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材,字九峰,清代直隶省磁州(今河北省磁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其能文善画。尤其擅长花鸟,是当时地理风水的宗工哲匠,是中国古代堪舆界彪炳千秋的人物。他的作品《地理五诀》《阳宅三要》均被收录于《文渊阁四库全书》,是古代堪舆风水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当时风水学门派众多,各持一家,鱼龙混杂,艰涩纷乱。在乾隆五十一年底(丙午年间),赵玉材先生的受业门徒兼学友四川彭县王梦亭(庸弼)先生、成都张应泰(合章)先生参与著述,整理参考诸多地理风水学书籍,撷其精华。费时七天,编著成《地理五诀》一书,对后世地理风水学产生深远的影响。;赵玉材先生另著有《阳宅三要》一书,论述有关阳宅风水,对后人影响很大。
赵釴[yì](约公元一五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子举,一字鼎卿,桐城人。生于正德壬申四月,卒于隆庆己巳七月。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擢礼科给事中,转吏科,迁南太仆寺少卿,再晋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境内有荒土,教民引水为田,黔民始知水耕。博览群书,与陆树声等称“嘉靖四杰”。著有《古今原始》14卷、《无闻堂稿》17卷、《鹅林子》5卷、《梅影词钞》。
张问陶(1764—1814) ,字仲冶,一字柳门,又字乐祖,号船山,别署蜀山老猿、豸冠仙史、宝莲亭主、群仙之不欲升天者、药庵退守等。四川遂宁人,生于山东馆陶。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检讨。仁宗嘉庆五年(1800)、六年两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嘉庆十年,迁御史,有直声。嘉庆十四年,充会试同考官,寻改吏部郎中。次年,出任莱州知府,因与上官相龃龉,遂称病辞官。卸任后,寓居苏州。晚年遨游吴、越,时往来于大江南北,嘉庆十九年,病卒。问陶崇奉“性灵说”,但由于关注现实生活,其诗颇能反映当时重大社会问题,如其早年所作《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反映了川楚一带白莲教起
张纶,生卒年不详,明代直隶任邱县(今河北任丘县)人,世宗嘉靖年间 (1522年—1566年)出任南阳知府。任期内举事以先贤为榜样, 处事平和,政简刑清,为民称道。张纶在任时还根据分守刘漳的 建议重新创建了召杜祠。
张应文(1524—1585),明昆山人,徙居长洲(今江苏苏州)。字茂实,一字彝甫,别字春塘,号彝斋、巢居子、闻闻居士、被褐先生。张情长子,张丑父,文柟岳父,归有光弟子。监生。与王世贞为莫逆之交。少侠义,好击剑博弈。中年慕道修炼,复笃佛注经。旁通星象、阴阳诸学。 能文工书,画长于兰竹,博雅嗜古多才艺。所藏古籍、器 玩、印章、书画既精且富,一时甲于吴中。以购得苏轼小楷《乞居帖》真迹,遂名所居为“苏庵”。精于赏鉴及装褙,时 与通家姻娅文彭、文嘉考古订今。生平宝爱三代九螭白玉 玦及宋高宗书《御制徽宗文集序》,为传家清玩。万历二十三年(1595 年)著成《清秘藏》,与所著《箪瓢乐》《老圃一得》《罗钟
张德瀛(1861-约1914),字采珊,号巽父,别号山阴dao上人,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张立镛之子。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是清末民初岭南地区比较重要的一位词人,他受乾嘉考据思想影响较大,身上带有明显的常州词派烙印。张德瀛尊词体,重寄托;其词充分体现了当时动荡时代中的社会剧变对知识分子心灵的冲击,家国之忧与行旅之感是张词的重要构成,以岭南风物与岭南民俗为主的地域特色是张词风格的底色,词人与画家的双重身份则使张词具有词画交叉的别样美感。张词深婉雅健,张德瀛作词主张“意内言外”,重考据,重音律,重技法,表现出了对词学传统的守望与坚持。张德瀛论词词史意识浓厚,具有相当的理论自觉意识与实践
张元凯,明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左虞。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受毛氏诗,折节读书。以世袭为苏州卫指挥。督漕出徐淮,达燕冀,纵观古英雄战争都会之地,贳酒高歌。又入长安览观宫阙苑囿,亲见斋宫醮坛之盛,作《西苑诗》,窃比讽谏之义。因有功不得叙,自免归,益纵酒自放,卒年已不可考。诗作当时流传不广,王世贞在其去世后得其行卷,叹赏不已,作诗以酹之,并序其集以行,此后始为诗坛所知。著有《伐檀斋集》12卷。其诗不事摹拟,能够直抒胸臆、倾吐情怀,如《江上遇蔡都尉》:“同是穷途叹数奇,鹖冠凋敝不胜悲。孤篷夜雨天涯泪,老骥秋风塞外思。去国一身浑似梦,归家双鬓各成丝。长安记得相逢日,正是桃花饮马时。”写出了同病相怜
周景一,生卒年不详,明朝初期台州郡人,善于堪舆之学,著有《山洋指迷》四卷,历代被人们珍为家藏,递传弗失。但是每篇先言龙脉,次及砂水穴情,对龙穴真伪大小了如指掌,至山龙体穴形篇提出: “穴后宜分不宜合,穴前宜合不宜分”,平洋龙体穴形篇提出: “穴后?束气为证,穴前以明堂聚处为凭”, 真龙落脉全在垂头,开面结穴全在球檐毡。乳突窝钳及龙体穴形诸篇,尤为穴法精粹,应推为峦理上乘。可视为讲解风水学的高速路,风水作品的秘中秘。
张宇初(1361—1410)是明初著名道士,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师,著作有《道门十规》一卷,《岘泉集》十二卷,《度人经通义》四卷。张宇初针对明初道团生活世俗化,戒律松弛,修行废坠,道教理论混杂于巫术神异等现象,提出清整道教,重新确立教制教仪。张宇初为了抬高道教的地位,把道教的创始人追溯到黄帝曾向之问道的广成子,殷末周初则有老子,老子在文王时为柱下史,武王时为藏室史。老子所著书为《道德经》,其徒则有文子、庄子、列子、亢仓子等。这里关于道教源流的叙述都是些不确实的说法,张宇初的目的亦不在历述道家传承谱系。值得注意的是他对《老子》的性质的看法,在他眼里,道教最重要的经典《老子》中修齐治平、富国强兵
朱鹤龄(1606-1683)清学者,文学家。字长儒,号愚庵。吴江(今属江苏)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年七十八岁。明末诸生。入清后隐居不仕,专心著述,曾与顾炎武等参加明遗民所组织的惊隐诗社。擅长笺疏之学,所撰《杜工部集辑注》、《李义山诗集笺注》,一时流行甚广。后听从顾炎武劝说,改而致力经学,颇有造诣。朱鹤龄为人耿介,重操守,自谓平生“疾恶如仇,嗜古若渴,不妄受一文,不诳人一语”(《传家质言》)。当时人们把他与顾炎武、黄宗羲、李顒并称“海内四大布衣”。 鹤龄也工诗文。他做诗“不喜多作、妄作、代人作”(《传家质言》),因此数量不甚多,但是内容却相当丰富。其诗于明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