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作霖(1837-1920),近代诗人。字雨伯,晚号雨叟、可园老人、冶麓老人、重光耄道人。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咸丰元年(1851)中秀才。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曾得候补教谕衔,终生不得实授官职。尝赋《雨叟自赞》曰:“不仕不隐,亦老自耆。无益人士,自全天倪。郭泰在汉,王通在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民自居。曾受徐世昌之邀,加入晚晴簃选诗社,参与《晚晴簃诗汇》的编选工作。1919年以后卒。 陈作霖生于世代书香之家,聪颖好学。13岁随父亲入斗门桥私塾读书。15岁前几乎读完主要的儒家经典。肄业于钟山、惜阴两书院。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此后应进士试不第,就放弃
陈诒绂[fú](1873年-1937年),字稻孙,一字蛰斋,号无何居士,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诸生。陈作霖长子。诒绂历任南京中学堂、师范学堂教习近三十年。1918年任江西通志馆分纂。1921年赴北京协助徐世昌编辑《晚晴簃诗汇》,并任四存学会编辑主任,专事研究颜李学派。1923年返宁后闭门著述,撰有《钟南淮北区域志》、《石城山志》、《金陵园墅志》、《金陵陵墓志》、《金陵艺文志》、《金陵小品丛书》、《续金陵通传》、《金陵通传补》、《金陵通传韵编》、《金陵隐逸传》、《金陵耆贤传》、《续金陵祠祀乡贤汇传略》、《金陵祠祀孝弟汇传略》、《江宁祠祀列女韵编》、《清代金陵兄弟同试题名传集》,辑有《续金陵
陈仪(1670—1742),清代畿辅(相当今京津冀)治水的代表人物。字子翙[huì],号一吾,文安(今河北文安)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进士。雍正三年(1725年),畿辅“被水者七十余州县”。陈仪辅助怡贤亲王允祥(见畿辅河道水利丛书)治水,主张“治水先从低处下手”,“欲治直隶之水者,莫如扩达海之口”。在其后数年中,“畿辅七十余河疏故、浚新”,经陈仪勘定的占十之六七。雍正四年,陈仪以“翰林院侍读(学士)带管天津同知事务”,并“护理(允祥总理的)水利营田(府)印务”,允祥的公文、奏稿“皆出仪手”。雍正五年,畿辅设水利营田管理机构,分四局,陈仪主管“天津局,统辖天津、静海、沧州暨兴国、富国
常棠,生卒年不详,字召仲。祖籍临邛(今四川邛崃),徙居海盐(今属浙江),同曾孙。闭门读书,博学善属文。植竹数十竿绕庭,自号竹窗。 绍定三年(1230),澉浦镇尹罗叔韶延编镇志。常棠寓居澉浦镇多年,对地方掌故留意已久,撰修地方志书正遂其愿。认为“郡有《嘉禾志》,邑有《武原志》,其载澉水(即澉浦镇)之事,则甚略焉”,深感有必要撰修镇志,遂欣然应允。对志书编纂,主张广辑资料,“订正尤详”,关要与有识之士“讨论闻见”,然后方可“缀辑成编”,“示一镇之指掌”,常棠独力搜录成稿,纂成《澉水志》八卷。它不仅是海盐县现存最早的志书,而且是全国现存最早的镇志,对我国方志发展有重大影响。书凡十五门,首冠
陈伦炯(约1685~1748年),字次安,号资斋,同安县安仁里灌口人,后居于厦门。他的父亲陈昂青年时就从事海上贸易,对海岛港门的风潮险易很熟悉。少年的陈伦炯,跟着父亲在海上穿涛踩浪,对海上情况有一定了解。为诸生的时候,又博览群书,特别是有关外国夷情土俗,洋面针更港道等书籍,更是详加阅读,留心记识。父亲死后,陈伦炯承袭父荫,召充为皇帝宿卫。有一次康熙帝问他外夷情况,他对答如流,并与地图所示一一相符,得到康熙帝的赏识。 康熙年间,施琅-湾,他应征为导航,叙功官至广东副都统。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贵在台湾起义,陈伦炯参与镇压。半年后,叙功授职台湾南路参将,请建凤山县城。雍正元年(1
陈士元(1516—1597),字心叔,一字养吾,明湖北应城人。明代儒学家。生于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卒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与“后七子”之首李攀龙同榜,三十岁正式开始任官,曾官滦州知州,建乡贤祠、造祭器、修仓赈饥、给学田等。博学多才,尤深群经,勤于笔耕,著述颇丰。 嘉靖十三年(1534年),受学业于余胤绪。嘉靖十六年(1537年)成乡举,编成《缶鸣集》。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编成《金陵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二十四年(1545年)任滦州知州。陈士元在滦州任期,为当地建文笔峰,造祭器,修仓廪,并编《滦州志》、《海
陈宏绪(1596-1665),字士业,明末清初江西新建县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年六十九岁。明末承父荫,官至晋州知州,守土抗清有功,移知湖州、舒城,皆有惠政。入清屡荐不就,辑《宋遗民录》以见志。工古文,与徐世溥齐名。家中集书万卷,兄弟友朋,日夜讲习。康熙初年(1662)主纂《南昌郡乘》,次年成书付刻。《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书体例在清之初叶,堪称上选。”又编有《江城名迹记》二卷。著作尚有《士业全集》、《酉阳藏书记》、《钞本书记》、《周易备考》、《诗经群义》、《尚书广义》等多种。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