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宿(995~1067年),宋代文学家。字武平,其先豫章(今江西)人,后徙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天圣二年进士,为真州扬子尉,调庐州合淝主簿。召试学士院,为馆阁校勘,与修《北史》。改集贤校理,通判宣州。三迁太常博士,判吏部南曹。知湖州,于任上大兴学校,一时湖学兴盛,为东南之冠。为三司盐铁判官,判度支勾院,知苏州,为两浙路转运使。召还,修起居注,以本官知制诰,兼勾当三班院。已而兼判吏部流内铨。拜翰林侍读学士,迁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判馆事。累迁尚书左司郎中,兼知通进银台司、审刑院、群牧使,判尚书礼部、都省,再知礼部贡举。嘉祐六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宋宰辅编年录》卷五)。英宗即位,擢给事
胡仲弓,宋代诗人。字希圣,号苇航。清源(福建仙游)人,流寓杭州。诗人胡仲参之兄(《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仲参之弟,误。胡仲参《竹庄小稿》有诗《夜坐与伯氏苇航对床阅江湖诗偶成一首》可证)。四库馆臣据其诗集考知其为进士出身,尝为县令,官于会稽,不久罢归。从其诗《雪中杂兴》“不被功名缚,江湖得散行”、《一第》诗“误入功名网,归来负钓纶”诸句看,胡仲弓鄙薄功名,被罢斥之后,浪迹江湖以终。著有诗集《苇航漫游稿》4卷。《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诗有宋末诗格卑下之弊:“不出山林枯槁之调,如《旱湖》诗,当凶祲流离之时,绝无恻隐,乃云‘但使孤山梅不死,其余风物弗关情’,尤宋季游士矫语高蹈之陋习。”其实,举《旱湖》1
胡慎柔(1572年—1638年),明末僧人,医学家。法名释住想。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博通佛教典籍及儒家经史。因患痨病,经查了吾治愈,遂随查氏习医十余年,颇有所得。后由查氏荐之于名医周慎斋深造,曾摘录周之临证经验。后归里行医,治病辄应。因性好施,清贫如故。临终前将手札及生平著述授与石震,由石订刊成《慎柔五书》(1636年),其中着重论述虚损、痨瘵,并皆以保护脾胃为主。渊源本于东垣,而化裁宗诸薛己。其于虚损、痨瘵之症,治法不混,可为老人虚人调养指南。
杭淮(1462年正月十四日-1538年九月八日)明代诗文作家。字东卿,号复溪。宜兴(今属江苏)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正德中,历云南提学副使,为发展边疆地区的文化起过一定作用。累官至右副都御史,致仕。他性好吟咏,与其兄杭济并负诗名,并与李梦阳、徐祯卿、王守仁、陆深等人,递相唱和。著有《双溪诗集》8卷。其诗学观与前七子相近。他的五古颇有汉、魏风范,写得雅健格清,如《送王文熙守制还家》、《再过浪沧桥》、《见李介庵卷因念其人赋此诗》等,都有如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所评论的特长:“双溪诗极其遒炼,如茧丝抽自梭肠,似涩而有条理。”其近体诗也有盛唐的韵味,写得意境浑成,如《
桓范(?~249年),字元则,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人。三国魏大臣,文学家。建安末,入丞相府。延康中(220),为羽林左监。有文才,与王象等共撰《皇览》。 明帝曹叡时,为中领军尚书,迁征虏将军、东中郎将,持节都督青、徐诸州军事,治理下邳(今江苏新沂、邳县一带)。与徐州刺史郑岐争屋,引节欲斩岐,岐上奏,桓范被召回。又为竞州刺史,怏怏不得意。后听说将转为冀州牧。当时冀州统属镇北,而镇北将军吕昭的才能和仕位,都逊于桓范。桓范对其妻仲长说:“我宁作诸卿,向三公长跪耳,不能为吕子展屈也。”仲长说:“君前在东,坐欲擅斩徐州刺史,众人谓君难为作下,今复羞为吕屈,是复难为作上也。”一语切中痛处,桓范
