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顗[ yǐ ],字彦周,生于北宋元祐六年,开封府拱州(今河南睢县)人,襄邑许氏又称古襄许氏、襄陵许氏、睢阳许氏,襄邑许氏系出睢阳许氏、睢阳许氏系出武林许氏、武林许氏系出盐官许氏、盐官许氏系出高阳许氏、高阳许氏系出许昌,乃太岳之后(明赵彦复重修睢阳许氏宗谱序)。许远仕唐睢阳太守,许远长子许玫为婺州司马娶妻郡主李氏赐第武林,遂迁居武林,许玫儿子许源字本宗(海宁、歙县谱作许原字本宗)娶陆平章公女,生二子,长子许德(海宁、歙县谱作志德)、次子许贤(海宁、歙县谱作名许述字志贤),许贤在唐朝末年为宋城县令(宋城县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海宁、歙县谱作睢阳令)遂家睢阳,后裔在北宋初年从睢阳迁居襄邑县(今河
夏敬观(1875年-1953年)近代诗人、词人。字剑丞,号盥人,又号吷庵。祖籍江西新建,生于湖南长沙。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次年入南昌经训书院,师从皮锡瑞治经学。二十八年(1902)入张之洞幕府,参与新政,主办西江师范学堂。三十三年(1907)出任江苏巡抚参议,并署江苏提学使,兼任上海复旦、中国公学等校监督,宣统元年(1909)辞官。辛亥革命后,率先剪辫,以示拥护新政。1916年任涵芬楼撰述。1919年任浙江教育厅厅长。1924年辞职,寓居上海,以著述自娱,鬻画自给。1953年4月2日病逝于上海。 夏敬观工诗善词,亦精经史,而对音韵、训诂之学及书画也深有造诣。陈衍认为夏诗“造
谢榛(公元1495—1575年)字茂榛,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老人。临清(今属山东)人。少时即能度曲、作乐府商调,临清德州一带少年争歌之。为人性格豪爽,喜游侠,好交游,长而折节向学,刻意为诗歌,以诗名于时。明世宗嘉靖(1522—1566)中曾到彰德(今河南安阳)游历,受到藩王赵康王礼遇。后游京师,援救陷入冤狱的才士卢柟,为士论所称誉。在京期间,与李攀龙、王世贞、梁有誉、宗臣、徐中行、吴国伦等结为诗社。榛年最长,以布衣为此“七子”之领袖。后李攀龙声誉日高,与榛论诗主张有异,遂加以排挤,与之绝交,并作人身攻击。榛眇一目,攀龙言“岂其使一眇君子肆于二三兄弟之上”,将其挤出“七子”之列,而榛诗名益高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长子。武帝天监元年(502),年仅二岁,被立为太子。幼聪睿,遍读儒家经典,及长,参与朝政。为人宽和容众,性素爱民,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变色。好引纳才学之士,常与学士商榷古今,著述文章,后以游池溺水得疾,未及即位而卒。年仅三十一岁。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善诗赋文章,曾广集古今书籍三万余卷,其盛况为晋宋以来所无。编撰《文选》三十卷,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选录了自周秦至南朝齐梁时期文学作品约七百余篇,其中包括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文选集。唐以后
许尚,自号和光老人,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庆元初前后在世。著有《华亭百咏》一卷,作于淳熙间,取华亭古迹,每一事为一绝句,缀以简短题注,大抵吊古伤今之作,措词平实雅洁,可备事典志乘之参考。与阮阅《郴江百咏》、曾极《金陵百咏》并称,可见宋人夸饰土风之一斑。《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一云:“至于一地之景,衍成百首,则数首以后,语意略同,亦固其所。厉鹗作《宋诗纪事》,仅录其《陆机茸》、《三女冈》、《征北将军墓》、《顾亭林》、《白龙洞》、《俞塘》、《普照寺》、《陆瑁养鱼池》、《唳鹤滩》、《湖光亭》十首,亦以其罕逢新警故也。然格意虽多复衍,而措词修洁,尚不失为雅音。”“在诗家则无异于
徐铉(公元916年—公元991年),字鼎臣,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父迁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遂为广陵人。初仕吴为校书郎,后仕南唐。中主李璟时,试知制诰。因窃议学士殷崇义所草军书用事谬误,触忤权贵,贬为泰州司户掾,旋复旧官。迁祠部郎中、知制诰。后流舒州,徙饶州。复召为太子右谕德,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后主时,除礼部侍郎,通署中书省事。历尚书右丞、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南唐亡,入宋为太子率更令,历给事中。宋太平兴国八年,为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淳化二年,贬静难军行军司马,卒。 铉博学多才,文章淹雅,冠绝一时。与其弟锴齐名,时号“二徐”,亦与韩熙载齐名江南,时称“韩徐”
谢绛(994或995—1039),字希深,富阳人。谢涛子。以父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授太常寺奉礼郎,知汝阴县(今属安徽)。善议论,喜谈时事。尝论“四民失业”,达数千言。翰林学士杨忆荐其文,真宗召试,擢任秘阁校理,判登闻鼓礼院、吏部南曹。仁宗即位后,迁太常博士,出为常州通判。天圣(1023—1032)中,各地水旱蝗灾,黄河决口滑州(今属河南)。绛上书指陈时弊,建议皇上下诏引咎自责,“古者,谷不登则亏膳,灾屡至则降服,凶年不涂塈。愿下诏引咎,损太官之膳,避路寝之朝,许士大夫斥讳上闻,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勿崇私恩,更进直道,宣德流化,以休息天下。”仁宗嘉纳其
项穆,明书法家。生卒年不详。原名德枝,字德纯,号元贞,又号兰台、旡称子。秀水(今浙江嘉兴县)人。元大收藏家项元汴之子,秉家学,工于书法,又精于鉴赏。官中秘。擅长书法,追摹王羲之、欧阳询书风,而又有独到心得。其书法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儒家关于“中和”的观念,认为“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强调书法美在于方圆和奇正向“中和”的汇合。并以“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的哲理,来阐述“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方乃通方”的理论,阐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包藏,方圆互用的朴素辩证观念。认为书法中有“老”有“少”,只有使两者“混为一致”,才能相反相成。所谓“老
谢赫(479年—502年)南朝齐人,著名的肖像画家、评论家。他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很少。从陈朝姚最的《续画品》中知道,谢赫具有很高艺术修养,说他作画,“貌写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工操笔。点刷精研,意在切似。 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髩,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由此可见谢赫的艺术水平是“中兴以后,象人莫及”的画家。 谢赫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他在绘画美学理论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撰写的《古画品录》是将我国绘画实践经验加以系统化,总结为理论,并对历代二十七位画家作品进行了品评,权衡了他们的艺术优劣。为此,提出了中国画“六法”论,构成昭示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