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泰华,生卒年不详,清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小亭。文绮之孙。道光时,由兵部郎历官陕西粮储道。公余搜访金石及元宋名家之文集,得百数十家,半系传钞精本,或四库所无而元刊尚在者,为《元文选》。道光庚戌(1850年)首集既成,即毁于燹,仅存目录。其所著《无事为福斋随笔》云:“《金石录》,明以来多传钞,惟雅雨堂刻之。阮文达有宋椠本十卷,即《读书敏求记》所载者,文达自抚浙至入阁,恒携以自随。一日,书贾来售,惊喜欲狂。余得之,亦刻‘金石录十卷人家’小印。”晚年居金陵,筑玉雨堂藏书。著有《无事为福斋随笔》二卷,潘祖荫刻入《功顺堂丛书》。又有《玉雨堂书画记》四卷,为自刻《玉雨堂丛书》十种之一。今美国国会图
胡承谱(1732—1805),字韵仲,号元峰。元峰老人,安徽泾县溪头都人。胡氏宗族在泾县是个姓氏藩衍、科举连绵的大族。胡承谱的家庭成员也都能文善诗。父胡恒龄,“以子承谱,赠修职郎庐江教谕“;弟胡承谆,字元音,乾隆戊申(1788)举人,有《卷石山房诗草》;弟胡承课,字书田,诸生,有《狃文诗集》;弟胡承 ,庠生,“以侄先联,赠修职郎江苏睢宁县教谕”。胡承谱曾言其“省吾四弟”,则胡承揖可能字省吾。胡承谱有子八人,长子先声,字骏夫,乾隆癸卯(1783)举人,乾隆庚戌(1790)进士,天才超迈,善诗文,曾掌常熟熙湖书院,惜早卒。次子先联,字星五,乾隆丙午(1786)举人,曾任常熟教谕,亦在邯郸任过官
黄溥,字澄济,号石崖居士,江西省弋阳县人。正统十三年进士,广东省按察使。有《石崖集》。叠山集十六卷宋谢枋得撰、明黄溥辑。明景泰四年江西省弋阳县黄溥刊本。潜溪先生集十八卷明宋濂撰、明黄溥辑。明天顺元年江西省弋阳县黄溥、严埙刊本。半页十一行,行十二五字,黑口,四周双边。
何焯(1661年—1722年),清代著名学者、辞赋理论家。《清史稿》、《清史列传》有传。初字润千,后字纪瞻,晚字茶仙,先世曾以“义门”旌,故以“义门”名书塾,学者因称义门先生。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何焯的一生,与康熙朝相始终。少读书,数行并下,为文才思横溢,颇负盛名。23岁时由崇明县学生拔贡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在此期间,曾先后列籍大学者徐乾学、翁叔元门下,但始终累踬京闱,潦倒场屋。直到41岁时,经其师直隶巡抚李光地推荐,以草泽遗才召直南书房。次年,御赐举人,试礼部,下第,复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仍直南书房。不久,奉旨侍读皇八子府,兼武英殿纂修官。3年后因连丁内外艰,去官多年。后复
洪仁玕(1822年—1864年),广东花县人,是太平天囯天王洪秀全的族弟,曾在香港居住多年,1859年到天京(即南京),获封为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1864年在江西被清朝江西巡抚沈葆桢捕杀。洪仁玕是太平天囯领导层中对西方见识较广的一位,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领,在当时的中国算是相当先进的思想。 洪仁玕,生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字益谦,号吉甫,广东花县官禄怖村的洪氏族人。洪族生活简朴,饶有古风,生长于此的洪仁玕养成了质朴刚直的性格。洪氏都为客家,客家人强毅坚忍、勇敢善战、特立独行的气概对洪仁玕也颇有影响。洪仁玕八岁时入私塾读书,接受系统的儒学训练。根
黄福(1362年-1440年)明代官员。字如锡,昌邑(今属山东)人。太祖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成祖永乐四年(1406)督安南(即交阯,今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北部地区)军饷。安南既平,划为郡县,命黄福以工部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黄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为地方办了很多实事。他请求中央减轻地方赋税,在泸江到钦州设卫所、驿站,以保护商旅往来。为保证粮食供应,又请求中央由广东海运粮食到广西。他下令实行“中盐”法,发盐引使商人转运粮食以增军粮储备。给官吏公田以补俸禄之不足。大力兴办学校。他还告诫属吏不要苛扰百姓。他在治理
黄暐[wěi],生卒年不详,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日升,号东楼。黄昱三子,张开源外孙。明代学者黄省曾为其孙。弘治三年(1490)进士。 授工部主事,疏渠通漕考绩第一。历迁刑部郎中,刚正廉洁,治狱平恕,十四年会勘延绥失事,奏劾逮治总兵陈瑛、 副总兵朱瑾、镇守太监曾敏、巡抚王嵩,忤权贵被削籍。与兄黄明在梅湾捐地四顷设乐邱义冢。工正书。博综古今, 持论若悬河,尤好稗官之学,常手抄类说百家以资拟作。 著有《使陕录》、《篷轩吴记》、《蓬轩类纪》等。
黄廷用(1499-1566),字汝行,号东村,晚年又号四素居士,莆田城内东黄人。他小时有大志,十岁能属文,弱冠举于乡。嘉靖十四年(1535)登进士第,延试时嘉靖帝亲御文华殿,擢他为翰林庶吉士。乃读中秘书籍,每试皆优等,被授为翰林检讨。 嘉靖二十年,廷用为会试同考官,二十三年为廷试掌卷官,二十六年为廷试受卷官,二十八年为应天乡试考试官,三十年(1551)擢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侍讲,三十三年又为陶御史所论,调衡州通判。朝臣皆惜其无罪而去,奏调回,迁太仆寺圣。时侄懋官(进士,官至南京户部侍郎)为太仆寺卿,为避嫌,改尚宝司丞。同年升本司少卿。三十六年,他升为南京太仆寺卿,三十七年,升本寺卿,三
何汝霖(1800—1852)清宣宗、文宗时军机大臣。字雨人,江苏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初以拔贡考授工部七品小京官,后成举人。考授工部七品京官。道光五年(1825)中举人,充军机章京。十年纂《平定回疆方略》。二十年,任军机大臣。二十二年,授兵部侍郎。二十五年,擢兵部尚书。不久以母忧归。江苏大水,命在籍襄治赈务。服阕,仍直军机处,授礼部尚书。汝霖久襄枢务,资劳以深。尚书陈孚恩由章京跻大臣,厌汝霖居其前,常借故讽刺他。咸丰二年(1852),以足疾乞罢直,许之。卒谥“恪慎”。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