惠施(约前370—约前310),战国时代的哲学家、逻辑学家、政治家,“名家”两个基本流派之一的代表人物。又称 “惠子” 。宋国人。宋是西周初年由商代遗民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始封国君为暴君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开。宋是个小国,国力不强。不过,宋也曾出过一批杰出的人物,如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庄子,就是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惠施也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不仅在官场上仕至丞相,且是个大学者。遗憾的是,流传至今的文献典籍虽浩如烟海,但对惠施的记载却仅仅是片言只语,他的生年、早年的经历,皆无从得知。文献上记载惠施的仕宦生涯,是从他出任魏相开始的。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当春秋五霸一个个演完自己那一场而卸妆下台后,
黄奭[shì](1809-1853),清代辑佚家,字右原,原名黄锡麟,江苏甘泉(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人,出身于扬州盐商之家,家宅为扬州的个园,官至刑部江西司行走、钦差委办兵部江北善后。少年时代在扬州安定书院读书时,其才华受到两淮盐运使曾燠的赏识,因而被介绍给著名学者江藩,专门研究经学,黄奭将一生精力都献给了古书辑佚事业,《清史列传》卷六十九有传。他与著名学者马国翰并称辑佚两大家,晚年亦曾拜著名学者阮元为师,阮元曾赞他“勤博”,就是勤奋博学的意思。他的原配妻子名为刘琴宰,是扬州有名的才女,也是两淮盐运使的女儿,他们门当户对。继配妻子姓吴,为黄奭的老师吴杰的妹妹。黄氏编刻有《清颂堂丛书》,后
胡廷光,清伤科医学家。字晴川,号耀山。浙江萧山人。祖传伤科,已历三世。幼得家传,长而博览群书。谓“接骨上髎之书,虽散见于各籍,而零星记述,绝少成篇”,乃广为搜辑,以《医宗金鉴·正骨要旨》四卷为经,诸子百家之说为纬。出家藏《陈氏接骨书》一卷,参以祖传经验心法,历时七年,编成《伤科汇纂》十二卷(1815年)。凡损伤之疾(包括金镞、虫兽啮伤)悉录之,分四十四门,附增单方千余。以经义、骨论、手法、证治为序。又撰伤科本草专卷,以为续篇。该书辑清以前有关伤科主要文献,又录民间手法及经验单方,并附解剖图、正骨手法图多幅。
黄淮(1367年6月1日-1449年6月22日),字宗豫,号介庵,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明朝初年政治家、内阁首辅。洪武末年,考中了进士,授职中书舍人。明成祖即位后,整顿朝纲,考察朝臣。黄淮应召与明成祖当面应答,他答对得体,不乏独到之处。明成祖很高兴,让他和解缙同为侍读,时时跟随左右,以供征询。黄淮常与明成祖高谈阔论,有时说得忘情,不知不觉已到深夜,明成祖仍不尽兴,就躺在被窝里,让他坐在床前继续聊下去。朝中的重大事件及一些机密黄淮总是先知道。后来,黄淮和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六人一起供职文渊阁,改任翰林编修,并为皇帝侍读。明成祖准备册立太子时,征求黄淮的意见,黄淮认
胡非(生卒年不详),战国齐国人。胡非一说姓胡名非,一说为复姓。墨翟弟子。《太平御览》卷四百三十七引其谈“勇”之语,认为曹刿以布衣之人,“一怒而劫万乘之师,存千乘之国,此谓君子之勇”。《汉书·艺文志》录《胡非子》三篇,今仅存佚文,本诸子抄,收为墨家第四。关于胡非,我们现在知之甚少,可以肯定的是,胡非是墨翟的弟子之一,继承了墨翟的侠文化,是现在能看到的墨家侠文化证据之一。《胡非子》一书,亡轶已久,我们只能从各朝书籍中摘录它的佚文,以管窥蠡测的方式来窥探古人的思想。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