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希文(1282—1366)元代诗人。字汝质,号去华山人,兴化莆田(今属福建)人。兵乱中,与其父洪岩虎坐万山中,以孟盛饭,烧芋咬菜相唱和。父死后,在家乡授徒为业,郡之名族争相聘请,后被聘为郡庠训导。卒年八十五。他的一生几乎与元王朝相始终,其诗既有如《仙邑馆所归溪行书触目》的“盛世”之音,又有叹老嗟贫,感时伤乱,企望太平的咏唱。诗有古朴之风,而文采不足,宗兗序称:“其以山泽之癯,出山泽之语,譬诸夏鼎商鬲,华采虽若不足,而浑厚朴素之质,使望之者知为古器。”其诗受江西诗派影响,五言古诗写得古硬,五言律略呈拗涩,有时打乱诗中节奏以求奇,同乡林以顺说他“造语炼字之法,颇费工夫”,当是指这种情况而言。
洪焱祖(1267—1329),元代诗人。字潜夫,号杏庭,歙县(今属安徽)人。至元二十九年(1292)为平江路儒学录,调浮梁州长芗书院山长,再调绍兴路儒学正。又任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天历元年(1328)致仕,次年卒于家。洪焱祖历任学官,所到之处兴修学舍不遗馀力。客居杭州时,以方回为师;旅于上饶,又与戴表元结识,成为忘年交,大德八年(1304)戴表元曾为他的诗稿作序。洪焱祖早年即有诗名,死后由其子编订遗作,并由宋濂选辑为一书,即《杏庭摘稿》一卷。《全元文》(第二十四册)辑录其文十九篇。还著有《续新安志》十卷、《尔雅翼音注》三十二卷,后者今存。《四库全书总目》评洪焱祖诗说:“其诗
韩雍(1422年11月22日-1478年11月9日),明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永熙。正统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景泰二年(1451)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行均徭,岁饥,奏免秋粮。后劾宁王得罪,勒致仕。天顺初复官,迁兵部右侍郎,巡抚大同、宣府。成化元年(1465)擢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镇压广西大藤峡农民起义,力主重刑戮。后改大藤峡为断藤峡。迁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丁忧归。复以右都御史莅故任,致仕卒。正德间追谥襄毅。著作有《襄毅文集》。韩滉(723—787)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太冲。韩休子。以荫补左威卫骑曹参军。大历六年(771),为户部侍郎判度支,严于司计,帑藏稍实。然
洪炎(1067~1133),字玉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洪朋、洪刍弟,黄庭坚外甥。洪炎与洪朋、洪刍、洪羽四兄弟,都是诗人,号称“豫章四洪”江西诗派诗人。绍圣元年进士,因其兄洪刍入元祐党籍而遭贬斥,后起知谯县,有善政,累迁著作郎,秘书少监。南宋初,召为中书舍人。绍兴中卒。洪炎兄弟深受黄庭坚影响,俱以诗知名,时人号为“四洪”,比为南朝“四谢”。其诗风格近黄庭坚,入江西诗派,又因经历靖康战乱,故诗中多家破国亡之感,而又意趣深沉,潇洒落拓,绝无羁愁凄苦之况(《宋百家诗存》卷七)。如《迁居》、《山中闻杜鹃》、《己酉十一月二十六日,避寇至龙潭院,十二月十五日作五首》、《野步》、《晓发鹅湖》诸篇,多为
何大任,南宋医家。曾任和安大夫、特差判太医局。家藏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二十卷(作者名佚)。该书总括小儿常见疾病证治极详。平素研习此书。凡宗族亲旧间小儿有疾,每口传指授,疗效甚佳。后邀集二三友人,订正其誊写之误,刻版于杭州太医局(1216年)。明重刻时曾改称《保幼大全》。另《千顷堂书目》等著录有“何大任《太医局诸科程文格》一卷”。后世据此认为该书为何氏所编。
胡宿(995~1067年),宋代文学家。字武平,其先豫章(今江西)人,后徙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天圣二年进士,为真州扬子尉,调庐州合淝主簿。召试学士院,为馆阁校勘,与修《北史》。改集贤校理,通判宣州。三迁太常博士,判吏部南曹。知湖州,于任上大兴学校,一时湖学兴盛,为东南之冠。为三司盐铁判官,判度支勾院,知苏州,为两浙路转运使。召还,修起居注,以本官知制诰,兼勾当三班院。已而兼判吏部流内铨。拜翰林侍读学士,迁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判馆事。累迁尚书左司郎中,兼知通进银台司、审刑院、群牧使,判尚书礼部、都省,再知礼部贡举。嘉祐六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宋宰辅编年录》卷五)。英宗即位,擢给事
胡仲弓,宋代诗人。字希圣,号苇航。清源(福建仙游)人,流寓杭州。诗人胡仲参之兄(《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仲参之弟,误。胡仲参《竹庄小稿》有诗《夜坐与伯氏苇航对床阅江湖诗偶成一首》可证)。四库馆臣据其诗集考知其为进士出身,尝为县令,官于会稽,不久罢归。从其诗《雪中杂兴》“不被功名缚,江湖得散行”、《一第》诗“误入功名网,归来负钓纶”诸句看,胡仲弓鄙薄功名,被罢斥之后,浪迹江湖以终。著有诗集《苇航漫游稿》4卷。《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诗有宋末诗格卑下之弊:“不出山林枯槁之调,如《旱湖》诗,当凶祲流离之时,绝无恻隐,乃云‘但使孤山梅不死,其余风物弗关情’,尤宋季游士矫语高蹈之陋习。”其实,举《旱湖》1
胡慎柔(1572年—1638年),明末僧人,医学家。法名释住想。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博通佛教典籍及儒家经史。因患痨病,经查了吾治愈,遂随查氏习医十余年,颇有所得。后由查氏荐之于名医周慎斋深造,曾摘录周之临证经验。后归里行医,治病辄应。因性好施,清贫如故。临终前将手札及生平著述授与石震,由石订刊成《慎柔五书》(1636年),其中着重论述虚损、痨瘵,并皆以保护脾胃为主。渊源本于东垣,而化裁宗诸薛己。其于虚损、痨瘵之症,治法不混,可为老人虚人调养指南。
杭淮(1462年正月十四日-1538年九月八日)明代诗文作家。字东卿,号复溪。宜兴(今属江苏)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正德中,历云南提学副使,为发展边疆地区的文化起过一定作用。累官至右副都御史,致仕。他性好吟咏,与其兄杭济并负诗名,并与李梦阳、徐祯卿、王守仁、陆深等人,递相唱和。著有《双溪诗集》8卷。其诗学观与前七子相近。他的五古颇有汉、魏风范,写得雅健格清,如《送王文熙守制还家》、《再过浪沧桥》、《见李介庵卷因念其人赋此诗》等,都有如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所评论的特长:“双溪诗极其遒炼,如茧丝抽自梭肠,似涩而有条理。”其近体诗也有盛唐的韵味,写得意境浑成,如《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