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崧(?—1690),明末清初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字松之,号岳赡、臞庵居士。徐元瑛子,史玄弟子。明诸生。入清为遗民,与顾樵、顾有孝并称高士。遍游吴中山水名胜,喜搜古碑碣,详考古今。精选诗,有诗名,富禅理,被誉为“西吴词客”。曾与陈济生合辑《诗南初集》,与汪友祯、汪森合辑《诗风》。辑刻选本《怀音集》《缟纻集》《缬林集》《云山集》《南京倡和集》《九日倡和集》等。与契友张大纯同撰《百城烟水》。著有《东南舆地记》《缬林集》《臞庵诗稿》《徐岳赡遗稿》等。
学蕴禅师(1613~1689),号知空,俗姓王,洱海(祥云)人,幼时父母卜卦,言“尔命似不可处族,当出家以永天年”。14岁入鸡足山寂光寺,投水月和尚剃度为僧。知空出家后,精修戒律,并以大力、野愚、彻庸诸大师参究佛学,在旃檀林老僧崖下建玉霖轩闭关习静数年,后登水目山谒无住禅师。知空受无住点拨启示,“外之,苦内外圆明如一轮皎月,自谓快爽,难以喻人,复叩证于无住”,得到无住印可。无住对知空深为器重,欲将曹洞宗法传付与他。此时,正值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六月,知空未嗣法而辞无住下山,在滇西道上遇着奉永历帝之命到楚雄、永昌平叛的晋王李定国。知空将李定国
新井白石(1657年3月24日-1725年6月29日),日本江户幕府中期儒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初名玙,名君美,字在中、济美,通称勘解由,号白石,别号此阳、锦屏山人、天爵堂、勿斋等。自幼聪颖,热心钻研,有“神童”之称。出仕不顺,从木下顺庵学朱子学,并由其推荐,于1693年36岁时任府藩主(诸侯)松平纲本(后为德川家宣将军)的侍讲。1709年松平纲本继伍德川纲吉将军为江户幕府第六代将军,改名为德川家宣,成为日本最高统治者,白石遂被提拔为幕臣,成为家宣近侍,参与幕政。1712年家宣死后,继续辅佐第七代将军、年仅4岁的家继。1716年家继夭折,德川吉宗继任将军后,白石失势而引退,专心著述至去世。
邢劭(496-569年),北齐思想家、文学家。字子才,小字吉。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鄚州镇)人。年五岁,即为崔亮所赏。十岁,能属文。文章典丽,既赡且速。年未二十,名动衣冠。释巾为北魏宣武帝挽郎、除奉朝请,迁著作佐郎。北魏孝明帝以后,劭文独步当时,每一文出,京师为之纸贵。遂为袁翻、祖莹所嫉。北魏孝庄帝永安(528—530)初,累迁中书侍郎。及尔朱氏之乱,劭与杨愔避地嵩高山。孝武帝时,迁至太常卿、国子祭酒。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541),与温子昇撰《麟趾新格》十五篇。北齐文宣帝高洋代魏,朝臣皆作《甘露颂》,令劭为之序。又重修《麟趾格》。及文宣帝死,凶礼多访于劭,又令劭作哀策。及齐孝昭帝杀杨愔,劭被
谢六逸(1898-1945),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翻译家,新闻家,教授。原名谢光燊,字六逸,笔名宏徒、鲁愚。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一个没落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文学,并能诗文。先后入贵阳达德小学、贵阳模范中学学习。1920年高中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文科学习,专攻东洋文学史,同时在日本和国内报刊发表文章。1920年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文学的表象主义是什么》。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回国,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工作。曾任神州女学教务主任。1926年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29年复旦大学成立新闻系,任系主任。1935年起兼主编上海《立报》文艺副刊《
谢星焕(1791-1857),清医家。字映庐。江西南城人。祖、父皆业医。承家业。学宗李东垣、喻嘉言,施治数十年,颇富经验。如于痿躄拘挛,认为肺焦固易产生,而湿热不攘亦易致之;至于筋急拘挛之形虽与痿躄驰长稍异,而筋受热伤则一,故于痿躄拘挛症悉从阳胜阴伤、燥气焚金、热盛筋急之旨治之。又如痰饮之辨,力排以悬饮、支饮、溢饮为端绪之说,以为不若以内饮、外饮为纲纪,外饮者可涌吐,内饮者可攻涤,颇发前人之未发。子甘澍(字杏园)继其业,著有《医学集要》,并辑成其父验案《得心集医案》六卷(1861年)。
雪关智訚(1584—1637),明代禅僧。俗姓傅,字六雪,又名道訚,号雪关,上饶傅崇俭之子,父丧早。八岁辞母。依景德传出家。参博山元来,究船子藏身公案,偶入槽厂,见磨鼻拽脱有省,呈偈于博山。博山曰:“据子见地,天下人把不住,我却不肯点头。”乃掩关,谢客悬镜。返参,作“雪关歌”呈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始印可之。天启丁卯。出住玉山县瀛山寺。崇祯辛未。继席博山。丙子。赴浙之虎跑大慈妙行诸刹请。未几,博山元来圆寂,遂往来瀛博之间。后观察曹氏请往鼓山,再兴湖墅,佛事庄严。丁丑。浙归抵瀛山。示微恙。临终曰:“吾今可以谢喻弥陀矣。”遂微笑而逝。寿五十三。腊三十七。建塔于博山莲华峰之西原。黎川黄端伯撰塔铭。所
许慎(约公元58年—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师事贾逵,博通经籍。曾任太尉南阁祭酒、洨长等职。他在当时,是一位有名的经学家,社会上流行着“五经无双许叔重”的颂辞,可以想见他的学术地位是很高的。他著有《五经異义》和《淮南子註》(均已亡佚,有清人辑本)诸书,而一生精力更集中在《说文解字》一书的撰述。《说文解字》不独保存了古代和汉代的汉字,更重要的它是一部富有创造性的有系统、有条理的字书。在此书中他发明並阐述了文字构造的原意,既说明独体的“文”,也解释合体的“字”,所以名为《说文解字》。全书共十四篇,並叙目为十五篇(後人改篇称卷),分五百四十部,收录了九千三百五十三文。
熊笏[hù](1644―1711年),清医学家。一名庆笏,字叔陵。江西安义人。以清代诸医书多拘执于五脏五行,空谈理论,乃倡从形气中求治病之理。撰《中风论》一卷,谓中风乃四方贼风袭入卫气不密之隙,故入于人之一隅;卫气本分布于人体左右,故病左者不及右;病右者不及左,有偏格之象。且以中风一症,热病者居多,故常用凉药奏效。擅用白虎汤、竹叶白虎汤。嘉庆(1796—1820)年间至福建与陈修园切磋学术,陈氏门下遂得抄传其《中风论》。另辑注有 《扁鹊脉书难经》六卷(1817年)。所著《伤寒金匮合注》及《一隅录》医案,未见刊行。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