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仲游,宋代文学家。字公叔,毕士安曾孙,其先代郡(今山西大同)人,后徙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熙宁三年,与兄仲衍同科进士及第,调寿州霍丘主簿。历罗山令,知长水县,辟环庆路转运司属官。哲宗即位,改卫尉寺丞,召试学士院,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除集贤校理,权太常博士。出为河北西路提点刑狱,开封府推官。丁内艰,服除,提点河东刑狱。召为职方员外郎,权礼部郎中,复出为秦凤路提点刑狱,知耀州。坐为苏轼党,谪知阆州。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历知郑、邓二州,为京东、淮南转运副使。复入元祐党籍,知海州,主管江宁府崇禧观,降监嵩山中岳庙。后出党籍,管勾西京崇福宫,复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
岐伯,是我国远古轩辕黄帝时期的重要人物,是著名的医学家,春秋时期黄帝的大臣。据传说黄帝让岐伯遍尝草药,编著医药经方,才有传世的《本草》、《素问》等书。他的著述颇多,但多失传,仅留残著,被后人整理编辑成《黄帝内经》,流传至今。因而,他被后人称为中华医学鼻祖。岐伯是甘肃省庆阳县人。清朝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他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岐伯曾辅助黄帝打败了蚩
拜住(1296或1298—1323),元朝大臣。蒙古札剌儿氏。成吉思汗十大功臣之一木华黎后裔,中书右丞相安童孙。至大二年(1309),以世勋子孙袭为宿卫长。延祐二年(1315),任太常礼仪院使。四年(1317),进大司徒。熟知蒙古典故、太祖圣训,遵行之;好儒学,广延儒士谘访古今礼乐刑政、治乱得失,故深通汉族传统礼仪。七年(1320)英宗即位,任中书平章政事。以徽政使失烈门擅权乱政,结党谋逆,受命擒诛之,进中书左丞相。屡谏英宗节制奢侈,陈治国安民之道,深受倚重。至治二年(1322),请立宗仁卫以总漠北流民,给予赈恤,官赎被鬻为奴者,使流民得安。察右丞相铁木迭儿恃权擅政,广立朋党,鬻狱卖官,肆
毕自严(1569~1638年),字景曾,淄川(今山东淄博南)人。万历进士。授松江推官。有才干,征授刑部主事。累官至太仆卿。天启初,辽阳陷,廷议设天津巡抚,专饬海防,任自严右佥都御史以往。置水军,缮战舰,备戎器。及熊廷弼建三方布置策,天津居其一。用戚继光法,水军先习陆战,兵由是可用。升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在职数年,综核众务,公私倚赖。改任南京户部尚书,得罪魏忠贤,托病辞官归。崇祯初任户部尚书。以太子太保致仕,卒。
包诚(1800~1871),清医家。字兴言,清代安徽泾县包村人,包世臣长子。安吴(今安徽泾县西南)人。受学于张琦。尝抨击当时庸医陋习,云:“各据门户,执‘古方不能治今病’,‘读医经不如多临症之说,不深求经方药录用意所在,徒创异说,以博名誉。论说日繁,医学日晦。”又谓“《本经》、《别录》诸书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千金》、《外台》之方,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尝就其师节录刘若金所辑《本草述录》一书,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十剂表》(1840年)。另著《广生编》一卷(1868年)、《伤寒审证表》一卷。前者系张曜孙
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1850年3月26日-1898年5月22日),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美国作家、记者和政治活动家,以其乌托邦小说《回顾》而闻名。贝拉米对和谐未来世界的愿景激发了众多致力于传播贝拉米政治思想的 “民族主义俱乐部”的成立。 贝拉米在奇科皮瀑布的公立学校上学,然后前往纽约斯克内克塔迪联合学院,在那里他只学习了两个学期。离开学校后,贝拉米去了欧洲一年,在德国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贝拉米曾短暂地学习过法律,但从未从事过律师工作就放弃了该领域,而是进入了新闻界。以这种身份,贝拉米曾在《纽约邮报》短暂任职,然后返回家乡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联盟任职。
伊萨克·巴别尔(Isaac Babel 1894-1940),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犹太人家庭。敖德萨商业专科学校毕业。1916年开始在高尔基主编的《编年史》丛刊上发表作品,发表过两个短篇小说。国内战争时期曾参加过布琼尼的骑兵师。1919年开始写过许多反映红军骑兵生活的短篇小说:《盐》、《信》、《多尔古绍夫之死》、《国王》等,后来收入他的小说集《骑兵队》(1926)、《敖德萨的故事》(1931)两个集子里。作品显示了作者擅长描写生活细节的特长,带有一种自然主义倾向,曾引起过一些争论。巴别尔还写有几个电影剧本如《漫游的星星》(1926)、《晚霞》(1928)和《玛丽亚》(1935)等。他是一位
白马昙照,唐代禅僧。为南泉普愿禅师高足,居荆南白马寺,人称“白马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一〇)。荆南白马昙照禅师,常曰:「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曰:「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师举枕子曰:「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法眼代云:「此时但掩耳出去。」○此乃天王悟事丘玄素,具载碑中。今从传灯,不复移改。﹞【摘自:五灯会元】
贝琼(1312~1379),明初诗文作家。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崇德(浙江桐乡)人。元末游江浙间,张士诚据吴,累征不就。明洪武三年(1370),征修《元史》,书成,赐金帛遣归。洪武六年,以荐除国子助教,洪武九年,改中都国学助教。洪武十年,辞中都国学助教职,自凤阳还嘉兴殳山。洪武十一年病卒。著有《清江贝先生文集》41卷。其中文30卷,诗10卷,词1卷。他论文称“立言不在崭绝刻削,而平衍为可观;不在荒唐险怪,而丰腴为可乐”。故其文的创作也具有冲融和雅的特点,从《一梧轩记》、《方壶记》等文中可见其一斑。其诗爽豁整丽。《蜀山图》写道:“连峰接岫写秦州,雨洗蛾眉积翠浮。石出剑门皆北向,水通盐泽自西
别庵性统,清代禅僧,生卒年不详。俗姓龙,号别庵,安岳(今属四川)人。11岁丧父,随三山灯来出家,受具足戒后,谒衡山灯炳。后返归灯来处,嗣其法,为临济宗传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山示寂、遂继高峰法席。次年,游江南,住天童寺、普陀寺。二十八年(1689),兼住武林东园永寿寺。三十年(1691),编成《续灯正统》四十二卷,又编《普陀别庵禅师同门录》三卷。(《别庵禅师同门录》卷下)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