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枚(生卒年月不详),唐末文学家。字尊美。汉魏时期皇甫家 族后裔。祖籍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唐代三水县(今宁夏同心境内)人。活动于唐武宗至五代初 (841~911),七十岁左右去世。咸 通年间 (860~871),任汝州鲁山县(今河南鲁山)县令。咸通十三年(872),曾居住在洛阳敦化里。次年,由汝州 (今河南临汝)到陕西郑 县(今陕西华县)暂住,后曾返回故乡三水县生活过一段时间。唐僖宗 李儇南逃梁州 (今陕西南郑)时,慕名召见过他。唐末天祐年间 (904~ 905),又流落到山西。 李唐王朝灭亡,五代朱梁政权建立以后,皇甫枚仍然“心系本朝, 宁投草莽而不忍为梁之臣仆”,因此,
何法盛,南朝宋人。官至湘东太守。著有《晋中兴书》,记东晋一代事迹。或云其书并非自撰,系窃取郗绍所作。应属于私修史书范畴。被后世列为“十八家晋史”之一。在贞观年间重修晋十六国史时曾作为编撰“官修”新《晋书》的辅助参阅史料,到安史之乱发生时,作为“御史”晋书编写时的主要蓝本臧荣绪所撰《晋书》已下落不明,其《晋书》14卷也一起散佚了。其大部分内容由清朝人汤球辑录而得。现在有《众家编年体晋史》一书辑得部分内容。
邯郸淳(约132—221)一名竺,字子叔,或作子礼,颍川(今河南禹县)人。三国魏文学家,书法家。博学有异才。《魏略》称邯郸淳与董遇、贾洪、薛夏、隗禧、苏林、乐详等七人为儒宗。他对文字书法颇有研究,与胡昭、钟繇、卫觊、韦诞齐名。淳志行清洁,才学通敏,善识《苍》《雅》、虫篆、许氏字指,精于古文。临淄侯曹植求以为傅。因著有《笑林》三卷、《艺经》一卷而著名,被称为“笑林始祖”,与丁仪、丁廙、杨修为曹植的“四友”。魏文帝时为博士给事中,曾作《投壶赋》上奏文帝,讲述仁义礼仪和恩威相兼的君臣之道。邯郸淳还为曹娥写过一篇碑文,蔡邕避难路过会稽,赞碑文为“绝妙好辞”也!邯郸淳工书,诸体皆能。袁昂《书评》称其
黄宪(109~156),字叔度,号征君。汝南慎阳人。世代贫贱。父为牛医。颖川(郡址在今许昌东)荀淑到慎阳,在客店里遇到黄宪,当时他才14岁,荀淑感到惊奇,作揖施礼后,同他交谈整日,不愿离去。他对黄宪说:“你是我的老师”。 荀到袁阆处,袁还未及慰问,他便对袁说:“贵国有颜回,你认识他吗?”袁阆说:“看见我叔度了吗?” 当时,同县人戴良才高居傲,只见黄宪不曾正容,回来时惘然有所失。其母问他:“你又到牛医儿那里来吗?”他说:“我不见叔度,不自认为不及他;及至见后,却感觉在哪方面,都远赶不上他。” 陈蕃(今平舆人)、周举(今正阳人)常相互说:“时日之间不见到黄生,鄙视、吝悭的苗头就萌发在心里。”陈
洪亮吉(1746年10月17日——1809年6月24日)清经学家、文学家、地理字家。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今武进)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授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官。乾隆五十七年(1792)出任贵州学政。贵州偏僻缺书,他给各书院添购了大量经史文集,使当地士人能学习经史。任满返京时,在上书房供职。后因与同僚不合,以弟丧为由辞归。嘉庆三年(1798)时,以批评朝政,遣戍伊犁,日之后,即被释放回籍,改号更生居士,从此家居撰述至终。从学于朱筠,与戴震、邵晋涵、王念孙等交往。1809年五月十二日(6月24日),卒于家中。 通经史、音韵训诂及地理之学。论学之作很多。沿革地理方
洪刍[ chú ] (1066-?),字驹父,南昌(今属江西)人。工诗善文,深得舅父黄庭坚风格。与兄朋,弟炎、羽并称“四洪”,放荡江湖,不求闻达。为江西诗派中著名诗人。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徽宗崇宁三年(1104)入元祐党籍,被贬谪闽南。五年,复任宣德郎。钦宗靖康元年(1126),官谏议大夫。高宗建炎元年(1127),因事牵连,长期流放沙门岛,后卒于贬所。有《老圃集》1卷及《豫章职方乘》《后乘》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老圃集》2卷,收诗172首。 洪刍的诗在思想内容上比较单一,多为流连山水及友人唱和之作,偶尔也有涉及现实、关心民众疾苦之作。如《田家谣》:
胡怀琛(1886~1938)原名有怀,字季仁,后改字寄尘,别号秋山。安徽泾县人。上海育才中学毕业。1909年任《神州日报》编辑。1910年与柳亚子结为金兰,与兄胡朴安一起加入“南社”。辛亥革命爆发后,参与编辑《警报》,鼓吹革命。1912年到《太平洋报》工作。1916年任京奉铁路编译局科员。半年后辞职南归。1919年创作《长江、黄河》、《自由钟》、《三字经补》等诗自费印发。次年任教于沪江大学国文系。1924年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后兼任《小说世界》编辑及《万有文库》中古籍部分的编撰。1932年进入上海通志馆任编辑。曾在中国公学、沪江、国民,持志等大学以及正风学院任教授。民国27年1月18日卒于
何汶,(生卒年不详)号竹庄,处州(今浙江丽水)人。庆元二年进士,开禧二年,为德安府教授。嘉定八年,知清流县。著有《竹庄诗话》二十七卷,列诸家诗话之说于前,载原诗于后,不列己见己说,“名为诗评,实如总集”。所引证诸书,大多已经亡佚,如《五经诗事》、《欧公馀话》、《洪驹父诗话》、《潘子真诗话》、《桐江诗话》之类,又可备辑佚之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后世论诗者重之,称为“诗话中之绝妙者”(《读书敏求记》卷四)。今本《竹庄诗话》为二十四卷,有《四库全书》本、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事迹见方回《竹庄备全诗话考》、《嘉靖清流县志》卷四、《嘉靖汀州府志》卷一一。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