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苑,生卒年不详。字博望。江西清江县(今江西樟树)人。明代眼科学家。顺治八年(1651年)中举,选河西令。致仕后,以搜罗古籍为务。精通医理。年七十余卒。撰有《一草亭目科全书》(又作《感应一草亭书》)1卷,为眼科名著。总括眼病为内障、外障两类,书中首为议论,次为治法,方后附炮制、制剂、鉴别、宜忌等。末附薛己方选1篇。内容简明,颇切实用。
董玘(1487~1546)行彰十六,原名元,字文玉,号中峰。一明代浙江会稽人(今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渔家渡村)。明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董玘举会试第一,廷试赐一甲第二(榜眼)。以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尝因反对宦官刘瑾,出为成安县令。刘瑾诛,还旧职,后迁礼部左侍郎,摄尚书椽。历任刑部福建司主事、吏部考功司主事,升侍读、补经筵日讲官,左春坊左谕德兼本院侍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教习庶吉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等职,参与编修过、、。董玘生于明成化十九年癸卯八月十七日,卒于嘉靖丙午年六月二十六日,寿六十九。赠礼部尙书,谥文简,葬大善海螺山(隆佑山)。
翟汝文(1076—1141),字公巽,丹阳(今属江苏)人。元符三年进士,侍亲十年不出仕。亲丧服阙,期满,除议礼局编修官。徽宗召对,拜秘书郎。大观元年,除著作郎,迁左史。诏试词苑,除显谟阁待制、知襄州,未行,改知齐、唐二州。以谢表有怨语,罢郡奉祠。起知陈州。政和三年,除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召为吏部侍郎,出守宣州,知庐州,移密州。钦宗即位,召直翰苑,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绍兴初,复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寻除参知政事。秦桧论其专擅,罢为散官。十一年卒,年六十六,私谥忠惠。汝文好古淹博,擅长书法,书体遒丽劲逸,有六朝书法之风致。为文长于制诰表启,尤善用典,陈振孙谓其“制诰古雅,气格浑厚,近世罕及”(
道氤(668~740)唐代僧。长安高陵人,俗姓长孙。初举进士第,后出家。善属文。任供奉之职。随玄宗至雒时,一行禅师奏请召集天下英髦学兼内外者,大建论场;道氤被推登首座,诸师皆为屈伏。开元十八年(730),与道士伊谦辩论释、道二教之优劣,师雄论奋发,伊谦为之折伏,玄宗倍加赞叹,并赏赐绢等物。开元二十八年入寂,世寿七十三。著有对御论衡、大乘法宝五门名教、信法仪、唯识疏、法华经疏、御注金刚经疏宣演等书,其中以御注金刚经疏宣演为唐玄宗所著御注金刚经之复注本,此书于历代经籍目录中仅见其名,内容不明,直至敦煌本出,方得尽悉其奥。 释道氤。俗姓长孙。长安高陵人也。父容殿中侍御史。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
道通,唐代禅僧。俗姓何。庐江(今属安徽)人。幼年出家。至建阳(今属福建)谒马祖道一,又随其迁龚公山,不辞辛劳,唯法是务。后至唐州(治今河南泌阳)紫玉山,结茅而居。元和八年(813)传法金藏,避居襄阳(今属湖北)。(《宋高僧传》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六) 姓何氏。庐江人。其为童也持重寡辞。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因父宦于泉州南安。便求舍丱披缁诵经。合格敕度之。当天宝初载也。时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通往焉。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亦影随而去。然誓游方吴越之间。台明山谷靡不登陟。迨乎回锡江西[泳-永+防]潭山门。励心僧务不惮勤苦。贞元二年往南岳见石头禅师。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四年大寂
度正(1166-1235),宋文学家。字周卿,号性善,又号乐活,合州(今重庆合川)人。少从朱熹学,年二十四登绍熙元年进士,初官于遂宁,迁益昌学官。嘉定三年,知华阳县。五年,通判嘉定军。九年,权知怀安,迁知重庆府。曹彦约为侍从官,举以自代。召为国子监丞,上疏论李全必反,言辞激切。迁军器少监,绍定四年,为太常少卿。端平元年,权礼部侍郎兼侍读,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同修撰。迁礼部侍郎,致仕。二年卒(《字溪集》附《纪年录》),年七十,赠通议大夫。著有《性善堂文集》,曹彦约为序,称其文操纵卷舒,得钜儒心法。文章质实,大都原本经济,不为流连光景之语,奏疏指陈利弊,明析剀切。诗格近朱熹,词意畅达(《四库
蔺道人(约790~850年),唐代骨伤科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一位很有学问的道家,精于骨伤科的理论和治疗技术,热衷于为伤折者服务。九世纪中,唐室日趋衰竭,统治者试图解决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决心改变“不务农桑,空谈彼岸”的“僧徒日广,佛寺日崇”的状况,于公元845年下令佛僧道尼二十六万多人还俗生产,拆寺四千六百余所,收上田数千万顷,这个措施虽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破坏了当时僧、道人士和寺院的医疗救治活动。蔺道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由长安逃避到江西宜春县钟村,怀着悲观厌世的思想,盖茅屋、种田亩、隐名埋术,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一次,经常帮助耕耘的彭老头,对他讲起儿子因砍材坠折颈椎、肱骨,因为得不
为霖道霈(1615~1702),明末清初曹洞宗僧。福建建安人,俗姓丁。号旅泊、非家叟,字为霖,法名道霈。永觉元贤之法嗣。十四岁入白云寺出家,研学经教。侍永觉元贤数年,又往天童山参学于密云圆悟而彻悟。旋赴百丈山结庵修净业五年。后移居鼓山二十余年,皈依者甚众。康熙四十一年示寂,世寿八十八。著述宏富,有仁王般若经合疏三卷、华严经疏论纂要一二○卷、法华经文句纂要七卷、佛祖三经指南三卷、为霖道霈禅师秉拂语录二卷、旅泊庵稿四卷、禅海十珍一卷、四十二章经指南、佛遗教经指南、鼓山录六卷、般若心经请益说、八十八佛忏、准提忏、发愿文注等。[五灯全书卷六十三、新续高僧传卷六十三、禅祖念佛集卷下]
董纪,明初诗文作家。字良史,以字行,更字述夫。上海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十五年(1382)举贤良方正,对策称旨,授江西按察佥事。在任上写了不少山水纪游诗抒发情怀。建文元年(1399)典南闱试。张汝弼《西郊笑端集序》称他“漫尔而仕,漫尔而归,诗文亦漫尔而作”。他的诗作,不刻意求工,但写得自然流畅,平易朴实。如《海屋为彝古鼎赋》:“海上高僧屋数椽,珊瑚碧树绕阶前。过桥云磬天台寺,泊岸风帆日本船。龙女献珠来供佛,鲛人分席与参禅。百年劫数如弹指,眼见桑田几变迁。”写得闲整流利,颇有韵致。又如《江行》:“江水悠悠江路长,孤鸿啼月有微霜。十年踪迹浑无定,莫更逢人问故乡。”写得风致翩翩,别有情趣。有些诗篇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