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陈第

陈第(1542—1620),明代将军、学者、旅行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部逐倭入闽,陈第便“伏剑从游”。万历初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罢官归里(俞系福建晋江人),陈第随至晋江,师事俞大猷,苦学精研兵法。后俞大猷复起,往京师任职,陈第随至京师。经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推荐和提拔,陈第以秀才身份任军官。先后题补为京营军五军四营中军、潮河川提调及车兵前营游击将军署参将等职。后因不愿与贪宫污吏同流合污,被迫去职。陈第辞官归里后,杜门苦读,精熟五经而兼及子、史、集群书,其诗文著述计有:《伏羲图赞》二卷,《尚书疏衍》四卷,《毛诗古音考》四卷,《读诗拙言》一

  • 别名:字季立,号一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福建连江人
  • 出生日期:1542

曹去晶

曹去晶(约1665一约1735)别名三韩曹去晶,朝代清代雍正时期的作家。是清代雍正初年的长篇章回小说《姑妄言》作者。《姑妄言》脱稿于1730年,那时曹雪芹才只有十几岁;吴敬样还未移居南京,《儒林外史》还未动笔。 写(姑妄言》的曹去晶和评《姑妄言》的林钝翁实为一人。 曹去晶自署“三韩曹去晶”。三韩县,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辽置,金因之,在今热河境内喀喇沁右翼西南。”即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以东的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地方C林钝翁自署“古营州钝翁”。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牛4年),首次设置以龙成县(今辽宁省朝阳市)为州城的营州。“三韩”与“古营州”原是一地。但最能说明曹去晶与林钝

  • 别名:三韩曹去晶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三韩县
  • 出生日期:约1665

陈康祺

陈康祺(1840~1890)清代鄞县(今属浙江)人,字钧堂。陈鉴之长子。同治十年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后任江苏昭文知县。以忤权要罢官,辞官后家居苏州,有别墅“洀园”,藏书数十万卷。工诗文。师法钱大昕、俞正燮。博学多识,尤熟悉清代掌故。著有《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四笔,共六十三卷。于清代典章制度及政治、文学多有记载。另著有《乡谚证古》4卷、《虞东文告》2卷。

  • 别名:字钧堂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代鄞县(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840

陈裴之

陈裴之(1794-1826)清代诗人。字孟楷,号小云,别号朗玉山人。钱塘(今杭州)人。其父陈文述是当时著名诗人,文述先生如袁枚一样,积极倡导女学,并有三十多名女弟子。诗风效法宋代西昆体,晚年归于雅正。据陈文述年谱载: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九月子裴之生。嘉庆十五年(1810)裴之娶汪端为妻。汪端是陈文述的女弟子。裴之与妻汪端常以诗唱和无间。陈裴之卒年三十有三。

  • 别名:字孟楷,号小云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钱塘(今杭州)人
  • 出生日期:1794

陈其元

陈其元(1812—1881),字子庄,晚年自号庸闲,生长在浙江省海宁县一个角族之家。先世出身宋高武烈王,以勋戚随高宗南渡后籍临安(今杭州市)。南宋灭亡,家业破败。于叨朝中叶,其始祖高谅以穷苦学生身份由仁和(今浙江杭县)游学海宁。由子饥果所致倒卧一座桥边,为一豆腐业主陈氏收留,后入赞陈家,遂承陈姓。 从开始磨豆腐为业至清代嘉道年问,兰百余载,传世二十余代,家业日盛,人才辈出。登进士第者31人,举人103人,官至宰相者3人,尚书、侍郎、巡抚、藩某13人,在浙江推为望族。乾隆年间宰相陈元龙,系其元六世从祖。当地流传的有关陈元龙与乾隆皇帝的特殊关系,以及乾隆皇帝下江南驻碎陈家的种种传说更使陈

