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叔琳(1672—1756),清代藏书家,诗文作家。字宏献,号昆圃。宛平(今属北京)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授编修,时才20岁。此后,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先后任侍讲、刑、吏部侍郎、浙江巡抚、山东布政使等职。家富藏书,藏书之所号为“万卷楼”。学识广博,一生著述甚丰。喜爱人才,尤与方苞交情深厚。时人尊称之为“北平黄先生”。他也能诗,如七古《柏林寺观李晋王画像歌》写后唐庄宗李存勖立誓为父报仇之事,篇幅不长,却刻画出了李存勖的勃勃英气。结尾两句:“卷图四壁起英风,想象沙场万人敌。”语尽而意不尽,余味无穷。再如七律《送孙文博之云南省觐》既描写了友人归家的心情,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
黄震(1213-1280),字东发,号杖锡山居士,世称“东发先生”“于越先生”“文洁先生”。庆元府慈溪县人。登宝祐四年进士第。初为吴县尉,吴县豪族势力强大,黄氏不惧,管束之,后摄吴县、长洲、华亭县事,后陆续擢浙东常平司账司文字、史馆检阅,参与修缮宋宁、宋理宗两朝国史、实录,任上多次上疏,针砭时弊,为帝排斥,出知广德。在广德任上,以租代息,减轻民众负担,但禁绝广德祠山张王庙会,为贾似道侄所忌,解官。后历任绍兴府通判、浙东提举常平司等官。宋亡不仕,隐居乡里著书为学而卒。 黄震是宋末元初四明地区重要的理学家,也是浙东地区朱子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开创东发学派,刊刻朱子学的书籍。著有《黄氏日抄》
胡寅(公元1098年~公元1156年),南宋哲学家、无神论者。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胡安国之侄,养为己子。生于北宋元符元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从杨时受学。中宣和进士甲科。靖康初,荐授秘书省校书郎。张邦昌称楚帝,弃官归。建炎三年(1129),擢起居郎,因反对高宗践帝位,遂奉祠。绍兴二年(1132),起知永州。四年,复召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以反对遣使入金,出知邵、严、永三州。后官至礼部侍郎兼侍讲,直学士院。秦桧当政,求致仕,归衡州。桧复以讥讪朝政名,安置新州。桧死,复官。卒谥文忠。 留心国事,数上书论恢复大计。生平气节豪迈,虽与秦桧友善,但及桧当国,却
狐刚子,东汉末年炼丹家。名狐丘,又称狐罡子、胡罡子,是我国古代一位卓越的化学发明家。正史无传。不详其生卒年与里籍。据今人陈国符先生考证,为晋代人,约与葛洪同时,撰《五金诀》,称狐刚子为“最大之外丹黄白师”。又据赵匡华先生考证:狐刚子名丘,又作胡罡子、狐罡子。东汉末年炼丹黄白术的杰出代表,魏伯阳似为其师,三国吴人葛玄似为其弟子。狐丘其著述反映了汉末我国炼丹术所达到的高度。著有《五金粉图诀》、《出金矿图录》、《河车经》、《玄珠经》、《金石还丹术》等,但多未完整保存。《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太古土兑经》和《龙虎还丹诀》中存有部分极有价值的佚文,从中可见狐刚子为我国炼丹史上有关金、银地质学及冶金学
韩淲(1159年—1224年),字仲止,号涧泉,祖籍雍丘(今河南杞县),寓居上饶(今属江西)。韩元吉子。以父荫入仕,任主簿(赵蕃《寄韩仲止主簿》云:“闻君往会临川葬,我不及前空叹嗟”),为平江府属官,又尝官贵池。庆元六年药局官满,还家。嘉泰元年秋,入吴。未几,辞官归隐上饶,家居二十年。嘉定十七年,“闻时事惊心,得疾而死”(戴复古《哭涧泉韩仲止》、《诗人玉屑》卷一九引《玉林诗话》)。淲幼承家学,清高绝俗,人品学问具有根柢。于文章所得颇深,所撰《涧泉日记》,“议论率皆精审”,在宋人说部中堪称卓然杰出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一)。其诗与赵蕃(号章泉)齐名,并称“二泉”,毕身以吟咏为事,存诗二千
黄伯思(1079—1118),宋代作家,古文字学家。字长睿。尚书右丞黄履之孙。远祖由光州固始(今属河南)迁移到闽,为邵武(今属福建)人。黄伯思少时机警明敏,风韵洒落,志向高远,飘飘有凌云之意。元符三年(1100),登进士高第,调补磁州司法参军,改任通州司户。又授河南府户曹参军,以余暇与贤士大夫游从于翰墨间,相得甚适。资政殿学士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除详定《九域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不久,差充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表,升朝为秘书省校书郎,又升为秘书郎。政和八年(1118)卒,年41岁。黄伯思学问淹通,汪洋浩博,对儒家六经以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近代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出身于几代经营典当的大商人家庭。父亲黄鸿藻,咸丰六年(1856)举人,曾任户部主事、广西知府。黄遵宪于光绪二年(1876)中举,后随何如璋使日本,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启示。又历任清廷驻日本使馆参赞、英国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新加坡总领事等外交官。在国外生活长达十六七年之久,使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有所了解,同时也受到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为其学习西方及变法维新奠定了基础。光绪二十年(1894)从新加坡调任回国,在上海会见了康有为,遂即参加了强学
何曰愈(公元1793年—1872年),字德持,号云畡,别号退庵。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祖孟龄,县学武生。父文明,乾隆举人,官河南洧川知县。何曰愈少年好学能文。应顺天乡试不中,捐资州吏目。嘉庆二十一年(1816)分发四川,署垫江县典史、蓬州吏目。道光五年(1825),补会理州吏目。会苗民土司所部杀汉民,奉知州命往验。土司以贿乞免,却之;又率众示威,不为动。卒成验而远,以是知名。任满,获邻境巨盗。送部引见,捐升知县。及还四川,大吏以其习边事,命办西藏粮台。咸丰元年(1851),补岳池县知县。秉公执法,豪右敛翼。三年,母丧,以战乱未归。会川西宁远等地民族矛盾激化,大吏奏请何曰愈参与建昌镇军事,平
黄濬(1891—1937),字秋岳,福建福州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汉奸。自幼随外祖父读书,有“神童”之誉,与同乡陈宝琛、严复等人贵识,受知于梁启超。1902年,至北京,就读京师译学馆。 民国初年留学日本,与日本人素有来往。回国后在北洋政府中任职,梁启超任财长时聘为秘书。北洋政府垮台后,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任职。 1937年7月27日,国民政府海军部长陈绍宽奉命在行政院会议上提出报告,将实施在长江江阴段沉船以封锁航道的计划,黄濬当时担任行政院会议记录,当晚即将此事透露给日方,蒋介石严令彻查。国民党宪兵队总司令谷正伦调查发现黄濬嫌疑重大,后来谷正伦策反黄濬府上的女仆莲花将此案破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