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牧(1247年~1306年)宋元之际学者。字牧心。自号“三教(儒、佛、道)外人”,别号“九鉴山人”,人称“文行先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其生平事迹,史籍记载很少。自称:“余家世祖传,不过书一束。”“年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追古作者。及壮,视名利薄之,偏游方外,历览名山。”(《邓文行先生传》)没有在宋朝作过官。邓牧32岁时,大臣陆秀夫抱幼帝赵昺投水自尽,南宋灭亡。他怀着亡国的悲痛,终身不仕不娶,隐居在余杭大涤山洞霄宫,“身不衣帛,服楮御寒署。”(同上节)缺食少衣,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58岁时,元朝统治者派玄教大师吴全节请他出山做官,被他拒绝。第2年“无疾而化”。著作有《伯牙
在隋朝仁寿年间(601—604)的一次科举考试中,有一家兄弟三人同时以优异的成绩高中秀才,一时成为美谈。隋朝统治的时间短,总共只有37年,前后所举秀才也只有十余人。在这十余人中,就有三人同出一时一家,确实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这三位同时高中并广受赞誉的秀才,就是以后成为唐朝宰相的杜正伦和他的两位兄长。 杜正伦家住相州洹水(今河南安阳),自幼博学多才,他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受两朝影响,对释家典籍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考中秀才后,即被授以羽骑尉。 杜正伦做了隋朝的官后不久,便遇上隋末的大动荡。当时,由于隋炀帝的暴虐统治,致使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人们纷纷揭竿而起,同腐朽的统治者展开了
戴孚,谯郡(今安徽毫县) 人。至德二载于江东采访使李希言下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大历六年在桐庐。后官终饶州录事参军,卒年五十七。顾况《戴氏〈广异记〉序》记其《文集》二○卷、《广异记》二○卷。集佚,《广异记》散见于《太平广记》等,有方诗铭辑校本。
杜宝,初唐时任著作佐郎。善文,尤长于史事。《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著录其《大业杂记》一○卷,记隋炀帝一代事,“起隋仁寿四年炀帝嗣位,止越王侗皇太三年王世充降唐事”(《郡斋读书志》)。此书之作乃因“贞观修史未尽实录,故为此书以弥缝阙漏”(《直斋书录解题》)。书已佚。生平事迹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五、《诗话总龟》后集卷二五。
戴祚[ zuò ],东晋小说家。字延之。江东(今安徽 芜湖以下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人。曾官西戎主 簿(一说西戎太守)。又曾从刘裕西征姚泓。著 有《西征记》、《洛阳记》,俱佚。《水经注》、《封氏 闻见记》等尚可见《西征记》佚文。又有小说《甄 异传》,亦佚,今存佚文十七则,有鲁迅《古小说 钩沉》辑本。另《隋书·经籍志》著录《宋武北征 记》,题戴氏撰,或以为亦其所作。生平事迹见 《水经注》卷一五、《封氏闻见记》卷七、《册府元 龟》卷五五五。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文学家。字圣宾,一说字宾至,晚年自号东瀛子,一作登瀛子。京兆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北)人,寓居处州缙云(今浙江省缙云县)。唐懿宗咸通中,应九经举(一说百篇举)不第,遂入天台山为道士。僖宗曾予召见,赐紫衣,授麟德殿文章应制。后入蜀,依附蜀主王建,任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参议政务。后主王衍即位,受道篆于苑中,封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未几解官,隐居青城山白云溪。 “光庭博学,善属文。”(《资治通鉴》卷二六八)平生著述颇多,有《道德经广圣义疏》、《道门枢要》、《录异记》、《墉城集仙录》、《广成集》、《壶中集》等。
段成式(803-863)唐文学家。字柯古。祖籍临淄邹平(今山东省邹平县),后迁居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约生于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卒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其先祖段志玄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外祖父为晚唐名相武元衡,其父段文昌文宗朝官至宰相。段成式以父荫官,会昌三年(843)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尚书郎,历吉州、处州和江州三州刺史,大中七年(853)归京,任太常少卿,后出为江州刺史。大中末(859)因事免官。晚年寓居襄阳,和温庭筠、余知古、韦蟾等同游襄州刺史徐商幕府,时相唱和。家中藏书颇丰,常以诗书自娱,博闻强记,尤精佛学。所作《酉阳杂俎》是著名的唐人笔记。《酉阳杂俎》二十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