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瑸,生卒年不详,清初福建巡抚。字文焕,号眉川。雷州市附城镇东湖村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中进士,三十九年任古田知县,后任台湾县知县。他一到台湾,即明察暗访,把前任扣押的300名无辜囚犯释放回家。知府上书揭参,皇帝派钦差到台湾查办。点犯之日,不缺一个。钦差大惑不解,后经仔细审问,才知这些犯人乃自觉回监听点,方知陈瑸平反案犯做得对。后历任刑部主事、四川提学道、福建巡抚等职,曾兼理闽浙总督。陈瑸虽远处福建,却时刻关心家乡人民。他奏请皇帝责令广东拨给专款修筑雷州东西洋堤围。后来,他担心上面拨下的公款5300余两不够费用,便于康熙五十七年把自己俭积下来的俸银5000两,送到雷州,协助修堤。陈瑸
程廷祚(1691~1767),清哲学家。初名默,字启生,后更今名,号绵庄。世籍新安,素称望族,后家道零落,始迁江宁,寄籍上元县。少时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青年时结识颜李学者恽皋闻,始闻颜李学,即致书李塨,表示愿学之意。后成为颜李学传人。一生不为官,专心治学,晚年自号青溪居士。学术上,自康熙五十年起,文字狱迭兴。迫于当时政治形势,程廷祚不敢公开宣传颜李学,对宋儒理学的批判也着重在“解经是非离合”上做文章。他说:“夫能察天理人欲之分,严义私公私之界,专务于存诚主敬,致知力行,孜孜然从圣人为必可学而至者,此诚宋儒之不可及者也。若夫解经之是非离合,则宋儒之末节也,举本末而混同之不可,执其本以盖其
蔡清(1453-1508年),明理学家、经学家。字介夫,号虚斋。福建晋江人。生于英宗天顺三年,卒于武宗正德四年。成化二十年(1481)进士,授礼部主事,转吏部稽勳主事,后调南京文选司郎中,以病告归。起爲江西提学副使,以忤宁王朱宸濠,乞致仕。正德三年(1508)起南京国子监祭酒,命甫下而卒。万曆中追諡文庄。饬躬砥行,贫而乐施。 少从学于林玭,以善《易》知名于世。其学初主静,后主虚,自述说:“反覆体验,止是虚而已。盖居常一念及静字,犹觉有待于扫去烦嚣之意。唯念个虚字,则自觉安,便目前纵有许多劳扰,而裹面条路无自分明,无用多费力,而亦自不至懈惰也”(《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提出“最要静
陈寅恪[kè]①(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祖籍江西,生于湖南长沙。家世官宦,亦为书香门第。幼时就读家塾,习四书五经,旁及数学、英文、音乐、绘画等。年13随兄衡恪东渡扶桑,就读于东京巢鸭新文学院高中。越二年考取公费赴日生,因脚疾回国,转入上海复旦公学,1909年毕业。次年留学欧洲,先后就读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主攻语言文学。又因脚疾,被迫回国。1913年再度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学习,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次年回国,辗转于南昌、南京、北京各地生活。191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师从兰曼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4年后转学于德国柏林大
崔铣(1478~1541),明理学家。字子钟,一字钟凫,号后渠,,又号少石,也号洹野。河南安阳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预修《孝宗实录》。因得罪刘瑾,出为南京稽勋主事,刘瑾被诛,官复翰林院编修之职。升南京礼部右侍郎。谥文敏。其学以程、朱为宗,但对程颐的心学,则又删之,认为“涉于高虚,是门人之附会”(《明儒学案》)。对朱熹的理论,也并不完全盲从,认为“盖造化之原,理常聚而气亦聚,人物之生,气若散而理亦散,气既散矣,理安所附”(同上),以反驳朱熹的“气有聚散,理无聚散”(同上)的观点。反对王守仁、陆九渊的心学,认为是禅学异说。称王守仁为“霸儒”,诋毁王氏不遗余力。(事迹
陈祖念,字修甫,明连江(今福建连江)人。陈第之子。学不及于其父,而说《易》则远胜之。其父陈策为明神宗万历(1573-1619)时造生来看,他大致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际,约与顾炎武、王船山同时代人。其撰写《易用》六卷,近七万言,是很值得一读的易学专著。融合汉宋,不存门户,唯逐爻寻理,切于人事之实用。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陈法(1692-1766),清学者。字定斋。安平(今属贵州)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直隶顺德知府、山东登州知府、运河道、淮扬道、直隶大名道。后革职,发军台效力,归主贵山书院。居官为政,以教养为先。兴利除弊,力挽颓风。生平潜心性理,尤服膺朱子之学。不信其伯父在深山求道,以静坐达到心光明洞澈,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后以忧归里,于山寺中遍观《楞严》、《圆觉》、《法华》诸经,乃知陆王之学,实类禅宗、因著《明辨录》,以辟其非。认为“象山心学,即释氏直指人心,以顿悟为道妙本。”又指出“象山独学无师,而于孟子所谓本心,所谓
陈应润,生卒年不详,字泽云,元天台(今浙江天台)人。延间(1314—1320)由黄岩文学起为郡曹掾,至元间(1335—1340)为缙云县尹。著有《周易爻变义蕴》。其书是第一个公开批评宋人图书之学的易学著作,认为河图、洛书、无极、太极,乃附会《参同契》炉火之说而成,不可据以解《易》。其书专明六十四卦爻变之蕴,认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自乾坤二卦爻变而来。不明爻变,即不能明《易》。《新元史》有传。
蔡渊(1156—1236),字伯静,号节斋,南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蔡元定长子。元定谪道州时,渊奉母家居,隐居不仕,黄榦、廖德明、张洽、万人杰、陈孔硕等从之游,包扬、陈文蔚、潘柄、李方子皆执经以质其学。端平三年卒,年八十一。力学不仕,精于《易》,训解多阐明义理。因从学于朱熹,故其论易理本于朱熹说,是对朱熹学的阐发。然其论数,则本其父西山家学。其说不废互体,与朱熹之说颇异。于师说能通其变而酌其平。杂论卦爻十翼象数,对《易传》中的术语、范畴、占筮体侧目而视等,作了简要的解释。著有《古易协韵》、《大传易说》、《象数馀论》、《太极通旨》、《化原闻辨》、《中庸通旨》、《大学思问》、《论孟思问》、
程迥,生卒年不详,字可久,宁陵(今属河南)人,家于沙随,学者称沙随先生,南渡后,侨居余姚(今属浙江)。年十五丧亲,孤贫飘泊。二十馀始知读书。隆兴元年进士,授泰兴尉,调德兴丞。淳熙九年,知进贤县(《游宦纪闻》卷八),调信州上饶县。为政宽明,礼贤下士,朱熹称其博通世务,非独章句之儒,“老于州县,深为可惜”(《答尤尚书(袤)》)。后奉祠,寓居鄱阳之萧寺。官终朝奉郎。师从汪应辰等,深于经学,著书甚富,有《春秋传显微例目》、《论语传》、《孟子章句》、《文史评》、《户口田制贡赋书》、《度量权三器图义》、《四声韵》、《淳熙杂志》、《南斋小集》等,已佚。今存者有《三器图义》、《医经正本书》、《周易古占法》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