  • 别名:字子庄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省海宁县
  • 出生日期:1812

陈瑸

陈瑸,生卒年不详,清初福建巡抚。字文焕,号眉川。雷州市附城镇东湖村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中进士,三十九年任古田知县,后任台湾县知县。他一到台湾,即明察暗访,把前任扣押的300名无辜囚犯释放回家。知府上书揭参,皇帝派钦差到台湾查办。点犯之日,不缺一个。钦差大惑不解,后经仔细审问,才知这些犯人乃自觉回监听点,方知陈瑸平反案犯做得对。后历任刑部主事、四川提学道、福建巡抚等职,曾兼理闽浙总督。陈瑸虽远处福建,却时刻关心家乡人民。他奏请皇帝责令广东拨给专款修筑雷州东西洋堤围。后来,他担心上面拨下的公款5300余两不够费用,便于康熙五十七年把自己俭积下来的俸银5000两,送到雷州,协助修堤。陈瑸

  • 别名:字文焕,号眉川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雷州市附城镇东湖村人

程廷祚

程廷祚(1691~1767),清哲学家。初名默,字启生,后更今名,号绵庄。世籍新安,素称望族,后家道零落,始迁江宁,寄籍上元县。少时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青年时结识颜李学者恽皋闻,始闻颜李学,即致书李塨,表示愿学之意。后成为颜李学传人。一生不为官,专心治学,晚年自号青溪居士。学术上,自康熙五十年起,文字狱迭兴。迫于当时政治形势,程廷祚不敢公开宣传颜李学,对宋儒理学的批判也着重在“解经是非离合”上做文章。他说:“夫能察天理人欲之分,严义私公私之界,专务于存诚主敬,致知力行,孜孜然从圣人为必可学而至者,此诚宋儒之不可及者也。若夫解经之是非离合,则宋儒之末节也,举本末而混同之不可,执其本以盖其

  • 别名:初名默,字启生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世籍新安
  • 出生日期:1691

蔡清

蔡清(1453-1508年),明理学家、经学家。字介夫,号虚斋。福建晋江人。生于英宗天顺三年,卒于武宗正德四年。成化二十年(1481)进士,授礼部主事,转吏部稽勳主事,后调南京文选司郎中,以病告归。起爲江西提学副使,以忤宁王朱宸濠,乞致仕。正德三年(1508)起南京国子监祭酒,命甫下而卒。万曆中追諡文庄。饬躬砥行,贫而乐施。 少从学于林玭,以善《易》知名于世。其学初主静,后主虚,自述说:“反覆体验,止是虚而已。盖居常一念及静字,犹觉有待于扫去烦嚣之意。唯念个虚字,则自觉安,便目前纵有许多劳扰,而裹面条路无自分明,无用多费力,而亦自不至懈惰也”(《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提出“最要静

  • 别名:字介夫,号虚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福建晋江人
  • 出生日期:1453

陈寅恪

陈寅恪[kè]①(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祖籍江西,生于湖南长沙。家世官宦,亦为书香门第。幼时就读家塾,习四书五经,旁及数学、英文、音乐、绘画等。年13随兄衡恪东渡扶桑,就读于东京巢鸭新文学院高中。越二年考取公费赴日生,因脚疾回国,转入上海复旦公学,1909年毕业。次年留学欧洲,先后就读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主攻语言文学。又因脚疾,被迫回国。1913年再度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学习,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次年回国,辗转于南昌、南京、北京各地生活。191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师从兰曼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4年后转学于德国柏林大

  • 别名:字鹤寿,
  • 性别:
  • 祖籍:江西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长沙

崔铣

崔铣(1478~1541),明理学家。字子钟,一字钟凫,号后渠,,又号少石,也号洹野。河南安阳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预修《孝宗实录》。因得罪刘瑾,出为南京稽勋主事,刘瑾被诛,官复翰林院编修之职。升南京礼部右侍郎。谥文敏。其学以程、朱为宗,但对程颐的心学,则又删之,认为“涉于高虚,是门人之附会”(《明儒学案》)。对朱熹的理论,也并不完全盲从,认为“盖造化之原,理常聚而气亦聚,人物之生,气若散而理亦散,气既散矣,理安所附”(同上),以反驳朱熹的“气有聚散,理无聚散”(同上)的观点。反对王守仁、陆九渊的心学,认为是禅学异说。称王守仁为“霸儒”,诋毁王氏不遗余力。(事迹

  • 别名:字子钟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河南安阳人
  • 出生日期:1478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