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桂芳,明初诗文作家。一名仲,字仲实。歙县(今属安徽)人。生卒年不详。桂芳幼习儒业,通诗文。弱冠为明道书院司训。元顺帝至正(1341—1368)间,为建宁路崇安县教谕、南雄路学正等职。因丁父忧归里。明太祖克徽州,闻其名,欲授以官,桂芳以双目失明辞,不久摄紫阳书院山长。卒年七十三。著有《武夷小稿》、《白云集略》40卷,已罕见传本。四库著录其《白云集》7卷,乃从程敏政《唐氏三先生集》中录出。其诗清新流丽,时有警句,如《和程仲庸游京口留别》:“我正无心懒似云,那堪奔走污淄尘。飞花岸柳偏留客,吹浪江豚忽拜人。玉带暂抛烦转语,楞伽曾写悟前身。异时好说金山寺,几个渔舟唤渡频。”其诗注意声调,读来琅然惬
田同之,字砚思,号小山薑,又号西圃,山东德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官国子监学正。著有《晚香词》三卷,计一百四首,并《西圃词说》一卷。《自序》云:“余自少日即嗜长短音,每遇乐府专家,则磬折请益,忽忽数十年,沉困于制举艺……词则偶一指染,不多为。今老矣,卧病岩间,无所事事,复流连于宋之六十家中,勉强效颦,以寄情兴。而又虑斯道渐微,难云小技,自邹、彭、王、宋、曹、陈、丁、徐,以及浙西六家后,为者寥寥,论者亦寡。行见倚声一道,伪谬相沿,渐紊而熄矣。”
滕珙[gǒng],南宋学者。字德章,学者称蒙斋先生,新安理学名家滕磷之弟。为江西婺源人。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授旌德县主簿,后知合肥县,先兄滕磷而卒。滕珙学术,受于朱熹。乾道、淳熙年间,朱熹讲学东南,学者云集,滕珙与其兄滕磷致书问学于朱熹,朱熹告以为学之要当先熟读《论语》。其后俩人书信往来不辍,研讨理学。当时新安受学于朱熹的学者将近30人,而滕氏兄弟被视为其中的佼佼者。滕珙也曾求致于吕祖谦(东莱),深受器重。滕珙为文,讲究以义理为主,而不追求文字的华丽,为朱熹所欣赏。他曾考辨朱熹的《学庸章句》、《论孟集注》,朱熹认为“其说甚善”。滕珙在新安讲学,学者云集,所授皆朱熹学说。他的思想与学
唐鉴(1778~1861),近代学者、经学家。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镜海。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嘉庆二十三年(1818)授浙江道监察御史。道光元年(1820)出任广西平乐知府,累迁按察使,布政使、太常寺卿。雅片战争期间,严劾琦善、耆英等人,颇有直声。后致仕南归,潜研性道理学,曾国藩、倭仁、吴廷栋、何桂珍等皆从其考问学业。晚年主讲于金陵书院。咸丰二年(1852)还乡。“生平学宗朱子,笃信谨守,无稍依违”(《清史列传》卷六十七)。认为圣人之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而已。离此者为叛道,不及此者为远道。著《朱子学案》阐发理学之蕴,又仿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体例,著《国朝学案小识》1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明代画家。字子畏,一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等,吴(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贩之家。少有俊才,博雅多识。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中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第一名解元。翌年,伴同江阴徐泾北上赴京会试,因牵涉科场舞弊案,“下诏狱,谪为吏”。正德九年(1514),投奔江西宁王朱宸濠幕下,后发现朱有不轨之意,遂脱身返回苏州。两次遭际,使其灰心仕途,筑室于桃花坞,潜心诗文书画以终。坎坷经历使其形成狂放不羁、玩世不恭的性格,自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其诗文流畅通俗,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书法师赵孟頫,风格奇峭,俊逐逸群。
陶元珍(1908.10.11-1980.6.30),字云孙,四川安岳人。生于1908年(清光绪34年)10月11日。祖父云门,以进士宦游山东、安徽,尝知凤阳府,颇著政声。父幼云,任安岳县参议会议长及县农民银行董事长等职,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兴建公路,修缮孔庙和中山堂,为邑人所称颂。幼承庭训,敦品励行,力学不懈,尤喜历史,十三岁就读完了《资治通鉴》。 1924年肄业省立第一中学,课余常看《醒狮周报》,颇受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学毕业,考入成都大学预科甲部肄业,后因介人学潮离校。乃于1930年前往武汉,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史学系攻读历史。这时日本帝国主义者疯狂侵略中国,既已占据东北三省,又在
陶谷(903年-970年),字秀实,邠州新平县(今彬县,一作宜禄,今长武)人。出身官宦之家,祖父彦谦、父亲涣均任过州刺史,父亲唐末战乱时被彬州节度使杨崇本杀害。当时陶谷年幼,随母柳氏居杨家十余年。陶谷聪明勤学,十岁能作诗、写文章,颇有名气。本姓唐,为避后晋高祖石敬塘名讳,改姓陶。后晋任校书郎、单州军事判官。宰相李崧看重其文才,擢任著作佐郎、集贤校理、监察御史、虞部员外郎,负责制诰,兼管内外制词,参与机要,成为重臣。陶谷性情急躁,同兖州节度使安审信聚会,杯酒失和,被贬为太常少卿。他上书说:“西台审案不能及时判决,即使民间小讼也久拖不决,甚至街坊死人发丧,也得听候台司检验决断,竟有死者十天半月
谭献(1832~1901),原名廷献,字涤生;更名后字仲修,号复堂,自号半厂(半庵)居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幼孤,赖祖母艰难育成。少负志节,嗜学苦读。咸丰中,游京师,得识朱琦、冯志沂、王拯、许宗衡等,与庄棫订交,成挚友。咸丰八年(1858)归,福建学政徐树铭延佐学幕。同治四年(1865)自闽返杭,为诂经精舍监院。六年,中举人。次年会试报罢,选署秀水教谕。后屡试不售,而有志于政事,于十二年借贷纳资得官县令,历官安徽歙县、全椒、合肥、宿松、含山诸县。光绪十三年(1887)以疾告归,家犹贫甚。十六年,张之洞延主湖北经心书院,越二年,病辞。卒于家。自言于经学嗜庄存与、庄述祖,于文章嗜汪中、龚自
陶希圣(1899年—1988年),原名汇曾,字希圣。1899年10月30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于湖北黄冈一读书入仕家庭。父亲陶月波,字炯照,号月舸,丁酉拔贡,经济特科一等第四名,清末历任河南夏邑、新野、安阳、叶县、洛阳诸县知事,民国初年任湖北黄陂县长、河南汝阳道道尹等职。陶希圣少时随父居住河南。 陶希圣接受的启蒙教育仍是儒学,九岁入旅汴中学,学校的课程除国学外,还有算学、英文、历史、地理、格致,以及博物和体操等新课程,进化论、法国革命等西方文明的元素被引入课堂。辛亥革命后,陶希圣回湖北,考入英文馆继续中学学习。1915年,陶希圣就读北京大学预科,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