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近代民主革命者。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十四岁中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唐才常等。1899年赴日,入东京大同学校,后入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及成城士官学校,接受新思想,参加拒俄义勇队活动。1904年回国后,在江西、湖南、广西军事学堂任教官、监督及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等。1906年,任广西陆军小学总办。1908年起,任标统、协统。宣统三年(1911年)初赴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标协统。这一时期,蔡在政治上主立宪,又与同盟会籍的革命党人多相联系。1907年曾掩护黄兴等人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在昆
程省,江阴(今江苏)人,一生漂泊江湖,以测字为业。 据程省在该书的"自叙"中称,他自己曾遇到一位“异人”跟他学习测字,得到了一部《相字心易秘牒》的奇书以后,他测字决疑,无不奇中。因为书中有“五行六神八卦万汇之机”,又兼“阴阳消长刚柔进退之理”。
陈振孙,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字伯玉,号斋,曾名瑗。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初为鄞县(今属浙江鄞县)学徒。宁宗、理宗(1195-1225)之际历任漂水(今江苏漂阳)、绍兴(今浙江)鄞县教授。端平三年(1236)任命浙东提举,次年改至持嘉兴府(今属浙江嘉兴)为浙西提举,能设身处地体恤宗族百姓的心意,发动万户,废弃醋库,老百姓很感动。淳祐四年(1244),官至侍郎,受职国子司业,写了一些研究古典经典方面的学说。九年(1249)任宝章阁待制致仕,追封光禄大夫。陈振孙以藏书知名,在宝庆二年(1226),通判兴化军(今属福建莆田)时,先后查访、收买和传抄了当地藏书家郑寅、李馥、方渐、郑樵、林霆等人的
陈寿(233年—297年)魏晋之际史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最初在蜀汉为官,历任卫将军主簿、东观阁令史等职,因不附专权宦官黄皓,多次遭贬黜。魏灭蜀后,受司空张华举荐,为孝廉,任佐著作郎。平阳侯相、著作郎、巴西郡中正等职、后镇南大将军杜预识其才能,举荐他为散骑黄门侍郎、治书御史。数年后病逝于家中。入晋后仕途也不得意,遂倾一生心血于学术,撰有《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编定《诸葛亮集》二十四篇。而最精心结撰的是《三国志》。在西晋平吴后,陈寿鸠合从前魏国、吴国的史书,利用自己来自蜀国的有利条件,写出从东汉末年至三国归晋近百年间的完整历史,当时就
道𭮨,字法幢,俗姓杜。山西云中(大同)人。生卒年不详。为辽道宗时代僧人。幼习儒释之学,出家后持戒谨严,精研内典。在显教方面擅华严学,密教方面则熟习准提等法门。由于提倡显密兼学,被称之为“显密圆通法师”。弟子有性嘉等人。著有《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全书分上下二卷,内分四门:显教心要、密教心要、显密双辨、庆遇述怀。卷末附“供佛利生仪”。书中集中体现了辽代佛学的圆融精神。
伽梵达摩,梵名Bhagavat -dharma 。意译尊法。唐代译经僧。七世纪西印度人。永徽、显庆年间来华,译有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生卒年不详。[宋高僧传卷二、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
大西克礼(1888—1959),日本美学家。191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1922年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1927年2月受文部省派遣留学欧洲,回国后1929年起任东京大学教授。1946年当选帝国学士院会员。其美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1913年至1937年,主要翻译与研究康德、新康德主义学派、现象学等德国美学,成果有《美意识起源论》、《美学原论》、《现代美学的问题》、《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研究》、《美意识论史》、《现象学派美学》等。后期从1937年至1959年,主要建构自己的美学体系,成果有《美学》(上、下)。他通过日本与西方审美意识的对比,从“自然感的契机”与“艺术感的契机
邓之诚(1887年11月29日—1960年1月6日),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原籍江苏江宁;出生于成都。儿时就读于私塾,喜欢读史书及“四书”“五经”等。其后考入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专攻文史,获举人出身。毕业后任滇报社编辑。23岁时受聘于昆明第一中学,教授史地课程。1917年应教育部国史编纂处邀请,任民国史纂辑。后曾任北平《新晨报》社总编辑多年。1927年被北京大学历史系聘为教授,同时兼任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的史学教授。1931年起,专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每年除讲授一门中国通史外,还每隔一年分开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各断代史两门。1933年秋,开始补辑早年在北
丁福保(1874年6月22日—1952年11月28日),字仲祐,别号畴田居士。近、现代辞典编纂家。少时酷爱国学,钻研《说文》、《文选》等,光绪二十二年补无锡县生员,除治经史外,兼学算学、代数、几何、三角,以算术考入江阴南菁学院,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肄业。29岁,与同人组织文明书局(上海福州路三山会馆旧址)。在上海习医,兼学,并编辑出版医书。曾参加南京都督府医科考试,得最优开业证书,被派日本考察医学。从日本带回唐代《一切经音义》等书,石印出版。39岁后,编辑《丁氏医学丛书》数十种出版,得德国都朗万国卫生赛会及罗马万国卫生赛会奖牌、奖状。 1911年编辑出版了《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该书是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