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谏臣(1524年—1580年),明长洲(今江苏苏州)蠡口人。本姓周,字子忠,号方泉、鲲溟。申时行亲家。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袁州府推官。勘报严嵩子世蕃戍边不行不法事。擢吏部主事。隆庆初,以天师道大真人张永绪卒后无子,奏请夺其世封。历升稽勋司员外郎、验封司郎中。与张居正忤,万历二年(1574年)出为江西右参政,分守岭北,自劾归。后起郧阳巡抚,未赴任卒。祀为吴郡名贤。其诗婉约娴雅,有范成大、陆游遗风。著有《鲲溟诗集》等。
高翥(1170~1241),字九万,号菊涧,余姚(今属浙江)人。幼习科举,颖拔不羁,及累试不第,即弃去,致力于诗,师事林宪,得其句法。题所居曰“信天巢”,与诗友唱酬为乐。隐居教授,多所成就。既而游历钱塘、金陵、洞庭、彭蠡,登临名山大川,当世名流如杜旃、周文璞、刘过、释义铦皆与游,而多随陈宓、许复道游宦。晚年归隐西湖,与周文璞诗酒相乐。淳祐元年卒,年七十二。高翥颇有才情,笔力甚健。其诗与陆游、杨万里诸人都有渊源。其《船户》等诗,以通俗的语言写通俗的题材,代表了当时江湖诗风中求俗的一面。《秋日田父辞二首》、《春情四首》、《无题》等诗,颇富民歌情味。《秋日》:“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豆
郭知达,字子肃,一字噩南。四川人,一说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南宋理宗时代。辑收杜诗一千四百余首,分体编次,于各诗之后,集王洙、宋祁、王安石、黄庭坚、薛梦符、杜田、鲍彪、师尹、赵彦材九家注文。
谛观,朝鲜高丽僧。生卒年不详。精通天台教观,道誉极盛,颇受高丽国王之礼遇。其时在我国,由于唐末五代之战乱,天台宗之典籍大多散失;吴越王钱弘俶欲复兴天台教法,遂遣使至高丽,求天台典籍。师乃于北宋太祖建隆年间(960~962),奉高丽王之命,携天台论疏诸部来华。至天台山螺溪传教院礼谒当代天台宗大师义寂,一语倾心,遂礼之为师,于螺溪居止十年而入寂。所著天台四教仪,系天台学之入门书。
顾大武,明常熟人。字又善,一字仲武, 别署燕客。冯复京甥,顾大章、顾大韶从弟。诸生。善骑 射及泅泳、占星、望气诸术,以古豪杰自命。天启五年 (1625 年)冒死入京谋救顾大章未果,经纪其丧归。嗜酒 自放,所作《漫歌》有李白风。崇祯初曾作《飞将军赋》,讥 刺将帅守边无能,词博而谐。著有《诏狱惨言》。
郭钰 (1316—?)字彦章,别号静思,吉安吉水(今属江西)人。年轻时已有诗名,与虞集有诗歌唱和。当元末之乱,隐居不仕,中年以后,奔走于战乱之中,艰苦备尝,其《春夜寒》诗序说:“余值时危,一穷到骨,薪米不给,恒自谓不敢侥幸。今春雨雪连旬,拥牛衣以当长夜,寒砭肌骨,遂成痁瘧。”入明后,以茂才征,辞疾不就,甘作遗民,其《癸丑首正》诗明显地表现了不忘故元的感情。又有《乙卯新元六十生辰》诗,则其入明八年犹在世,年逾六十,竟以贫穷而死。其诗清丽有法,格律整严。佳句叠出,清顾嗣立曾在《元诗选》中摘出数十联之多。因他辗转兵戈之中,流离道路,目击时事艰危之状,所以诗多愁苦之词,凄惋动人,如《春雨》写自己的
高宇泰(1614-1678),初字元发,改字虞尊,别字隐学,晚年自署宫山、隘夫、檗庵,学者称为檗庵先生。浙江宁波府鄞县人(今宁波市区人) 父高斗枢(1594-1670)字象先,一字玄若,学者称为屈瓠先生。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刑部主事,受山西巡抚耿如杞所致哗变案牵连,被捕入狱。后来复出,迁员外郎。崇祯五年(1632)出为荆州知府,后又转任长沙兵备副使,后由于平乱有功,升任按察使。崇祯十四年(1641),高斗枢奉命守郧阳,多次破张献忠、李自成的军队,军功卓著。这期间朝廷任命其为太仆卿、汉中巡抚,兼制川北、佥都御史,由于当时郧阳附近的军事形势严峻,任命状无法达到。后来朝廷又命其代何
顾宪成(1550年-1612年),明哲学家。字叔时,号泾阳。今江苏无锡人,世称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为东林学派主要创始人、代表人物。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户部广东司主事。与魏懋权、刘国徵被时人合称为“三解元”。他们“言时政得失,无所隐避”。后因上疏“分别君子小人,刺及执政”,被贬为桂阳州判官。1592年,擢考功司主事,两年后因与神宗牴语,被削籍归家。此后便从事著述,并在1604年与高攀龙、顾允成、钱一本等重建东林书院,从事讲学,针砭时政,影响颇大,被人称为“东林党”。其座右铭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为学“恪遵洛闽”、“以朱学为宗”,但闻阳明
高正臣,唐广平 (今河北永年)人。高志廉子。拜卫尉少卿,迁襄州刺史。性飘洒清淡,多逸话。工正、行、草书,系高宗(李治) 时代一名家。上元三年 (676),帝御撰《摄山明徵君碑》,正臣奉勅书。相传陆柬之为正臣书《告身》,而高嫌陆,不入帙,放置为鼠所伤,高自哂言: “此鼠甚解正臣意耳!”唐张怀瓘 《书断》谓正臣 “习右军 (王羲之) 法,玄宗(李隆基)甚爱其书。自任润州、湖州,筋骨渐备。任申、邵等州,体法又变,几合于古矣。”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曰:“金陵 (今南京)有高正臣书,字画殊有欧 (阳询)、虞 (世南) 法。” 明盛时泰 《苍润轩碑跋》 曰: “高正臣 《明徵君碑》 书自《圣教序》 中
卡罗·奥斯瓦尔多·哥尔多尼(意大利语:Carlo Osvaldo Goldoni,1707年2月25日-1793年2月6日),意大利剧作家。生在威尼斯一个医生家庭。1731年毕业于帕多瓦大学,后来在威尼斯等地当律师。1732年写成第一部抒情悲剧《阿玛拉松塔》,但不很成功。1734年,悲喜剧《维里萨利》首次上演,被当时的观众看作是意大利戏剧改革的前奏。原来流行于意大利舞台200多年的是所谓“即兴喜剧”,又称“假面喜剧”。剧本只包括简单的故事梗概,演出时全凭演员即兴发挥。人物都是定型的,各有固定的名字,代表一定的社会类型,在不同作品中皆可出现,演出时角色大多戴假面具,表演趋于程式化。1734~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