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诰[gào](1740~1818年),字蔗林,清高宗、仁宗时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浙江富阳(今杭州)人。董诰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董邦达是雍正十一年(1773)进士,官至乾隆朝工部尚书。董诰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任翰林院编修,预修国史、《三通》、《皇朝礼器图》。乾隆三十二年(1767)受命入懋勤殿(清朝皇帝读书和批阅奏章的地方)抄写《金字经》,为孝圣宪皇后(乾隆皇帝的母亲)祝寿。次年由于抄写《金字经》未能参加大考,因此乾隆帝给加恩进了一级。由于董诰工作勤奋,和他父亲一样擅长绘画,所以受到乾隆帝的喜爱。他历任江南乡试考官、内阁学士、工部右侍郎,乾
董煟。生卒年月不详,南宋学者。字季兴,号南隐,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绍熙进士,他说自己“半生奇塞,晚叨一第”,估计此时已有四五十岁。先知瑞安县,正值岁饥,便救荒赈民,因颇有成效,得宁宗召见。他熟悉民间利病及救荒实际工作,完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救荒专著《救荒活民书》。书中详列救荒之策,要求统治者充分认识救荒与巩固封建统治之密切关系,关心民间疾苦,采取正确的政策,克服各种弊病,及时做好救荒工作。他把此书进呈朝廷,得旨颁行各州县。后又知辰溪县,致仕后创南隐书院。著作还有《南隐文集》等,都已失传。
董说(1620—1686)明末清初小说家、诗人。字若雨,号西庵。乌程(浙江吴兴)人。明诸生。明亡,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自称槁木林。顺治十三年(1656)削发入灵岩寺为僧,法名南潜,又名宝云,字月函。原本家世显赫,但其父辈家道已衰。幼年受业于复社领袖张溥之门,为复社成员。曾从黄道周学《易》。与灵岩寺住持南岳友善,南岳圆寂后,继任寺中住持。董说学识渊博,经史、天文、地理、象数、律品、医卜、音韵、方言、释老等,皆有所涉猎。 董说工诗,题材较为广泛。但因其削发为僧时将明亡前所作诗文尽皆焚毁,故今存多为入清后的诗作,这些诗中常常表现作者的黍离之悲。如《入吴不及晤昭法》:“
董含(约1625—?),字阆石,一字榕城,号莼乡赘客,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董羽宸的长孙。与弟董俞并有才名,时称“二董”。清顺治十一年(1654)中举人,顺治十八年中进士,同一年因奏销案遭斥革,终身未做官。董含中年被废黜,幽忧难抑。“酒酣以往,悲歌慷慨,遇夫高山广谷,精蓝名梵,乔竹嘉卉,草虫沙鸟,凡可以解其郁陶者,莫不有诗。”(宋琬《董阆石诗序》)因此其诗“大抵苍凉幽咽,有骚人哀怨之遗。”(《四库全书总目》卷182)例如《仿同谷七歌》其七:“男儿四十不得志,名挂青云旋遭弃。身无媚骨可奈何,局促空怜老将至。早知穷达亦有命,却悔儒冠误人事。呜呼七歌兮气填膺,龙蟠凤铩何时腾。”淋漓尽致地倾吐出内
单南山,生卒年月不详,清初医家。浙江绍兴人。精妇科胎产诸疾,胎前悉以丹溪安胎饮为主,产后悉以生化汤为主。尝著《胎产指南》八卷,按病论治,证、论详备。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此书为素园所得,传于子孙。道光间丁兰谷加以辑订,易名《胎产症治录》。据载尚著有《明易产科》、《广嗣真诠》,今佚。
丁耀亢(公元1599年-公元1669年)清代文学家。字西生。号野鹤。诸城(今属山东)人。出身于官宦家庭。少为诸生,崇祯中应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入清,以贡生选为容城县教谕,升福建惠安县知县。不久,以母亲年迈为由辞官归。康熙四年(1665)八月,67岁的丁耀亢因所著《续金瓶梅》一书触犯时忌而被捕下狱。出狱后,双目失明,自署木鸡道人,在禅诵中度过余生。 丁耀亢有俊才,负诗名。他胸怀经世大略,性格倜傥不群,中年以后遭逢变乱,坎坷失志。他的诗歌“时多激楚之音”(《四库全书总目》卷182)、如《流落》、《盗乱》、《田家》、《无题》、《焚书》等等篇章,或描写社会动乱,或抒发亡国之痛,或感叹个人不
大珠慧海,生卒年不详,据《景德传灯录》等,为建州(福建)人,俗姓朱,依越州(浙江绍兴)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后到江西参马祖道一,由马祖直示其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而开悟。侍马祖六载,后因业师道智年老,遂归奉养,晦迹韬光,撰《顿悟入道要门论》(后略《要门论》)一卷。此论后来被其师侄玄晏私呈马祖。马祖阅后对门下大众称赞说:“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由是名声渐显,四方参学者络绎不绝,慧海以无碍辩才,随问随答,后人将其问答编为《诸方门人参问语录》(后略《参问语录》)一卷。
戴昺[bǐng],宋代诗人。生卒年月不详,字景明,号东野,黄岩(今属浙江)人。戴复古从孙。少工吟咏,复古称其“不学晚唐体,曾闻大雅音”。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进士。理宗嘉熙三年(1239),授赣州法曹参军。宝祐(1253—1258)中,曾为池州幕僚。昺诗多流连光景、题咏山水之作。复古称其诗“体格纯正,气象和平”与“言语之工”(《石屏诗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所作五言”如‘眼明千树底,春入数花中’,‘秋床梧叶雨,晓袂竹林风’,‘清池涵竹色,老树蚀藤荫’,‘草润蛩声滑,松凉鹤梦清’;七言如‘野水倒涵天影动,海云平压雁行低’,‘飏柳轻风寒忽暖,催花小雨湿还晴’。格虽不高,而皆清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世居浦江九灵山下(现属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明代医学家。父士尧为名医,自幼受家学熏陶,有济世活人之心,立志学医继承父业。时朱震亨医学负盛名,思恭徒步到义乌拜为师,潜心研究古代医学理论,学习医术。朱爱其才敏,尽以医术传之。因此“识日广,学日笃,出而治疾,往往多奇验”,遂以医名世。 洪武十九年(1386),太祖朱元璋病,诏思恭诊治,药到病除。不久被征召为太医院御医,凡所诊治,则多灵验,深得太祖宠信,委以太医院主持,以老病辞去,改授阶迪功郎,任正八品御医,风雨免朝。三十一年,太祖病重,因太医诊治无效,即把医官尽行治罪,独将思恭叫到床边抚慰:“你
稻生宣义(公元1655—1715年)生于日本江户,名宣义(又称义),字彰信,通称正助,又称稻生若水,著有《庶物类篡》,以本草学家著称。炮炙全书》刊印于日本元禄十五年(公元1702年),参阅*国历代本草、方书及农书、博物志和经、史、方志等古籍撰成。《炮炙全书》共四卷,共收药四百七十四种,分为草、谷、菽、造酿、蔬、果、木、竹、鳞、介、羽、毛、虫、金石、水、火、土等十七类。每药记述药性、药材质量鉴别、炮炙方法、药物配伍和忌,又结合日本土药材,记述药材产地、采收及其市售、真伪鉴别等内容。今以*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收藏日本元禄十五年壬午(公元1702年)平安书坊和大和屋重左卫门刻本进行点校,供对中药炮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