庆知州。乾隆辛卯年(1771年),金川藩部会降蛮叛乱,常纪提刀迎击,身遭十余处而死。遂入祀昭忠祠,荫一子,立祠浣花溪岸,祀同死难者。著有《爱吟草》、《爱吟前草》。其所荫之子常承武为其父二诗集有请于王尔烈。王尔烈序并刊之。
陈恒庆(1844—1920),字子久,潍县城里(今潍城)松园子街人。清同治十二年中举,光绪十二年进士,在京都工部任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屯田司郎中,升兵科给事中,掌河南道监察御史等,后外放任锦州知府,宣统二年辞官归里,晚年在家写下了《谏书稀庵笔记》,于民国六年(1917)出版。 陈恒庆是潍县陈大观家族的第十八世孙。祖父陈官贤与清道光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陈官俊是堂叔兄弟,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举人,任馆陶县教谕,署临清学正。父介侯,咸丰元年(1851)恩科举人,任滨州训导。大哥孚庆、字筠轩(又字希颜),同治十二年(1886)由府学拔贡,授惠民训导,主讲武定、惠民两书院十余年
陈夔[kuí]龙(1857年—1948年),清朝直隶总督。字筱石。号庸庵。贵筑县(今贵阳)人。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光绪十二年,中进士,以主事用。光绪二十年,在李鸿章手下办理外交电文翻译,得到重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发生,持反对态度,参与杀害“六君子”。光绪二十六年,出任顺天府府尹。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办理慈禧“承德山庄”避难事宜,参与签订《辛丑条约》。次年奉旨署理漕运总督,兼任淮安副监督,征收运河南北商税。为报恩慈禧太后,捐银重修被庚子事变毁坏的北京正阳门城楼。光绪二十九年,调任河南巡抚、江苏巡抚。不久升任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发生,参
陈赣一(1892-1953),一作甘簃,字藻青,号颖川生,别署睇向斋主人。撰有《睇向斋闻见录》,《新语林》。1932年11月15日,《青鹤》创刊于上海,每月出版二期(半月刊)。1937年7月30日,因七七事变爆发而停刊,共出版114期。陈赣一担任《青鹤》的总编纂,《青鹤》之名,出自《拾遗记》:“幽州之墟,羽山之北,有善鸣之禽名青鹤。”这本杂志以“青鹤之善鸣”自喻,借吉祥之禽之名,“唤醒并世士大夫之迷梦”。《世说新语》云:“青鹤鸣,时太平。”这本杂志还有一层含义,经历了一二八事变的上海,日寇炸毁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兵燹书厄之后,创办《青鹤》杂志的同人希冀天下太平。
陈邦贤(1889-1976年2月5日),医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医学史、疾病史、医学家传记、二十六史医学史料之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系中国医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医史教育的倡导者。他的努力,为中国医学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邦贤,字冶愚、也愚,晚年自号红杏老人,江苏镇江市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6岁开始读书,13岁即开始攻读中医学。曾拜江苏丹徒名医李冠仙(如眉老人)为师,受其影响,陈邦贤自幼对祖国医学之悠久历史便有了较深的了解。1907年,陈邦贤赴江苏省简易师范学习,毕业之后,仍不断攻读中医学,并开始接触、学习普通生理卫生等西医学著作。为了学有所树,陈邦贤欲往医学讲习所深造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