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畀[bì](1280一1335),字天锡,号云山,镇江(今属江苏)人。其父郭景星仕至台州路黄岩州判官,以父荫入仕,历饶州路鄱江书院山长、处州青田县腊源巡检。调吴江儒学教授,但未就职。江浙行省辟为掾史。延祐初恢复科举,屡举不第,一生沉抑下僚,而以能诗善书画知名于时。因美须髯,被称为“郭髯”,倪瓒曾为他的画题诗说:“郭髯余所爱,诗画总名家”(《清閟阁集》卷三)。有《快雪斋集》一卷。《元诗选·二集》选入其诗二十七首,亦题为《快雪斋集》。但郭畀并无快雪斋,快雪斋是另一大同人郭天锡的居室,此大同人名郭天锡,字祐之,为元初人。因郭畀字天锡,后人往往把他与郭畀混为一人。郭畀文集名为《郭天锡文集》,元至
高守元,元代人,生平事迹不可详考。据《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前毛麾所作序可知,其为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字善长,号和光散人,大致生活于金世宗大定时期。毛麾在序中评价高守元集《列子》四家注说:“平阳逸民高守元善长收得二解(按:指宋徽宗、范致虚《列子注》),并张、卢二家合为一书,诚增益于后学者,因之得以叩玄关、操圣阈,致广大而尽精微。” 毛麾所言确为事实。《列子》注本因战乱传世甚少且难得,高守元不辞劳苦而辑成《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二十卷,功不可没。
高闶[kàng](?-1153)字抑崇,明州鄞县人。登绍兴元年上舍释褐第。初授秘书省正字,时朝廷欲颁《儒行》、《中庸》二篇授天下学子,高闶以《儒行》篇词学不纯,故求只颁《中庸》篇,朝廷许之。而后又为国子司业,时高宗兴太学,高闶上奏,定立科举试次、学制,遂成定例。高宗幸太学,高闶主讲《周易》之《泰卦》,为胡寅所责,终因与秦桧不和,遭贬斥。卒年五十七,谥宪敏。 高闶在乡名望甚重,对《春秋》颇有研究,与薛氏、汪氏等甬上大族皆有交往。高氏一族居鄞之月湖,近长春门,后世皆以长春书院、长春观纪念。 其著作有《春秋集注》,历来为《春秋》学之名著,被后世学者视为大宗。其传本现以《四明丛书》本为
顾瑛(1310~1369) 元代文学家。一名阿瑛,又名德辉,字仲瑛,自号金粟道人,平江昆山(今江苏太仓)人。年三十始折节读书,举茂才,署会稽教谕,辟行省属官,皆不就。年四十,以家产付其子,筑玉山草堂,有亭馆三十六处,园池、亭榭、饩馆、声伎之盛,甲于天下,又为自己建生圹,名金粟冢。四方名士如张翥、杨维桢、柯九思、李孝光、郑元祐、倪瓒,方外如张雨、于立、释良琦等,常在其家,日夜置酒赋诗。一时风流儒雅,著称东南。杨维桢《玉山雅集图记》说顾瑛“其人青年好学,通文史及声律、钟鼎古器、法书、名画品格之辨。性尤轻财喜客,海内文士未尝不造玉山所,其风流文采出于辈流者,尤为倾倒。”张士诚据吴,欲强授顾瑛官职
高适(704—765年),唐代著名诗人。字达夫。里贯不详,两《唐书》本传所谓“渤海蓨人”或“沧州渤海人”,是指高氏郡望而言。早年家贫落魄,无正业,客游于梁、宋一带,混迹于渔樵博徒之中。20岁前后到长安求仕,不得志而归。此后曾北上齐赵,漫游蓟门。开元二十三年(735),又到长安应制举,仍落第。李颀《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诗中说:“累荐贤良皆不就”,由此可知高适曾多次被荐应贡举,但无所成就。天宝八载(749),高适年近50时,由于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有道科制举,授官封丘尉。高适对这一职务极为不满,遂于天宝十一载辞官来到长安。天宝十二载客游河西,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安史乱中,拜
灌顶(561~632)亦称慈云灌顶,字法云,天台宗五祖,佛教著述家。俗姓吴,原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祖上避地东瓯,为临海章安(今浙江黄岩)人,故人称章安大师、章安尊者。七岁依摄静寺慧拯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在天台山拜智顗为师。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随智顗出居金陵光宅寺,研习止观法门,屡蒙智顗印可。隋灭陈后,随智顗泝江上游,历访名山胜地。隋文帝开皇十一年,陪智顗住扬州禅众寺。又随智顗入天台山,直至智顗逝世。后住称心精舍,开讲《法华经》。智顗所讲《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均由其集录成书。杨广立为太子,曾前往长安祝贺,引见后送还山寺,施物甚多。大业七年治兵河北,敕召往行在
顾明道(1897-1944),名景程,以字行,别署虎头书生、日月生、正谊斋主、石破天惊室主。江苏吴县人。八岁丧父,由母抚育成人。膝生骨瘤,身体虚弱,但资质聪慧,刻苦向学,是苏州振声中学的高才生。为基督教徒。以其成绩优秀,毕业后即留校任教。约1914年起,开始在上海《眉语》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因化名“梅倩女史”,作品又极缠绵悱恻,致被人误为女作家。1922年与范烟桥、赵眠云、郑逸梅等在苏州组织文学社团星社。抗日战争时期,携家避居上海,家产及书籍文物荡然无存。以卖文和开办明道国学补习馆养家糊口。因劳累过度,膝瘤加重,致成瘫痪,更添肺病,于1944年5月14日病卒,年四十八岁。 顾明道作品总
顾奎光(?-1764)清学者。字星五。无锡人。乾隆十五年进士,官湖南泸溪县知县,在任五年,调任桑植知县,救灾荒,劝农桑,颇著政绩。博学多识,于经尤长《春秋》。生平砥行励学,时称其为人有三不惑:酒、色、财,居官有三不愧:清、慎、勤。政暇博览群书,尝谓:“学所以补吾政之不及也”。诗古文俱有名于时。著有《春秋随笔》二卷、《然疑录》六卷、《诗文集》二十卷,辑有《金诗选》、《元诗选》七卷,纂有《泸溪县志》二十四卷、《桑植县志》四卷,并行于世。
归耕子,生卒年不详,唐末人。姓名不详。有文武之艺,好奇异之状,为士之不遇者。天复二年著《神仙炼丹点铸三元宝照法》 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三五收诗一首。事迹据 《神仙炼丹点铸三元宝照法序》。
龚敩[xiào],明诗文家。生卒年不详,字文达。铅山(今属江西)人。明初以明经分教广信,御史荐其学行,于洪武十三年(1380)与儒士王本等同充四辅官。以老乞归。不久又召为国子监司业,历祭酒,坐放诸生假不奏闻,免职。为穷经笃学之士,诗文之名不甚著。诗多沿元季余波而清婉谐畅,亦自琅琅可诵;文则原本经术,以结构严谨见长,但较为晦涩。著有《鹅湖集》,另著有《经野类钞》等。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一三七、《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九。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