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彦(生卒年不详),自号东谷,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其余仕履等事迹均不详。据《东谷所见》书中《教导》一条,李之彦称“游湖海五十年,教公卿大夫之子孙屡矣,教寻常白屋之类亦多。”可知李之彦是位老塾师。李之彦生于宋末,社会风气日益衰坏,教学之余,将其所见,随手笔录,以成是书。
路振(957~1014)字子发,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五岁读《孝经》《论语》,在其母督教下,勤学成才。淳化中,应进士试,出《卮言日出赋》,振答卷典赡,太宗称赏,擢置甲科。释褐大理评事,通判邠州,徙徐州。召还,直史馆,迁太子中允、知滨州。入判大理寺,改太常丞,知河中府,徙邓州。代还,判吏部南曹三司催欠凭由司。景德中,福建巡抚使还,判登闻院,编修《两朝国史》。大中祥符初,出使辽国,撰《乘轺录》以献。改太常博士、左司谏,擢知制诰。七年,同修起居注。是年冬卒,年五十八。路振文辞婉丽,屡献赋颂,尤长于诗,有唐人风范,颇多警句。其赠伍彬归隐诗有“庭树鸟频啄,山房人尚眠。寒岩落桂子,野水过茶烟”之句,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朝杰出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早年深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赏识,召为巡官,并与其子令狐绹等同窗受业。文宗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次年,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秀,将女儿嫁给了他。当时牛李党争剧烈,令狐楚为牛党,王茂元为李党,令狐父子忌恨商隐,认为他背弃了知遇之恩,后令狐绹长期执政,李商隐虽无意介入朋党之争,但也深受排斥,因而终生不得志。他曾为桂管观察使郑亚掌书记,到过广州,后又为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判官、盐铁推官,身居四川。最后客死在荥阳。他在政治上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谴责封建统治者荒淫误国,在思想上,他反对“学道必求古
李繁,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李泌之子,有文名。繁有才无行,贞元中卖阳城疏,烝梁肃遗妻,为时议所非。十五年任左拾遗,七月贬播州参军。元和初起为太常博士,为太常卿权德舆所斥,出为河南士曹。元和末累迁吉州刺史,长庆二年改遂州刺史,约长庆末任随州刺史。宝历二年罢任归京,受诏预三教论衡,九月除大理少卿,加弘文馆学士。大和元年出为亳州刺史,三年以出兵诛贼,为监察御史舒元舆诬构下狱。于狱中恐其父功业泯灭,撰家传。十一月赐死。《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相国邺侯家传》一○卷、《北荒君长录》三卷、《玄圣蘧庐》一卷、《说纂》四卷。今存《邺侯家传》一卷(又称《邺侯外传》、《李泌传》),余并佚。生平附见《旧唐书》卷
林慎思(844-880)唐学者、思想家。字虔中,自号伸蒙子,福州长乐(今福建闽侯)人,后人称其为“吾闽千古不朽之高士”。初读书于稠岩山中。咸通五年应礼部进士试,不第。乃退居槐里,初著《儒范》七篇,次年撰《伸蒙子》三卷。后又作《续孟子》二卷。咸通十年,登进士第。官授校书郎、尚书水部郎中,僖宗时以累疏切谏出为万年令。为官清正,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要求他与义军合作,不允而死。他的思想杂采儒、道、法诸家,而又独成一家之言。他政治观宗儒家,历史进化论承袭法家,自然观与荀子相通,又从道家吸取了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儒家学说是治国的指导原则,“其言式万代,其政训百王,譬日月不可掩,山川不可迁也”,并且认
李翰,生卒年月不详,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天宝中登进士第。十载任卫县尉。天宝末房琯等荐充史馆谏司。为杨国忠所阻。安史之乱中避地吴越。上元二年撰《张巡传》,彰明巡之忠义。约于是年为淮南节度掌书记。大历六年征为左补阙,俄以本官充翰林学士。八年尚在任,未几以疾免官,居阳翟。建中元年尚在世,约卒建中、贞元之际。翰善古文,梁肃师事之。肃称其“博涉经籍,其文尤工。故其作,叙治乱则明白坦荡,纾徐条畅,端如贯珠之可观也,陈道义则游泳性情,探微豁冥,涣乎春冰之将泮也,广劝戒则得失相维,吉凶相追,焯乎元龟之在前也,颂功美则温直显融,协于大中,穆如清风之中人也”(《补阙李君前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
李翱(772年—841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赵郡人。韩愈之弟子。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作文崇尚气质。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元和初(806),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翱性刚急,论议无所避”。执政者重其学而恶其过激,故久不提升。李氏以为史官记事应“但指事实,直载事功”,反对“务于利而忘其实,溺于文而弃其理”。元和十五年(820)授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后迁礼部郎中。李氏不得显官,抑郁无所发,见宰相李逢吉,面斥其过,李乃表为庐州刺史。后入为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等。后因谬举柏耆使沧州军前宣渝事,左授才府少监,又出为郑州刺史等。文
刘劭,生卒年月不详,三国魏文学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约与东海缪袭(186—245)同时。汉建安年间为太子舍人、秘书郎。后仕曹魏,历官尚书郎、陈留太守、骑都尉、散骑常侍。曾受诏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作《皇览》一书。又与庾嶷、苟洗等定律令,作《新律》,著《律略论》。景初年间曾受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善于鉴察人物。重视发挥人的才能,著《人物志》,集中探讨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原则问题。依照人的才能不同,把人分为“三材”及“十二流品(类型)”(《人物志·流业》)。认为人“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九征》),人的外表可以表现人的精神,主张从人的“形质”观察人的才能和
乐史(930-1007)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字子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初仕南唐,任秘书郎。入宋为平原主簿。太平兴国五年(980)赐进士及第。太宗时上书言事,擢著作佐郎,知陵州。因献《金明池赋》召为三馆编修。历官著作郎、太常博士、留司御史台等。雍熙中献所著书四百余卷。悉藏之秘府。乐史博学强识,著作宏富。纂辑著作之作共一千零二卷。撰述传奇小说亦多,有《广卓异记》、《诸仙传》、《商颜杂录》等二百余卷,多叙科第、孝第、神仙诸事。其中《绿珠传》、《杨太真外传》流传较广。所作《绿珠传》,述绿珠因感石崇恩情,堕楼自杀的故事。书后说:“今为此传,非徒述美丽,窒祸源,且欲惩戒辜恩背义之类也。”所作《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