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蕃,(生卒年未详)北宋学者。字叔茂,号独善。建宁建阳(今属福建)人。学宗王安石,出身于书香之家,博学多才,善诗文。分章析句,极有条理。因厌恶世俗,不应科举。曾奉遣去建安(今福建建瓯)凤凰山麓的北苑造圃茶,宣和年间 (1119~1125),建茶名闻天下,北苑茶岁为贡物。熊氏深感陆羽著《茶经》未提北苑产茶为憾,遂著《宣和北苑贡茶录》,专述北苑茶采焙入贡法式。南宋淳熙年间,其子熊克为之刊刻,附贡茶图38幅。书末收录熊蕃所作 《御苑采茶歌》10首,以示仰慕前修之意。熊氏为后人研究宋代建茶历史、贡茶发展,以及名茶创新作出贡献。
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钱塘(今杭州)人。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家东城,近慈云寺,居室临池,境甚潇洒。据姚绍宪《茶疏序》,姚有茶园在顾渚,自小到老,熟悉茶事。每逢茶期,许次纾必到姚家,汲金沙、玉窦二泉,细啜而品第茶的好坏。绍宪还“罄生平习试自秘之诀,悉以相授。故然明得茶理最精,归而著《茶疏》一帙”。许次纾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撰《茶疏》。清厉鹗《东城杂记》说:“许次纾,……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予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论产茶、采摘、炒焙、烹点诸事,第三十六条,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 许次纾,工诗文
徐珂(1869年-1928年)初字仲玉,改字仲可,一作中可。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父恩绶,官余姚县学教谕,与谭献为故交。少侍父就读余姚,好为骈文诗词。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师事谭献,呈所习诗文就正,谭献亲为点定。数应会试不第,考授内阁中书,改同知。袁世凯于天津小站练兵时,尝入幕,为将校讲经史大义。戊戌政变后归里,辑录整理谭献词论为《复堂词话》。二十七年,移居上海,任职商务印书馆,为《辞源》编辑。光绪三十年(1904年)起,为上海《东方杂志》主编。为南社社员,1923年又加入新南社。与蔡元培谊兼师友,又与况周颐、夏敬观等时相唱酬。晚岁居贫,仍著述不辍。所著宏富,尤详于掌故。尝辑数百种清
徐坚(659—729),字固元,长城(今长兴)人。父徐齐聃,官中书舍人,为唐太宗贤妃徐惠之侄。自幼廷训,博览群书,唐宗室沛王闻其名,授纸为赋,异其才华。后进士及第,授太子文学。 武周圣历二年(699),任判官,擅长文章典实,又精三礼之学,与徐彦伯、刘知几、张说修《三教珠英》。书成,迁司封员外郎,再迁中给事,封慈源县子。不久,以礼部侍郎为修文馆学士。长安三年(703),与刘知几、吴竟等修撰《唐书》80卷。神龙三年(707)修成《则天实录》。 睿宗即位(710),授为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进东海郡公,迁黄门侍郎。时监察御史李知古兵出姚州(今云南姚安)洱河,镇压少数民族,又请筑城,迫其输赋徭。
徐大椿(1693~1771)清著名医学家。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道人。吴江(今属江苏)人。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少业儒,为诸生。好读道家书,通晓星经、地志、九宫、音律、武术、摆兵布阵、水利、诗文,尤其擅长医学。以诸生贡太学。后因家人有误于医者,始习岐黄。年二十从学于周意庭,博览方书,精研医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及三十六年两次应召入宫治病,尝官太医院供奉,赠儒林郎。平生著述甚富,尤注重阐发经典医著。主要著作《医学源流论》两卷(1757年),集中反映其学术见解。其中“元气存亡论”、“药性今古变迁”、“医学源流论”等,颇多精辟之论。所著《伤寒类方》不以六经分类
徐梦莘(公元1126年-公元1207年)南宋史学家。字商老,临江军清江(今属江西)人。生于靖康三年,幼遭丧乱,母襁负逃亡得免,于家仇国恨有切身经历。稍长,嗜学博文,尤专心于经史。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安南军(今江西大余)教授。改知湘阳县,时湖南帅括田增税,他独以邑无新田拒增税,反得器重。寻主管广西转运司文字,知宾州(今广西宾阳北)。在任关心民生利病,后以议盐法不合,罢归。因有感靖康丧乱,史事烟没,遂留意著述,广采博取,发愤研究宋金和战史事。绍熙五年(1194),撰成《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该书网罗旧闻,荟萃同异,引用官私著作二百余种记事上起徽宗政和七年(1117)海上之盟,下
席书(1461年—1527年),字文同,四川遂宁人。弘治三年(1490)考中进士。朝廷任命他为郯城知县,为一县之长。后进入京师任工部主事,又移户部进为员外郎。弘治十六年(1503),云南地区白天忽如黑夜并发生地震,皇帝孝宗命侍郎樊莹到云南巡视,樊莹上疏奏请罢黜云南地方官300多人。席书不同意这种做法,便上疏说:“灾异是由朝廷引起的,而不是由云南引起的。就像一个人当受了内伤之后,四肢才出现病状。朝廷就像一个人的元气,而云南也就是四肢。怎么能舍弃发病的根源不管而去治疗四肢那表面现象呢?当今,内府供应比往年多了好几倍,朝廷中有数千名只领俸禄不干事的冗官,还有数万名校尉需要供给,供焚香祈祷的寺院不
徐显,元绍兴(今属浙江)福溪人,徙居平江(今江苏苏州)东城。字克昭。王艮弟子。元至正(1341—1370)间与柯九思、陈基、钱逵等交。与陈谦相与讲《易》。工诗文,究心闻人时事,至正十年(1350 年)著成《稗传》。
辛文房,元文学家。字良史,西域色目人。约生活在1265至1325年间,曾为省郎。入居中原后占籍豫章(江西南昌)。活动于元代前期。能诗,通汉文学并有深刻的研究。其名以唐刘长卿之字名之,以示对唐诗人的倾慕。早年求学于江南,与当时诗人王执谦,杨载齐名,皇庆、延祐间,入朝为翰林编修。喜爱唐诗,生前有诗集《披沙诗集》传世,今仅存《苏小小歌》和《清明日游太薄林亭》两首诗。1304年(元大德八年)著《唐才子传》10卷,这是一部记载唐代作家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的学术专著。内收唐代278个作家的传记,亦包括部分五代诗人,共列398人。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尤为详备。传后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
玄觉(665—713),字明道,俗家姓戴,永嘉人。年仅4岁,父母送其出家。初在西山龙兴寺,长老特请专人教读;剃度以后,博览群籍,入天台宗,为国清寺智颂大师四传弟子。其后仰慕禅宗六祖慧能秉承释迦如来衣钵心法,不远千里前往韶州(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印证,留宿一夜而悟道。从此人称“一宿觉”,成为慧能得意弟子。在《证道歌》里赞唱六祖:“自从识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得自然。” 回永嘉后,学者齐集禅阶问道,号称“真觉禅师”。所倡天台、禅宗融合之说,显名当时,和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同列慧能门下,为五大宗派之一。永嘉佛教随之名闻天下。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十月十七日圆寂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