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体(1601~1679),明末律宗千华派第二祖。云南楚雄人,俗姓许。字绍如,后改为见月。幼精通绘画,尤擅长画观音大士像,有小吴道子之称。十四岁时父母双亡,由伯父抚育。后念世相无常,乃为道士。三年后,于剑川赤岩岩从一老僧习华严经,读世主妙严品而得省悟,遂依宝洪山亮如出家。不久,因景慕三昧寂光律师,乃东行,从其受具足戒,并为上座,代讲梵网经。曾检阅四分律等律藏,若有壅滞不明之处,则向佛祷求解义。寂光临将入寂,付嘱紫衣和诸部戒本,师遂绍继其法席。尔后,遵律施行受具、结界、安居,见闻者咸称叹师为南山道宣之再世。明清之际,戒法沦丧,纲纪荡然,师力挽狂澜,以身示范,颓堕之风,卒为所革。师曾修般舟三昧
董汉醇,元末明初人,号还初道人。气功家。生平不详。《性命圭旨·炼形》载其所作炼形之法:“金用矿消,形由气炼。炼形之法,总有六门:其一曰玉液炼形,其二曰金液炼形,其三曰太阴炼形,其四曰太阳炼形,其五曰内观炼形。若此者总此虚无大道,终不能与太虚同体。惟此一诀,乃曰真空炼形。虽曰有形,其实无为:虽曰炼形,其实炼神,是兼外而兼修内也。依法炼之百日,则七魄七形,三尸绝迹,六贼潜藏,而十魔远遁。炼之千日,则四大之身,俨如水晶塔子,表里玲珑,内外洞彻,心华灿然,灵光显现。”摘录《玄纲论》、《化书》、《还真集》、《马丹阳真人直言》、《重阳立教十五论》等汇编为《群仙要语箓集》二卷。
戴启宗,元代医家。字同父。建业(今南京)人。通医学,曾任龙兴路(今江西南昌县)儒医教授,他在读书过程中,从事医书的订正,对朱肱《伤寒百问》一一辨正,撰有《活人书辨》, 已佚。又编《五运六气撰要》及《脉诀刊误》。其中《脉诀刊误》在脉学专著中较有影响。
杜范(1182~1245),南宋宰相。字仪甫,改字成己,号立斋,黄岩(今属浙江)人。嘉定元年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参军。绍定三年,为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端平元年,授军器监丞。二年九月,除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以论郑清之妄邀边功,用师河洛,改太常少卿。三年十月,迁秘书监,兼崇政殿说书。十二月,除殿中侍御史。再论清之、李鸣复,改起居郎,出为江东提点刑狱。嘉熙二年,知宁国府。四年,召权吏部侍郎兼侍讲,拜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改礼部尚书。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五年卒,年六十四,谥清献。杜范有公辅才,正色立朝,议论鲠切,奏疏多悱恻恳到
道衍(1335年-1418年),明初诸禅僧中,在朝政与当时社会中影响最广泛、褒贬最不一、形象最传奇者,莫过于道衍禅师(亦即姚广孝)。鉴于其一生经历的复杂性,明代有关道衍传记的撰著,从不同角度记录道衍之为禅僧、术士、名臣、法师等肖像的若干面相。这些肖像,乃是相关时代的历史产物。明成祖之所作《神僧传》,或许即有道衍的影子吧。毕竟道衍合禅僧、术士、名臣等多重身份于一体。(一)作为禅僧的道衍在《增集续传灯录》、《续指月录》等明代禅宗文献中,记录了道衍之为禅僧的弘法经历。道衍[1],乳名天禧,字斯道,别号逃虚子,又号普庆,长洲(今江苏苏州)相城人,俗姓姚。年十四,出家于相城妙智庵为沙弥。好读书,工诗文。
