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孙,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字伯玉,号斋,曾名瑗。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初为鄞县(今属浙江鄞县)学徒。宁宗、理宗(1195-1225)之际历任漂水(今江苏漂阳)、绍兴(今浙江)鄞县教授。端平三年(1236)任命浙东提举,次年改至持嘉兴府(今属浙江嘉兴)为浙西提举,能设身处地体恤宗族百姓的心意,发动万户,废弃醋库,老百姓很感动。淳祐四年(1244),官至侍郎,受职国子司业,写了一些研究古典经典方面的学说。九年(1249)任宝章阁待制致仕,追封光禄大夫。陈振孙以藏书知名,在宝庆二年(1226),通判兴化军(今属福建莆田)时,先后查访、收买和传抄了当地藏书家郑寅、李馥、方渐、郑樵、林霆等人的
陈寿(233年—297年)魏晋之际史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最初在蜀汉为官,历任卫将军主簿、东观阁令史等职,因不附专权宦官黄皓,多次遭贬黜。魏灭蜀后,受司空张华举荐,为孝廉,任佐著作郎。平阳侯相、著作郎、巴西郡中正等职、后镇南大将军杜预识其才能,举荐他为散骑黄门侍郎、治书御史。数年后病逝于家中。入晋后仕途也不得意,遂倾一生心血于学术,撰有《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编定《诸葛亮集》二十四篇。而最精心结撰的是《三国志》。在西晋平吴后,陈寿鸠合从前魏国、吴国的史书,利用自己来自蜀国的有利条件,写出从东汉末年至三国归晋近百年间的完整历史,当时就
晁公遡[sù](1117—?),南宋文学家。字子西,号嵩山居士,又号箕山先生,钜野(今山东巨野)人,晁冲之子、公武弟。靖康元年,金军南侵,随家人逃离汴京,东游吴楚。次年,其父留佐东道,败死于宁陵。绍兴初,入蜀投靠其姑丈。八年,登进士第。十年,任梁山尉。二十五年,为夔州路转运司幕属。三十年,为涪州军事判官。隆兴元年,知梁山,徙知眉州。乾道二年,升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衰迟之年曾赴上都,再入江南。公遡出生于文章世家,积学渊深,为文雄深雅健,巨丽俊杰(师璿《嵩山集序》)。《四库全书总目》也称其文“劲气直达,颇有崟崎历落之致”(卷一五八)。其诗挥洒自如,清新流畅,时有警句,只是诗体格稍卑,略逊于
晁贯之,字季一,生卒年不详。宋晁公武之族叔,曾任检讨官,平生无其它嗜好,唯见墨,喜动眉宇。精于制墨,尤善和胶之法。著有《墨经》。《墨经》是一部论述制墨之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墨经》一卷,旧载明代毛晋《津逮秘书》中,只题曰晁氏撰,不著时代、名字。考宋代何远 《春渚纪闻》对晁季一的嗜墨、制墨、论胶,与 《墨经》所记相吻合,疑 《墨经》为晁季一所撰。然而晁季一为晁公武之族叔,晁公武《读书志》对此说不该没有记载。考《读书志》佚其子部五类,类书一类,《墨经》一书正在所佚之中。故此,知《墨经》为晁贯之撰。现存 《说郛》本、《津逮秘书》本、《唐宋丛书》本、楝亭刊本、《晁氏丛书》本、《学津
晁公武(1105—1180),字子止,号昭德先生,钜野(今山东巨野)人,晁冲之子。靖康之乱入蜀。绍兴初进士,调荣州司户参军(《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六五)。十七年,辟为四川总领财赋司干办公事。历知恭、荣、合三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嘉庆四川通志》卷五一),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二十七年,为言者论罢。隆兴二年,除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寻为殿中侍御史(《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八之四九)。七年,知扬州(《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乾道初,知泸州(《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一五)。四年,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宋史》卷三四《孝宗纪》二)。五年,知兴元府(同上书卷一七六《食货志》上四)。六年,改淮南
褚华,清棉花学家。字秋萼,号文洲,上海人。生平好读经济名物和海隅轶事,曾以写关于上海棉纺织业及其历史专著《木棉谱》而闻名。该书沿用中国古代对棉花的称谓“木棉”而取书名。书中对中国植棉的历史文献作了汇总,详细叙述了从选种、播种到施肥、锄草、套种、提花(采棉花)的一整套栽培技术。记述了棉花初加工时一人脚踏轧车去除棉籽的操作过程,纺纱过程及产品品种,还记述了染整工艺,使人们了解到当时已有染蓝、染红、染杂色的分工,印花也有多色刮印花和缕空版的套色刷印两种不同工艺。书中还介绍了棉纺时所用机器设备的功能及操作方法。因他在书中记载的上海地区的棉纺生产情况多是根据传说汇编的,1935年被收入《上海掌故丛书
樗里疾(?―前300年),战国秦惠文王时左庶长,秦武王、昭王时右丞相。名疾。一作楮里疾。秦孝公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因家居渭南阴乡樗里(一作楮里),爵邑严道(今四川荣经县),故俗称樗里子,号严君疾。初任右更庶长。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韩、赵、魏、燕、楚五国合纵攻秦。他将兵迎击,败韩、赵、魏于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虏韩将(一作鲠)、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公子鱼,斩首八万二千级。十一年,攻魏,取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降焦(今三门峡西)。次年,将兵伐赵,虏赵将庄豹,取蔺(今山西离石西)。后又助魏章攻楚,大败楚师于丹阳(今河南丹水以北地区),俘楚将屈匄及裨将逢侯丑等七十余人,斩首八万级
苌[cháng]乃周(1724—1783),清前期河南拳家,“苌氏武技”的创制与传播者。字洛臣。又名苌三。别号肫诚氏、明山堂山人等。河南汜水县苌村人。自幼喜好练武。成年后,曾随虎牢张八习枪、拳等法,随四川梁道习棍法,随洛阳阎圣道习罗汉拳法,並曾到温县陈沟等地访师求艺。苌乃周综合各家拳械技艺,去粗存精,由博返约,逐渐创立苌家拳武术体系。例如,他在拳法上得洛阳阎圣道的指点,数年后得字拳四十法,又得猿猴三十二棒,合起来为七十二则。苌乃周以为七十二则“烦多莫记”,乃简约为二十四拳,这样就形成了苌家拳的核心内容。此外,苌乃周又以《易》理为本源,参以中医及阴阳家关于经络气象之学说,阐发拳理,作《中气论
褚人获(1635—1682),清代小说家。字学稼,一字稼轩,号石农。长洲(江苏苏州)人。生活在顺治、康熙年间,“年少时与诸名士较胜文坛,誉日益起”(孙致弥《坚瓠集总序》)。但他一生没有做官,不合时宜,所以颇为愤世忌俗,晚年他“穷且益坚”。褚人获性格豪爽,意气昂扬,跌宕声酒,与袁于令等名士过从甚密。他除了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隋唐演义》之外,还著有《坚瓠集》、《读史随笔》、《圣贤群辅录》及《鼎甲考》等。 《隋唐演义》是褚人获根据《隋史遗文》、《隋唐志传》、《隋炀帝演义》以及各种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褚人获认为,历史演义小说可以与正史并存,它不必严格符合正史,允许有一定的虚构,以人物的鲜明形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