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新舟沙滩人,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6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暑不懈。十四五岁时能赋诗作文,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21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1861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1862年,因应诏上万言书《上穆宗毅皇帝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在江南大营和江南各地作小官吏达13年之久。光绪二年(1876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德、西班牙等国,开始他一生的外交活动。光绪七年(公元1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清顺治四年(1647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出生于山西绛州正平里(今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一个富裕家庭。他自幼淳朴谨慎,事事循规蹈矩。孝亲友弟,对小他三岁的异母弟弟关爱有加;弟弟也非常喜爱这个哥哥,因而家庭和睦团结。“视异母弟,温温抚爱,若惟恐有伤,弟固乐其有兄,而闺内亦忻然若有动也。”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悟性很高;且不满足于只知道是什么,还要寻问为什么;虚心向别人学习,曾以同窗刘公者为字师。充满好奇心的李毓秀,不断探求着“四书五经”和宇
李廷机(1542年-1616年),字尔张,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曾在明朝中央官学——太学中学习。李廷机人极聪明,学习又刻苦,参加顺天乡试时获取第一名。万历十一年(1583)参加京城会试,仍旧得了第一。不久,参加殿试中进士第二名。按照明朝的规定,读书人殿试一经取中,立即授官,且官品极高。李廷机中进士第二名榜眼,照例授予翰林院编修的官职。不久,又升为国子监祭酒,成为明朝中央官学中最高学府的校长。 有明一代,对国子监的管理极为严格。明太祖高皇帝时期,为国子监的学生制定了严格的监规,学生犯监规,初犯记在簿上,第二次、第三次就要责罚,第四次则开除后遣返原籍。比如监规中有一条是若有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讦
李贽[zhì](1527-1602)明朝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阳明后学左翼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笃吾、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思斋居士、龙湖叟等。福建省泉州晋江县人。回族。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后历任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等职。在40岁时经友人介绍接触王阳明学派,对王阳明的见解很是钦佩。嘉靖四十五年(1566)补礼部司务,开始潜心研究王阳明学说。隆庆四年(1570)后,历任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与王学“泰州学派”的王畿、罗汝芳、耿定理、焦竑、王襞等人交游,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万历五年(1577)出任云南姚安府知
陆心源(1834—1894),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月河街(今湖州市月河街)人。天资聪颖,读书一目数行,过目不忘。精通九经,尤精于郑、许之学。先后拜名儒万青藜、吴式芳、张锡庚为师。常与同乡姚宗堪、戴望、施补华、俞劲叔、王竹侣、凌霞研习学问,有“苕上七才子”之称。清咸丰九年(1859)乡试中举,按例以知府分发广东,随总兵刘长佑赴直隶镇压太平军,为刘长佑所赏识,并被推荐为道员。同治四年(1865),任广东南韶兵备道,六年调高廉道,送部引见。十一年,任福建盐运使,总办税厘通商善后诸局并海防事宜,后置粮盐道。因与上司不和,多次被诬陷、迫害,遂以母年高为由,请求归里。两年后,其上司仍以盐
林洪,宋代诗人。字龙发,号可山。泉州(今属福建)人。肄业于杭州学宫,颇有诗名。宋理宗朝,上书言事,自称林和靖七世孙,假冒杭州籍贯(林和靖杭州籍),并取得了乡荐。曾刊印《大雅复古集》,收录中兴以来诸公诗,而将己作附于后。当时人作诗对此事予以嘲笑:“和靖当年不娶妻,只留一鹤一童儿。可山认作孤山种,正是瓜皮搭李皮。”(《梅磵诗话》。俗语以强认亲族者为“瓜皮搭李皮”)著有《西湖衣钵》,今未见传本。清厉鹗《宋诗纪事》辑其诗2首,唐圭璋《全宋词》辑其词1首。诗词风格均较清新。如《西湖》诗:“烟生杨柳一痕月,雨弄荷花数点秋。此景此时摹不尽,画船归去有渔舟。”此诗后被选人《后村千家诗》,较有影响。还著有《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伯恭。因曾祖为东莱郡侯,人称小东莱、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乾道5年(1169)除太学博士,任严州书院教授。规定学生“毋得干谒、投献、请托”,“不得相互品题。”(《乾道四、五、六年学规》)淳熙3年(1176)除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宫和实录院检讨。曾邀集鹅湖之会,“虑陆朱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并“兼取其长”(见《宋元学案》中《槐堂诸儒学案》、《东莱学案》)。和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主张抗金与改革弊政。创建浙东“婺学”,又称“金华学派”。著作有《吕东莱先生遗集》,《东莱左氏博议》、《
罗濬,庐陵人。官赣州录事参军。《文献通考》作罗璿,盖传写误也。先是,乾道中,知明州张津始纂辑《四明图经》,而搜采未备。宝庆三年,焕章阁学士、通议大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庐陵胡榘复命校官方万里因《图经》旧本,重加增订。如唐刺史韩察之移州城、唐及五代郡守姓名,多据碑刻史传补入。其事未竟,会万里赴调中辍。濬与榘同里,适游四明,遂属之编定。凡一百五十日而成书,前十一卷为郡志,分《叙郡》、《叙山》、《叙水》、《叙产》、《叙赋》、《叙兵》、《叙人》、《叙祠》、《叙遗》九门,各门又分立四十六子目;第十二卷以下则为《鄞》、《奉化》、《慈溪》、《定海》、《昌国》、《象山》各县志,每县俱自为门目,不与郡志相
陆九韶,生卒年月不详,南宋学者。字子美,号梭山居士。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陆九韶学识渊深,治学勤奋。一生隐居不仕,讲学棱山,因号棱山居士。昼之言行,夜必书之。其家十世聚居,以礼治之。他把训戎之辞编为韵语,每早起,家长即率领众子弟先拜谒祖祠,然后击鼓诵读其训戎之辞。与弟九龄、九渊并称“三陆子之学”。曾与朱熹辩周敦颐之学,认为《太极图说》所语无极为《通书》所无,两书宗旨异趣,疑《太极图说》或非周子所作,或是其早年学说未成熟时所作,故太极之上不当著无极。其学以切于日用为要。强调教育子孙要以孝弟忠信,所读之书须《六经》、《论语》、《孟子》,使其明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关系,知正心、修身、齐
李心传(公元1167—1244年)南宋史学家。字微之,一字伯微,号秀岩,隆州(今四川井研)人,李舜臣之子。庆元元年,举乡荐。二年,举进士下第。累举不中,遂闭户著书。嘉定元年,奏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十一年,与魏了翁、虞刚简等讲学于成都府。宝庆二年,魏了翁等二十三人交章奏荐,以布衣应诏,差充史馆校勘。三年,特补从政郎。绍定二年,授承事郎,依前秘阁校勘。四年,赐同进士出身,除国史院校勘官,擢将作监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五年,除秘书郎,专修《中兴四朝帝纪》。六年,添差通判成都府。端平元年,迁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举荐门人高斯得及牟子才等同修《十三朝会要》。三年书成,召为著作郎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