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塔拉·刚毅(1837年—1900年),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道光十七年(1837)生。他由笔贴式入仕,历任刑部郎中,江西、直隶按察使,广东、云南布政使,山西、江苏、广东巡抚等,光绪二十年(1894)授军机大臣。纵观刚毅的一生,外任封疆,内入军机,可谓荣宠一时。清末,外敌入侵,内乱迭起,局势动荡不安,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刚毅作为清政府统治集团的中坚,他关心大清社稷的安危,从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经常上疏朝廷,提出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主张建议。光绪十一年(1885),刚毅升任山西巡抚。任职期间,他几次上疏朝廷,提出了在套外、躔金等处屯田的建议。套外、躔金等处土质肥沃,浇灌便利,麦谷
葛昕(1542-1602),字幼明,号龙池,临邑德平人。生于河南督学府中,葛守礼之孙。隆庆四年,初任中军都督府都事,后调任太仆寺丞,提督库藏,协理西堂事。万历六年,葛守礼病故。葛昕回乡奔丧,以长孙身份主持了祖父的丧事,并丁忧守制三年,其后葛昕一直在工部就职。万历十六年十月,因定陵修建有功,葛昕晋升尚宝寺卿。万历三十年,葛昕患病去世,年仅60岁。 万历十九年(1591),葛昕因祖母年老,请假回乡侍奉祖母。第二年,葛昕的弟弟、检讨葛仲明病故北京任上,葛昕竭尽全力出资处理了弟弟的后事。万历二十一年(1593),葛昕的祖母又因病去世,葛昕悲痛万分,因此失去了重新回北京做官的念头,请长假在家中
高积厚,清印学家。生卒年不详。字淳夫,武陵(今浙江杭州市)人,工刻印。其篆刻美学思想,极为推崇汉印,认为其审美风格为“平方正直,朴质浑茂”,可以作为后世模范。提出“古之印章,妙在落墨”的美学命题,注重方圆曲折的落墨之美。强调“意在笔先,方成急就,手随心运,乃作烂铜”的创作构思,才能达到“神明焕发,照古映今”的审美效果。又认为“唐尚纤巧,好为盘纠,颇失旧法”,不赞同“无源失本,假托形似”的审美风尚。主张印章之“正则”,应为“体势方正”,才能“气象端严,堂皇冠冕”。在创作与学习摹印的过程中,应精究《说文解字》的篆文意义和结构,进而取秦、汉印章,石刻、金模,细为揣摩,先观其结构,有疏有密,有起有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亚诺夫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ий;英语: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Anovskii,1809年4月1日—1852年3月4日),笔名果戈理(俄语:Гоголь,英译Gogol),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他以其创作加强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和讽刺倾向,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喜爱乌克兰民谣、传说、民间戏剧。1831年,结识普希金,过往甚密,在创作思想上受到很大影响。同年9日、次年1月,发表小说 《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二集,一举成名。19世纪30年代,他创作了讽刺喜
郭琇(1638—1715),清初官员。字华野(一说华山),一字瑞甫,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后任吴江知县、江南道御史。康熙二十七年,升佥都御史,因弹劾权臣明珠、于国柱等结党营私,声震天下,由是擢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翌年迁吏部侍郎,充经筵讲官。再迁左都御史。旋受权贵排挤,解职回籍家居。康熙三十八年,起用为湖广总督,奏请将黄州、武昌两府运往荆州、郧阳等地的军粮改为折色,并请减征江夏等十三州县的田赋,以稍减田主负担。康熙四十一年,复被弹劾夺官,家居十余年,卒。著有《华野疏稿》。
宫本武藏(1584年—1645年6月13日),日本战国时代末期至江户时代初期的剑术家、兵法家、艺术家,因为与佐佐木小次郎决战而一举成名,晚年出仕于细川家。著作有兵法理论著作《兵道镜》、《五轮书》、《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三十五固条》。 天正十二年(1584年)出生于日本冈山县英田郡大原町宫本。小时候跟从父亲新免无二之助一提真学习当理流兵法。在《五轮书》中,自述在十三岁初次决斗战胜了“新当流”的有马喜兵卫,十六岁击败但马国刚强的兵法家秋山,二十一岁赴京都,与来自各国的兵法家交手,从十三岁到二十九岁,决斗六十余次,没有一次失手。剑术以外还是手里剑和体术(徒手武术)等多种多样武术的高手,
顾镇,生卒年不详,清常熟支塘人。字备久,一字佩久,号古湫、虞东,学者称虞东先生。陈祖范弟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由国子监助教迁宗人府主事,充玉牒馆纂修。主讲北京金台、常熟游文、庐山白鹿洞、江宁钟山诸书院,执教善诲称名师。学得黄叔琳、陶正靖指授,精治《诗经》,时被誉为通经名宿。曾纂辑《支溪小志》。编有《黄昆圃先生叔琳年谱》,著有《毛诗札记》《三礼札记》《钱法考》《虞东学诗》《虞东文录》《虞东诗钞》等。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 1867年8月14日-1933年1月31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伦敦一个富裕家庭, 父亲是名律师。他早年也到牛津大学攻读法律, 毕业后虽获律师资格, 但他对此并不感兴趣, 却到国外旅行了两年, 旅途中结识了作家康拉德, 得到他的鼓励, 专心从事文学创作。1895年开始写作,早期作品署名约翰·辛约翰, 在创作方法上受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影响。1904年发表长篇小说《法利赛人岛》时开始用本名。成名作《有产业的人》(1906)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此后他发表了 《庄园》 (1907)、《友爱》 (1909)、《弗里兰一家》 (1915) 等长篇小
顾况(725?—814?),字逋翁,自号华阳山人,行十二,苏州(今属江苏)人。至德二载于江东采访使李希言下登进士第。历杭州新亭监盐官。大历五年游湖州,与皎然等联唱。六年至九年任温州永嘉监盐官。后往江西,与柳浑、李泌游。建中元年任浙江东西观察使韩滉判官。后随浑入朝,为大理寺司直。贞元三年,为校书郎(疑为秘书郎之误)。四年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夏,于长安宣平里所居与柳浑、刘太真等聚会赋六言诗,次日朝臣皆和,举国传览,结集为《诸朝彦过顾况宅赋诗》一卷。五年三月贬饶州司户,九年去官隐居茅山,受道箓。贞元后期,时出游湖州、宣州、扬州、温州等地。元和元年左右尚在,约卒元和中。况性诙谐放任,好佛老。有诗名,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国伟大诗人,狂飚突进运动和古典文学的主要代表。出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父亲任皇家参议,知识丰富,爱好艺术。母亲精明活泼,富于幻想,善讲故事。歌德童年的精神生活深受母亲的影响。1765年歌德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的兴趣却在文学和绘画方面。1770年转学去斯特拉斯堡大学,第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开始创作早期的诗歌和戏剧,并结识赫尔德,后者介绍他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莪相的诗,一起采集民歌,对他影响很大。1771年8月至1775年10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