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德(Ayn Rand,1905年2月2日——1982年3月6日),原名阿丽萨·济诺维耶芙娜·罗森鲍姆(俄文:Алиса Зиновьевна Розенбаум),俄裔美国人,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运动,她同时也写下了《源泉》(The Fountainhead)、《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等集说理性和优美文笔于一体的近百部著作,销售量仅次于《圣经》。 她的哲学和小说里强调个人主义的概念、理性的利己主义(“理性的私利”)、以及彻底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她相信人们必须透过理性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和行动;个人有绝对
普布留斯·奥维第乌斯·纳索,通称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8),是奥古斯都时期第三个重要诗人。生于罗马附近的小城苏尔莫,卒于莫西亚托弥。家庭属骑士阶层,相当富有。青年时期曾受到良好教育,学习演说修辞,后又在雅典深造,并游历西西里和小亚细亚等地,最后回到罗马。他曾担任过一些低级官职,兴趣却不在政治,很有才华,结识了许多诗人。他的妻子出身名门,同奥古斯都家庭关系密切,使他能够在罗马出入上层社会,过了30多年自由自在的生活。公元8年,他突然被奥古斯都流放到黑海东岸的托米(今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据其自述,流放是由于一首诗和一个错误。有人认为这首诗可能是他写的《爱的艺术》,被奥古斯都认为有伤风化。
阿兰·傅尼耶(1886-10-30~1914-09-22),法国小说家。原名昂利·阿尔邦·傅尼耶。父亲是乡村教师。童年在农村度过。后去巴黎等地受中学教育。其间认识《新法兰西杂志》主编雅克·里维耶尔,结为终身的知己。1907到1909年服兵役。1910年开始为《巴黎日报》等报刊撰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8月1日应召入伍,9月22日阵亡。1905年曾在巴黎塞纳河畔与一名叫吉埃佛古的少女邂逅,一见钟情。不久即开始写一部以这个少女为主人公的小说,为对她的爱情留下美好而痛苦的回忆。1913年秋发表自传体小说《大摩尔纳》,写青年摩尔纳在树林里迷了路,走进了一座城堡,遇见主人的儿子弗朗茨在举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1907年11月28日-1990年9月26日),意大利作家。1929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冷漠的人们》,已显示出他是一位注重心理分析的作家。作品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庸俗、虚伪的生活描写,揭示了那些资产者冷漠、空虚、堕落的灵魂。三、四十年代,他又继续创作了一系列类似精神分析的小说,例如《未曾实现的抱负》 (1935)、《假面舞会》 (1941)、《阿谷斯蒂诺》 (1944)、《罗马女人》 (1947)、《违抗》(1948)、《随波逐流的人》 (1951)和短篇小说集《瘟疫集》 (1944)等。这些作品一般色彩较灰暗,明显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列耶夫(Леони́д Никола́евич Андре́ев,1871年8月21日–1919年9月12日),俄国作家。生于小官吏家庭。189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当过律师和一些报纸的法院采访员。20世纪初,因与高尔基接近并受社会上革命情绪的感染,对革命抱有一定的同情。1905年革命时曾将住宅提供给社会民主党人作为秘密活动场所,因而被捕入狱。出狱后,在国外继续支持革命。斯托雷平时期,思想渐趋反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持沙文主义立场,任资产阶级报纸《俄罗斯意志》文学栏主笔。十月革命后侨居国外,死于芬兰。 安德列耶夫于学生时代开始文学活动,其创作始终充满矛
阿尔伯特·哈伯德(Elbert Hubbard)(1856-1915),美国著名出版家和作家。《菲士利人》《兄弟》杂志的总编辑,罗伊科罗斯特出版社创始人。1856年7月19日哈伯德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的布鲁明顿,父亲既是农场主又是乡村医生。他在塔福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又在芝加哥大礼堂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他曾经做过教师、出版商、编辑和演说家,1895年,在纽约东奥罗拉创立了罗伊克夫特公司,制造和销售各种手工艺品,随后又开设了一家印刷装订厂。1899年,他根据安德鲁·萨默斯·罗文的英勇事迹,创作了鼓舞人心的《致加西亚的信》。1899年,阿尔伯特·哈
奥里森·马登(Orison Marden,1848-1924),1848年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桑顿乔森林地区,一块贫瘠的土地上。他3岁丧母,7岁时父亲也去世了。为了生存,马登开始了比一般山区孩子更为艰苦的挣扎。他先是寄人篱下,给人做工。他总也吃不饱饭,还要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没有同龄的朋友,还要受到主人孩子的嘲弄和虐待;没有长辈的关爱,还要忍受主人的责骂和皮鞭。他先后换过五个主人,但情况没有丝毫好转。 在马登14岁的时候,他决定要有所突破。一个星期日,马登出逃了。在一家锯木场找到工作之后,马登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读书。突然,一本书使他眼睛一亮,这就是塞缪尔·斯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是美国推理小说家曼弗雷德·班宁顿·李(Manfred Bennington Lee,1905—1971年)和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1905—1982年)表兄弟二人使用的笔名,他们开创了合著推理小说的先例。1929年至1971年间,埃勒里·奎因发表了数十部推理小说。其中“国名系列”的9部作品和“悲剧系列”的4部作品被认为是古典解谜推理小说的最高水平,是后人难以逾越的杰作。埃勒里·奎因同时也是二人小说中虚构主人公的名字,该人物也是一位侦探小说作家兼侦探。奎因与他的父亲——纽约警察局的理查德·奎因警官是李与丹奈多数作品中的主要
艾因哈德(Einhard,770年~840年3月),法兰克王国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是法兰克王国、也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传记家,是查理曼帝国时期所谓"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在傅尔达修道院和阿尔琴所设立的学校中受过教育,并长于建筑学。794 年,他开始做查理曼的侍从秘书,后一直是这位皇帝的重臣和密友,得以参与各项政事。查理曼逝世后,爱因哈德追念这位皇帝的“丰功伟绩”,以及对他个人的恩宠,乃模仿罗马历史学家苏托尼厄斯的笔法,写了一部《查理大帝传》(VitaCaoli)。该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成为世界历史文库中的要籍之一。除《查理大帝传》他还有4部著作传世。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本世纪中叶德国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和社会评论家,西方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在哲学领域也颇有建树。在西方知识界,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政治学和哲学领域,具有相当大的知名度,享有盛誉。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回顾自己学术生涯时曾说过,在社会学领域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物之一就是阿伦特。阿伦特1906年10月14日出生于德国汉诺威市。她的祖辈是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1924年,她慕名来到马堡大学哲学系,投师于海德格尔门下,此后一生便与海德格尔结下不解之缘。此外,阿伦特还在当代著名神学家布尔特曼那里读基督教神学课程。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