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公说(1164-1207),字伯刚,号克斋。丹棱(今四川丹棱)人。居于宣化。南宋儒学家。二十五岁登第,官邛州教授。避吴曦之乱,弃官匿居安固山中修撰《春秋》诸书,甫成而卒,年仅三十七岁。著有《左氏始终》三十六卷、《通例》二十卷、《比事》十卷、《诗古文辞》二十卷及《语录士训》,均佚。传世有《春秋分纪》九十卷,能于异说纷兴时,考核旧文,使本末源流,犁然具见,以杜虚辨。刘光祖《程伯刚墓志铭》称他“平生于《春秋》一书究之反复不厌。”
崔桐(1478-1556)字来凤,号东州(又作东洲)。南直隶通州海门县(今江苏南通海门)人。生于明成化十五年,九岁便跟随父亲游南雍,常常出语惊人。祭酒徐琼称他为奇童。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为第一甲第三名,授编修。在翰林院与张邦奇齐名。武宗南巡,崔桐连章谏留,诏跪午门外一连五日,并受廷杖夺俸,遂名闻天下。世宗即位,“大礼”议起,又与杨慎等切谏,再遭廷杖并被逮入诏狱,降为湖广参议,提调武当山,累提升为国子监祭酒,终礼部右侍郎。曾自我评价:“奉职太愚,自处太高,操持太执,语言太直。”桐著有《东洲集》二十卷,《东州续集》十卷,(《四库总目》、《明史艺文志》作《东洲集》四十卷,无续集)行于世
储光羲(约706—763),行十二。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州。开元十二年,与丁仙芝同为太学诸生。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有诏中书试文章,释褐为冯翊县佐官,其后又历任安宜、下邽、汜水等县尉。二十一年,辞官还乡。开元、天宝之际,隐于终南山。天宝六、七年间,任太祝,九载前后,迁任监察御史,尝出使范阳。安史乱起,光羲陷贼中,受伪职。后自洛阳脱逃,从江汉绕道至行在,被系狱中,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定罪后,贬谪南方(《晚霁中园喜赦作》诗中有“梅雨”、“菇菜”等词语)。宝应元年五月,遇赦,《晚霁中园喜赦作》记其事,不久,卒于贬所。光羲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重要作家,与孟浩然、王维、
陈子昂(661—702),初唐诗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先世为本地豪族。陈子昂青年时任侠使气,18岁尚不知书。后偶入乡校而感悟,慨然立志,于是谢绝宾客,专心苦读,几年间遍览经史,尤擅长属文,有司马相如、扬雄风骨。幽人王适见其诗,惊叹道:“此子必为文宗矣。”21岁入京师游太学,抵谒公卿,使京师人士瞩目。文明元年(684)中进士。是年朝廷将自洛阳运唐高宗灵柩回长安,陈子昂以关中荒旱,为防止劳民伤财,上《谏灵驾入京书》。武则天览书而奇其才,召见于金华殿,陈子昂慷慨陈述王霸大略及君臣际分,受到武则天赏识,授麟台正字。垂拱二年(686),同罗、仆固始叛乱,陈子昂随左补阙乔知之护左豹韬卫将
陈义高,元代玄教道士、诗人。字宜父(宜甫),号秋岩。闽(福建)人。元世祖至元年间,曾两次随驾北行,至元二十五年(1288)提点洪州玉隆宫。曾住龙虎山道院。后入晋王府邸,于元贞二年(1296)随晋王甘麻刺领降兵入京朝觐。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去世,享年45岁。张伯淳曾为其撰写墓志铭,载《养蒙集》卷4。他的诗中多有与卢挚、姚燧、赵孟頫、程钜夫等文坛名宿唱和之作,但诸人诗中却罕有提到他的。有《秋岩集》,但久已不见传本。顾嗣立辑《元诗选》时未收入陈义高的诗,仅《元诗选癸集》的癸集下收有陈秋岩诗6首。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陈义高诗若干篇,重编为《秋岩诗集》2卷。栾贵明《
陈孚(1240-1303),字刚中,号笏斋,天台临海(今属浙江)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其年轻时曾为僧,后还俗,而清四库馆臣认为“小说多诬,不尽可信”。孚幼时颖悟,及长,博学有气节。至元二十二年(1285)上《大一统赋》,署上蔡书院山长。至元二十九年,世祖命梁曾以户部尚书再使安南,调陈孚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代理礼部郎中,为梁曾副使。使还,除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廷臣以孚南人尚气,颇嫉妒他,遂除建德路总管府治中,再迁治中衢州,任满,特授奉直大夫、台州路总管府治中。大德七年(1303)台州旱,因救灾事同不恤民疾的浙东元帅脱欢察儿斗争甚剧。以疾归,至大二年(1309)卒,年五十一。追谥文
常建是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长安人,开元中与王昌龄同榜中进士,但仕途极不畅达,只做过八品的盱眙尉。于是就放浪琴酒,“有肥遁之志”(《唐才子传》)。什么是“肥遁”呢?就是归隐。往来于太白、紫阁诸山,后来干脆到鄂渚隐居了。据说他入山采药,还遇到过一个浑身绿毛的女子,自言是秦朝时的宫人,逃入山中,以松叶充饥,竟至长生不死。她还把服食松叶的方法教给了常建,不过常建并没有因此也长生不死。 常建早年大概去过边塞,所以写过《塞上曲》《塞下曲》一类的边塞诗,从诗歌的内容看,常建早年倒并不是一个很淡泊的人。比如《塞上曲》: 翩翩云中使,来问太原卒。 百
曹伯启(1255—1333),元文学家。字士开,济宁砀山(今属安徽)人。早年求学于东平府学,师从李谦。至元中,为兰溪主簿,善决疑狱,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侍中,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延祐元年(1314),升内台都事,迁刑部侍郎,出为真定路总管。五年,迁司农丞,寻拜南台治书侍御史,俄去位。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俄拜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除浙西廉访使。泰定初北归,再召不赴。至顺四年(1333)卒,年七十九,谥文贞。伯启性庄严,奉身清约。欧阳玄对他的诗评价颇高,认为他“思致敏赡,襟韵朗夷。临文抒志,造次天成”。其诗流畅平易,娴雅平和,能直抒胸臆。诗中常有对仕宦的感慨,如“寒暑相催犹可避,稻粱虽
曹邺(约816~875),唐代诗人。字邺之,一作字业之。桂州阳朔(今属广西)人。出身贫困,约30岁时入京应试,困居长安10年,落第9次,备受世人冷眼。为此,作《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抒其不平之气,得到中书舍人韦悫的赏识,力荐于礼部侍郎裴休,遂于唐懿宗大中四年(850)登进士第。他自勉道:“幽兰虽号晚,幽香亦难歇。何以保此身,终身事无缺。”(《成名后献恩门》)希望自己为官能持正守职。始为天平节度使推官,曾受命到齐州推事,严惩刺史等贪官酷吏,为州民雪冤。唐懿宗咸通二年(860)至咸通六年间,任太常博士,在朝持论不阿,曾不避忌讳,痛陈故相白敏中生平恶行,要求谥号曰“丑”;指斥亡相高璩的丑行,请谥
曹士冕,南宋书法家,江西都昌人。字端可,号陶斋。昌谷(彦约)之后。履历不详。以幕僚迁转诸地,仕至州、郡。博参书法,服膺〈兰亭〉,精研法帖。所著《法帖谱系》二卷,每条叙述摹刻始末,兼订其异同工拙,足资考证。承父之遗志,踵成《星凤楼帖》 十二卷。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