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公元1762年5月19日—公元1814年1月27日),德国古典哲学著名代表之一。主观唯心主义的“古典代表”。生于奥伯劳济兹一个贫穷手工业者家庭。自幼家境贫寒,早年参加劳动以助生计。平民出身对其思想意识发生了终生的影响。由于记忆力惊人,得米勒提兹男爵资助,于1771年开始上学读书。1774年进波尔塔的贵族学校。1780年秋入耶拿大学,翌年转学到莱比锡大学,均研究神学。因生活无计,1788年弃学,前往苏黎世做家庭教师。1791年开始研究康德哲学,很快成为一名康德主义者,同年在寇尼斯堡首次会见康德。按康德的哲学观点写成《试对一
法昌倚遇(1003~1079),俗姓林,漳州(今属福建)人,北宋云门宗僧人,北禅智贤禅师法嗣。他幼年时期就弃家,在当地嵩福寺出家,后住持分宁法昌寺(《五灯会元》卷一六)。神宗元丰二年卒,年七十七(《禅林僧宝传》卷二八)。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Ford Madox Ford,1873–1939年),英国著名小说家。原名福特·马多克思·休弗,从十九岁起开始文学创作。在艺术上他主张小说要原原本本地反映生活,不应该是连续不断、逻辑性很强的平铺直叙,而应该是感官所捕捉的各种印象的无次序的自然组合和串联;人物性格的展现与完成,不能按从生到死的顺序进行,应在时间上作跳跃性的转移,突出人物某一强烈的印象以引起读者注意,并从前后多次反复中塑造人物的完整形象。另外,福特在《英国小说》一书中又较早地提出了“作家退出小说”的主张,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应置身场外,让读者忘掉作家,忘掉自己是在阅读作品,仿佛身临其境。能集中体现福特上述创
弗罗拉•汤普森,1876年出生在牛津郡,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她的作品以《雀起乡到烛镇》最为闻名,她自幼生活在乡村,对于那里的生活也十分眷恋。这部小说事实上也是作者根据自己1880-1890年,少年时期在牛津郡的生活回忆而著的一部半自传体作品。原著本是三个独立的作品:《雀起乡》 (1939),《烛镇》 (1941),《烛镇绿里》 (1943),直到1945年才被合并为三部曲集出版。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生于巴伐利亚的兰茨胡特。1823年进海德堡大学神学系,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1826年转到爱尔兰根大学,1928年获博士学位,随后在该校任讲师。1830年由于发表《论死与不死》,揭露基教督教义的虚伪,受到宗教人士的攻击,后被迫离开大学讲坛。1837年迁居布鲁克堡村。1860年全家迁居纽伦堡,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1872年4月13日逝世,葬于纽伦堡。他最初是个黑格尔主义者,后来经过人本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他的历史功绩,就在
法舟道济(1487~1560)明代临济宗僧。嘉兴(浙江)秀水人,俗姓张。字法舟。二十岁入天宁寺任行者,随侍默堂宣。后又参谒吉庵祚,契悟,嗣其法。游历诸方后,先后住持觉王、景德、双髻、安隐等诸刹。嘉靖三十九年秋示寂,世寿七十四,法腊五十二。遗有天宁法舟济禅师语录行世。[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四、补续高僧传卷十六]
竺峰幻敏,清代禅僧,生卒年不详。丰陵人,俗姓徐,铁壁慧机高徒。为人聪慧倜傥,飘飘欲仙。继席治平,屡迁名刹。康熙壬午主嘉禾之楞严。癸未春,圣祖仁皇帝改治平寺,赐额“振宗”,遂赉黄还蜀,终焉。伺慧机大师二十一年,后出任治平寺住持,并因其弟子别庵性统之关系,改治平寺为振宗寺。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另称E. M.Forster,1970年7月7日~1879年1月1日),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一个建筑师,在他还是婴孩时就去世了。福斯特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剑桥大学自由的气氛,以及1901年他对希腊和意大利的访问,对他的思想及其以后的创作影响较大。福斯特一生共创作了5部小说。前4部是连续创作的,它们的主题基本上都是: 赞美希腊、意大利的充满生气与活力的生活,强调个人的、内心的生活的丰富,希望改变英国人,特别是英国中产
费绳甫(1851~1914年),清医家。名承祖。江苏武进孟河人。费伯雄之孙。承家学,精于临症,求诊者日以百计。中年迁居上海。其治虚证别有心得,重视调和胃气。又以李东垣补阳,朱丹溪补阴,谓医者当吸取两家之长而弃其短,宗其法而不泥其方。用药以“切见症,切病原,切气候,切体质”为四要。谓“轻病用轻药,轻不离题;重病用重药,重不偾事”。其部分医案由后人留存。邑中孟河育婴堂,多赖其力始予恢复。弟荣祖(字哲甫),亦承家学,应诊于苏州。侄子彬(字保彦)、孙继武均得其传授,行医于上海。次婿*徐相任,从其学,蜚声沪上。
佛冤彻纲(1626~?),清初临济宗僧。四川内江人,俗姓李。号佛冤。二十三岁,礼桐梓牛山之丈雪通醉出家。顺治十一年(1654),随通醉省觐双桂破山海明;十三年,受命礼谒尧峰之费隐通容,其后通容受福严寺之请,师乃拜投苕溪道峰木之门下,后再归返通醉门下。未久,受命再礼通容,受具足戒,并参谒三塔龙渊寺之二隐行谧。康熙九年(1670),驻锡内江古字山诸古院,其后历住四川成都昭觉院、洛伽山潮音院、诸古院、四川天池山般若院等。卒年与世寿均不详,仅知康熙三十二年时,师仍在世,时年六十八。遗有佛冤纲禅师语录十二卷行世。[佛冤纲禅师语录卷五、附录自述行繇、五灯全书卷八十七]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