丹霞子淳(1064~1117),北宋曹洞宗僧。俗姓贾,剑州(四川)梓潼人。幼向正道,长勤参访,遍参真如慕哲、真净克文、大洪法恩等诸师,后入芙蓉道楷之门,承其后而为青原下第十二代法嗣。初住邓州(河南邓县)丹霞,后迁唐州大乘山、隋州大洪山,举扬禅风,学众千人,盛冠诸方。门下有真歇清了、天童正觉、大乘利升、大洪庆预诸人。宣和元年示寂,享年五十四,后人为之建塔于洪山之南。遗有虚堂集三卷、丹霞淳禅师语录二卷传世。[续传灯录卷十二、五灯会元卷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五]
翟良(1588~1671),明末医学家。字玉华。益都(今属山东) 人。幼患弱疾剧甚,会遇明医,数月得愈,从此刻意方书,穷治冥搜,如是七年,遂精于医。凡有病者求治,投药辄效。悯医学之失传,遂上自《素问》、《难经》,下迄《明医指掌》、《医贯》等籍,博采群书及平素心得,著述纂辑,阐发古人之奥以启后人。所著有《脉诀汇编说统》(简称《脉诀汇编》)两卷、《经络汇编》两卷、《痘科类编释意》(一作《痘科汇编》)三卷(皆刊于1628年)、《医学启蒙汇编》六卷(1659年)、《本草药性对答》、《古方讲意》(后两者已佚)等。子文楠、门人李聚和,继其术。
董汲,北宋医学家。字及之。生卒年不详;东平(今属山东)人。幼时多病,乃习医药。广泛阅读《素问》、《灵枢》及各种方书本草。治病多效,医名大著。元祐八年(1093年)采摭经效秘方,详明证候,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卷。名医钱乙见而惊叹,赞曰:“是予平昔之所究心者,而子乃不言传而得之。”为嘉其少年艺术之精,欣然作序。此书系较早之痘疹专著,善于以寒药治斑疹。对脉学及张仲景方术,亦颇有心得。崇宁、大观(1102—1110)年间行医开封,深得叶梦得、晁补之赞誉。又将业医以来所收经效奇方百余道编成《旅舍备要方》(又作《旅舍备用方》、《旅舍备急方》)一卷,用于治疗某些急症。以幼时尝患脚气,故尤加意广采脚
笑隐大訢[xīn](1284~1344),元代临济宗大慧派禅僧。江州(江西九江)人,俗姓陈。字笑隐。幼年出家于本郡之水陆院。及长,博通内外学。初参庐山开先寺之一山了万,未契。后乃参谒百丈山之诲机元熙,得嗣其法。后又参礼天目山之中峰明本。历住永嘉江心、钱塘灵隐等名刹,学侣萃聚,盛极一时。文宗时召入问道,赐金衲衣、金币,及‘广智全悟大禅师’之号。顺帝之时,待遇益厚,奉敕校正百丈清规。至元二年(1336),赐‘释教宗主’之号,掌领五山寺。至正四年示寂,世寿六十一,法腊四十六。著有四会语录、蒲室集等,并重修敕修百丈清规八卷。[五灯会元续略卷四、五灯严统卷二十二、五灯全书卷五十五]
独孤及(725~777年),唐朝文学家。字至之,行十四,洛阳(今属河南)人。天宝中漫游秦、燕等地,十三载以洞晓玄经科对策上第,授华阴尉。安史乱起,避地越州。乾元元年入浙东节度幕。上元元年为江淮都统掌书记,检校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宝应元年任湖州武康令。广德元年征为左拾遗,二年迁太博士。累历礼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大历三年出为濠州刺史,五年改舒州刺史。八年迁常州刺史,世称独孤常州。在郡皆有治声,十二年四月卒,年五十三,谥宪。及文名早著,为高适、李华、贾至等所知。与萧颖士、李华、贾至等先后提倡古文,且亦喜奖掖后进,梁肃、权德舆、朱巨川、崔元翰、陈京、唐次等皆出其门,为唐代古文运动重要先驱人物之一。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