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莫尔( St. Thomas More 又作 Sir Thomas More , 1478年2月7日 — 1535年7月6日),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才华横溢的人文主义学者和阅历丰富的政治家,以其名著《乌托邦》而名垂史册。1478年2月7日,莫尔出生在伦敦一个律师家庭,其父约翰·莫尔作过高等法院的法官。家境的富裕使莫尔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还在少年时代他就学会了拉丁语。13岁时,莫尔到坎特伯雷大主教、大法官莫顿家中作少年侍卫。这位主教对聪明好学的莫尔极为赏识,常对朋友夸奖说:“我的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名人”,稍长,莫尔进入牛津大学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俄国作家。出生于外省庄园贵族家庭。早年目睹母亲虐待农民的情景,因而对农奴制充满敌意。1833年入莫斯科大学,次年转入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又在柏林大学进修3年。回国后在内务部供职,不久结识别林斯基等文学界人士,开始从事文学写作。早期创作浪漫主义诗歌,包括《巴拉莎》(1843)、《地主》(1846)等,后来转入散文作品创作。 1847年初访问西欧,陆续发表《猎人笔记》中的短篇特写。《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他在充满诗意的大自然背景下,满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德国作家。出生于卢贝克一个大商人家庭。他是亨利希·曼的弟弟,早年曾随兄旅居意大利。在此之前曾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工作,并在大学里旁听历史、经济和文学艺术课程。1901年发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给他带来很大声誉,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1929年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时特别提到这部小说。这部作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德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一个旧式资产阶级家庭在精神道德和经济上的没落,刻划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揭示了弱肉强食的资产阶级法则。小说具有卓越的艺术技巧,在
汤垕[hòu],元代书画理论家。字君载,自号采真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寓居镇江(今属江苏)。精通古代文物和书画鉴赏。1328年(天历元年)在京师与鉴画博士柯九思论画,遂著《画鉴》(一名《古今画鉴》)。书中评述分为吴画、晋画、六朝画、唐画、五代画、宋画、金画、元画等。评论各家画迹,列举笔墨特点,鉴别真伪,常有独特见解。并附有《杂论》,(一作《画论》)1卷,有23则,略述鉴赏收藏等问题。论画强调“用笔”,主张“以书作画”。还认为:“人物于画,最为难工,盖拘于形似位置,则失神运气象”。强调在人物画中“神运”的重要性。其审美趣味倾向于文人画。故对气韵、神采、风骨多所强调:“观画之法,先观气韵,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国作家。生在莫斯科一个医生家庭。1838年入彼得堡工程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了一年,1844年退职,全力从事文学创作。1846年发表长篇小说《穷人》,获得别林斯基的好评,被认为是果戈理的继承者,并且成了“自然派”的骨干成员。但是不久,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别林斯基在艺术观点上发生分歧,因此也中断了与“自然派”的联系。1847年参加空想社会主义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继《穷人》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 ,俄国作家。出生于图拉一个名门望族之家。自幼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长大,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后转入法律系,由于无心学习,1847年退学回到出生地雅斯纳亚·波良纳,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50年代曾志愿在高加索地区服役,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参加过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战。在高加索地区时开始写作。先后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自传体的《童年》(1852)、《少年》(1852—1854)年《青年》(1855—1857),表现了主人公在道德内
童承叙,字汉臣,一字士畴,明代湖北沔城漕河人,学者、史学家、文学家,长于诗和古文,嘉靖皇帝老师。八岁过目成诵。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进士,授翰林,与茶陵张治、蒲圻廖道南,号称楚三才,而承叙尤俊。选为庶吉士,后任编修。嘉靖十一年(1532年),任国子司业,预修《宝训》、《实疗》、《会典》诸书,官进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明嘉靖皇帝的老师),曾为世宗讲立政诸篇,惓惓于用正人端国本,声彻殿,世宗喜动颜色,赐飞鱼服,尝遣中官问童先生安否。承叙重气节,不阿权贵。当时夏言掌权,学士多贿赂夏言而得美职。他不愿攀附。张孚敬以仪礼登上政坛,附者如蚁,他不与张交结。嘉靖二十一年请准归籍,不久病逝。所撰《沔阳志
童华,生卒年未详,字心朴,山阴(今绍兴)人。清雍正初,入赀得知县。大学士朱轼荐其才能,雍正令其前往直隶赈灾。乐亭、卢龙两县所报饥口不实,经查核实,增加两县饥民数,加以赈济。迁平山知县,又遇灾情,不待报,遽出仓粟7000石贷民,助民济困渡难。晋真定知府,权按察使,平山出仓发粟之事被人弹劾,部议免官,皇上特诏以赦。怡贤亲王荐其治理京南局水利,华测察京南四周,于真定城外探得水泉18处,通联为水渠,灌溉田地600余亩,营田300余顷。因缺水,磁州和永平时发争水之案: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独占其利,终年闭闸蓄水,其下游永平、曲周,涓滴难润。华对此案妥然处之,先把磁州归属直隶广平府,使磁州、永平两县共享
唐枢(1497-1574),明学者。字惟中,号一菴。浙江归安人。嘉靖丙戌(1526)进士。除刑部主事。因上疏论李福达,被罢官。师事湛若水,讲学著书,垂40年。为甘泉学派重要传人之一。后又慕阳明之学。以“讨真心”三字为修养目标,“于甘泉之随处体认天理,阳明之致良知,两存而精究之”。试图调和王守仁与湛若水的学说。认为“理气无彼此,无异同,无偏全,总是太虚影子。虚之极则能生,故流行而为气;虚之极则不滞,故灵通而为理。……气外别无情理处。……气亦无二气五气,只有元气流行,随在变化。……气各有偏塞,理亦即此而在。盖理无定体,可通处即是。”“人气质之凝,似有住际,然神通在心,故其气也无涯,其有涯,惟有
田雯(1635年7月7日——1704年3月28日),清代诗人。字纶霞,一字紫纶,号山薑、蒙斋。德州(今属山东)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授内阁中书。历官江宁和贵州巡抚。丁忧归,起补刑部右侍郎,调户部左侍郎。康熙四十年因病乞还乡。 田雯天姿高迈,学识渊博。他论诗反对强分唐、宋,认为宋人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皆登少陵之堂,入昌黎之室”(《古欢堂杂著》卷1)。尤推尊黄庭坚,称庭坚“创新辟奇,风标娟秀,陵前轹后,有一无两”(上书卷2)。当时诗坛,王士禛神韵说盛行,诗人多尊奉唐音。田雯这种观点可谓独树一帜,其诗歌创作,自成一家。他的诗喜驰骋才学,“组织繁富,锻炼刻苦,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