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拜上帝教的创立者,太平天国天王。小名火秀,族名仁坤,及长,改名秀全。其先祖原居广东省嘉应州石坑堡,乃中原南来之客家人。约在清康熙年间,洪氏从嘉应州移居花县福源水(土名屋檐水),旋迁官禄㘵,秀全即诞生于此(一说秀全生于福源水)。父洪镜扬,母王氏,继母李氏,兄仁发、仁达,姐辛英(一说名凤),皆王氏所生。镜扬薄有田产,“以耕种为活”。为人公正耿直,受“众村公举保尊,兼理会事”。 1819年,秀全入村塾读书。因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几年之间,读完“四书”、“五经”,兼及诸子百家,颇有进益,深受师长及亲友赞许。 1827年,未满十五岁,即应科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亨九,福建南安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其远祖本姓陈,因入赘于洪氏,故改姓洪。洪承畴自幼聪颖,熟读经书,万历四十三年,23岁的洪承畴考中举人,第二年登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浙江提学道等职。天启七年(1627),迁陕西布政使。作为一位明朝的地方官,他对朝廷算是十分效忠,如果他生活在盛世,或许称得上是忠臣。但他生活在明清交替之际,明朝已是日落西山,社会动荡不安,这使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一生事过明清二主,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崇祯初年,明朝已是危机四伏,摇摇欲坠。早在明中期,张居正已无回天之力,到明后期,东林党人也是一
何孟春(1474年-1536年)明代诗文作家。字子元,号燕泉。郴州(今属湖南)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李东阳异其才,拟入史馆,以父忧罢。后授兵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为河南参政,入擢太仆少卿,进本寺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迁南兵部侍郎,召拜吏部侍郎。嘉靖初世宗议尊亲礼,他率部院台谏力争,泣谏于左顺门,左迁南工部右侍郎。寻削籍,屏居著述。1536年何孟春去世于家中,年六十二岁,谥号文简。。他出于李东阳之门,服膺李东阳诗论,《余冬序录》记载他于梦中续李东阳诗:“丁丑(正德十二年)八月之夕,梦侍涯翁坐,翁拂笺欲书,趣春检诗稿,仿佛记其一首二句云:‘金花灿烂锦云香,上界飞书到几行’,因心动
胡汝嘉,明代戏曲、诗文作家,小说作家。字懋礼,一字沁南,号秋宇。上元(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以言事忤执政,曾出官河南沁阳。他的杂剧《红线记》,深得时人与曲论家的好评。顾起元《客座赘语》认为:“其《红线》杂剧,大胜梁辰鱼。”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性刚直,议论政事无所讳避,以是触犯执政,出为山西参议。工诗词,审音律,“文雅风流,不操常律”。又擅书画。所作杂剧《红线记》(一作《暗掌销兵》,明刊本《四太史杂剧》别题《红线金合记》),今佚。时人对之评价甚高,如《金陵琐事》称:“梁辰鱼亦有《红线》杂剧,脍炙人口,较之懋礼,当退三舍。”《全明
黄世仲(1872~1913),字小配,又字配工,别署黄帝嫡裔、禺山世次郎、黄棣荪等。广东番禺人。约光绪十九年(1893),与胞兄伯耀赴南洋谋生。初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开设赌馆,并任新加坡华侨邱菽园所办保皇派报纸《天南新报》记者。受革命党人尢列及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设在香港)的影响,翻然悔悟,转向革命派,于光绪二十七年在新加坡加入尢列创立的兴中会外围组织中和堂。二十九年回香港,任《中国日报》记者。同年曾在该报发表著名政论《辨康有为政见书》等文,成为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旗手之一,与章太炎齐名。三十一年在香港加入中国同盟会,旋被选为该会香港分部交际员。次年改选,复任庶务员。从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