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月牛山(1656年-1740年3月16日),日本江户时代汉医学者。名则实(一说则真),字启益,号牛山、贞庵、被发翁,系丰前中津人,为香月家族第十六代六郎重贞之子。 则实,曾习医于藩医鹤玄益,攻儒于贝原益轩;及壮,为中津侯侍医,医术益精,以乳产而闻名医林,名播江户,名工、巨儒无不敬服之。居中津十四年,后移京师,卜居二条室町,其左右为幽斋清榻、图史,著书攻医,自得其乐。时引诸名士相乐茶棋,名重于辇下。后小仓客之,礼待甚优,声誉益高。殁于1740年(元文五年)三月十六日,享年85岁。则实终身未娶,无子,侄女则贯过继为养女,侍奉小仓侯之际,先牛山而病亡。后其门人则道为养子,冒以香月之姓,受
徐光启(1562.4.24-1633.11.8)明末大臣、著名科学家。上海县(今属上海)徐家汇人。字子先,号玄扈。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举进士,进入翰林院,曾先后担任翰林院检讨、内书房教习、翰林院纂修、左春坊赞善、少詹事、河南道监察御史等职。明熹宗天启时任礼部右侍郎,后又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他为官清廉,因反对宦官魏忠贤及其党羽的专权,曾三次受贬免职。他早年曾与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交往甚密,向利氏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与利氏一起研究天文、历法、数学、地学、水利等学问,并和利氏共同翻译《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著作,成为介绍西方科技的先驱。他热心
熊三拔(1575-1620)明末来华耶稣会传教士。字有纲,意大利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来中国并至北京。随利玛窦学习汉语,成为他的主要助手。利玛窦死后,负责北京教区工作。精通历法,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受诏与庞迪我修订历法,翻译行星说。他曾测量北京经度,制造取水蓄水机械。著有《简平仪说》一卷,介绍天文观测仪器简平仪的用法。 《表度说》一卷,根据天文学原理说明立表测日影以定时的简捷方法。 《泰西水法》五卷,讲述几种水利器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以上三书均收入《四库全书》和《天学初函》。四十四年(1616年)礼部侍郎沈㴶奏请禁教,引起南京教案,被驱逐,后死于澳门。 意大利籍耶稣会士
许仲琳,明代通俗小说作家。号钟山逸叟。应天府(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明嘉靖、隆庆年间。今存明舒载阳刊本《封神演义》100回卷2题“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据梁章钜《浪迹续谈》载:“忆吾乡林樾亭先生尝与余谈,《封神传》一书,是前明一名宿所撰,意欲与《西游记》、《水浒传》鼎立而三,因偶读《尚书·武成篇》‘惟尔有神,尚克相予’语,演成此传。其封神事,则隐据《六韬》(《旧唐书·礼仪志》引)、《阴谋》(《太平御览》引)、《史记·封禅书》、《唐书·礼仪志》各书,铺张俶诡,非尽无本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论说:“书之开篇诗有云,‘商周演义古今传’,似志在演义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
夏鼎,生卒年月不详,清儿科学家。字禹铸,号卓溪叟。安徽贵池人。长于小儿推拿及杂症诊治。著《幼科铁镜》六卷(1695年),阐述多种儿科病证诊治,对推拿尤其重视。所述儿科注意事项及儿科药性赋等,均有特色。论儿科诸证,每有独到见解。如视慢惊为“慢症”,以脾胃虚极为其病因,故治惟补脾虚。其诊察疾病重望诊,对指纹持批判态度,谓“指面筋纹,生来已定”。
许负,生卒年月不详,西汉河内温地老妇人,善于为人看相。相传她曾为西汉名将周亚夫看相,并言中了周亚夫的穷通祸福。《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條侯亚夫未侯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其后九岁而君饿死。’”后果如其言。后“许负”泛指相士、相术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刁姓》:“有刁姓者,家无生产,每出卖许负之术。”许负著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后人用其名而写的相书有传为她的著作,如明代周履靖的《许负相法十六篇》。
许逊(239-374年),字敬之,江西南昌人。闻吴猛之名,往之求道。时猛将卒,语其子曰:“吾去后,当有东南人许逊来学,宜以真符相授。”许逊至,得猛之真符箓,奉持修炼,其灵验,尤逾于猛。 西晋太康初(280),逊为旌阳令,故世称“许旌阳”。后见天下将乱,于西晋末弃官东归故里,隐于江西西山修真,于东晋宁康二年(374)一百三十五岁时,得道升天。是时“祥云彩霞,弥漫山谷”,“仙眷四十二口,同时升举,鸡犬亦随之遂腾”。北宋政和二年(1112),徽宗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许真君”之尊号即由此而来。 许真君曾在乌龙山修炼,故严州有“斩孽龙”之异闻流传。据说:东海有条青龙,周游水域,来
萧埙[xūn],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医家。字赓六,号慎斋。檇李(今浙江嘉兴)人。少习举子业,后弃儒从医。潜心研究《灵枢》、《素问》及历代名医著作,长于治虚损、痨瘵等内科杂症。撰《医学经纶》一百三十四卷,以经说为主,详加阐发,条理清晰。另撰《女科经纶》,谓:妇女病四诊难尽,而妇女之病,莫重于月经、胎产、崩淋、带下等症。凡因病而经不调者,病祛则经自调;先经不调而后病者,调其经则病自愈。其论为妇科医家所推崇。另著《中风症》(1722年),今存抄本。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