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青(1893年6月21日—1976年10月12日),乳名福林,官名青心,以笔名行世,别署金铿,晚号茧翁。祖籍安徽安庆,生于上海。父为小职员,早卒。程小青幼读私塾数载,因贫辍学。自十余岁起,先后为钟表店学徒、乐队演奏员等。能刻苦自学,不仅通达国学,且学会英语。“幼喜小说,尤嗜侦探。十二岁时,得《福案》(《福尔摩斯探案》之略称)读之,浸淫其中,寝馈俱废,一若别具慧心者”(严芙孙《程小青》)。为接济家用,十六岁即发表短篇小说。初多言情之作,后与江黛云热恋,因贫富悬殊,被江父拆散,从此不写言情小说。1914年应上海《新闻报》附刊《快活林》征文,作侦探小说《灯光人影》,竟被刊用,自此与侦探小说结
曹颖甫(1866~1937年),近代中医学家。名家达,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精于儒理词章,早年曾举孝廉(举人),肄业于南菁书院,曾从黄以周学习汉学及医学。后于治学之余治医,学宗仲景,精研伤寒。1927年行医上海,初因拙于言辞,不善修饰,故业务清淡。曾先后任上海慈善团体同仁辅元堂诊务及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曹氏早年即好读张志聪所注《伤寒论》,又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方的精妙,因此笃信经方。善用麻黄、桂枝,对时方派滥用桑叶、菊花深恶痛绝。但他也认识到麻黄、桂枝并不适用于某些热病,故在温病宜发汗时,常仿效黄坤载,使用紫背浮萍。曹氏坚持用经方治病四十余年,疗效甚佳,成为近代有
仇兆鳌(1638年-1717年),清诗歌笺注家、诗人。字沧柱,一字知几,晚号章溪老叟。浙江鄞县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侍讲,侍读,内阁学士,礼部、吏部侍郎。为黄宗羲弟子,学宗刘宗周,以理学自任,与李光地等交好。穷二十余年心力,编撰《杜诗详注》,篇帙浩瀚,援引繁富,解释详赡,“无千家注杜之陋习”,“可资考证者为多”(《四库全书总目》)。得清圣祖玄烨赞赏,遂命总纂《方舆程考》。所作诗亦雄健,有“壁立高崖尽,溪回一线开”等句。其他尚著有《悟真篇集注》。生平事迹见《国朝耆献类征》卷六二、《文献征存录》卷一七、《国朝诗人征略》卷一五。
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讳际醒,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人,俗姓马。大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无不博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深感幻躯无常,发出世志。病患痊愈后,到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和尚剃发,第二年,受具足戒。 后参学诸方,听隆一法师讲《圆觉经》,晨夕研究诘问,精寻奥义,圆觉全经的大旨,了然于胸。又依慧岸法师听讲法相宗,深得妙要。后于遍空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首楞严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圆解顿开,对于性相二宗,以及三观十乘的奥旨,了无滞碍。 乾隆三十三年冬,参广通寺粹如纯翁,明向上事,师资道合,嗣法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后来,接续广通寺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唐代僧人。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省德阳县北) 人。俗姓谢,年15,厌于儒家诗书礼乐,听人念咒而动出家念头。在成都、资州、荆州一带参学后,才正式剃度出家。自当阳县玉泉寺到南岳天柱峰,从通相受具足戒。又到广州,从慈愍 (慧日) 受念佛法门。学道于成都唐公,承远大师二十四岁时,出蜀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学道。承远大师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从通相受具足戒,更于其座下学经律。闻慧日法师离京至广州,承远大师来谒,恭敬求法。慧日法师教示不可独然独善,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群生。从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承远大师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归衡山,于山之西南,建立精舍,号弥
陈显微,宋代道士。字宗道,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河南省)人。居临安佑圣观,好内丹之术。宋宁宗嘉定癸未年(1223),遇至人于淮之都梁(今江苏省盱眙县都梁山),尽得金丹真旨,宋理宗宝庆初(1125),又得《周易参同契》,读之迎刃而解。随即便尽谢宾朋门人,闭门入室修炼年余,于是“以其亲履实诣者笔诸训解”,因而撰成《周易参同契解》三卷。陈显微以内丹解《周易参同契》,多引陈抟、刘海蟾、张伯端等人著作。 其解述金丹之道。象乾坤以为体,法日月以为用,以乾坤为人身之天地,坎离为人身之日月,乾坤升降为候,坎离配合为机。又注《文始真经言外旨》九卷,注中融通儒释道三教思想,而以道家为宗,多引《老子》、《阴
陈祖范,清代学者、诗人。字亦韩,号见复。常熟(今属江苏)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托言病足,未应殿试即归家。后居家著述讲学,曾主讲徐州云龙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荐举经学,在家得授国子监司业,遂赴京任职。他以研究经学有名于时,人尊为“海内经师”。他认为,诗歌创作不能为文造情,所谓“诗之作出于无心,则其情真;又必各有所为,则其义实”。主张严守传统的诗教。诗中咏物写景,每有寄托,如《江阴韩园探梅》:“步履城东柳欲芽,荒园十亩枕江斜。就中铁干根株老,傲睨春风不肯花。”其《古松》诗亦云:“肃肃大臣貌,落落修士格。此吾丈人行,论文见云德。振君拔俗姿,坚我岁寒力”。他对民生疾苦也比较关心,《农
成克巩(1608—1691),字子固,直隶大名人。其父成基命,是明代的大学士。克巩虽在崇祯十六年(1643)中了进士,但并没有光耀几天就逃回老家,躲避明末的战乱。 顺治元年(1644),清统治者定都北京。为了稳固统治地位,扩大统治基础,竭力拉拢前明的文武官绅,在这一背景下,成克巩于顺治二年(1645)经左庶子李若琳推荐,出任国史院检讨;三年之后,又被提升为秘书院侍读学士,不久,即被提拔为弘文院学士。顺治九年(1652),成克巩被调到吏部任职,先任吏部侍郎,次年升为吏部尚书。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及调动等事务。作为吏部的长官,成克巩上任不久就上疏说:“吏部的四司,分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