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方蔼(1629—1682年),清代诗人。字子吉,号訒庵。江南昆山(今属江苏)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授编修。后因奏销案牵连罢免。不久恢复原官,渐升至尚书衔刑部右侍郎。卒谥文敏。叶方蔼以诗文受到顺治、康熙两朝皇帝的赏识,康熙帝还将他召入内廷。因此他的作品中有许多感恩、颂圣和歌咏升平之作,如诗歌《授职翰林学士感恩述怀》、《关陇平》、《海氛清》等等。至于其他题材的诗歌,如纪时写景的《村舍见红紫葵花开特可爱》、《清江》,酬答友人的《将至辰山寄勿庵子》、《赠高江村》等,也往往唱出一种所谓“沨沨乎盛世之音”(《四库全书总目》卷173)。象《咄咄吟》那样大胆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章在他的作品中很少
袁忠彻(1377-1459),明臣。又名袁柳庄,字公达,又字静思,袁珙之子,传其父术,以相术著名一世。早在袁珙初谒燕王时,他随从其父入见。燕王宴会北平诸文武,使忠彻相之,其所相宋忠,张昺、谢贵、耿瓛。景清等人于法当刑死、颇得燕王欢心。及至燕王即位称帝,即召授鸿胪寺序班,赏赐甚厚。迁尚书寺丞,不久又改任中书舍人。明成祖出兵北方,他也作为随从前往。及还朝,明成祖因偏听谗言,怒责监国太子,在午门贴出榜书,下令废除太子监国时所作出的一切决断,朝野为之震动,时为东宫太子的明仁宗也忧惧成疾。于是明成祖命袁忠彻等人前往东宫探视。他相太子面色青蓝,回报说是受了惊吓而忧惧成疾,请求收回午门榜书以愈太子之疾。
永明延寿(912—983),五代、北宋间禅宗法眼宗僧人。天台德韶弟子。据《智觉禅师自行录》、《宋高僧传》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八载,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做地方官吏。三十岁捨弃妻孥,投四明(今浙江宁波)翠岩禅师出家。后至天台山,参德韶禅师。初习禅定之法,传说连小鸟尺鷃在他衣里做巢都未被觉察。深受德韶器重,定为传法弟子。出住明州雪窦山资圣寺,开堂说法,法席颇盛。宋建隆元年(960),受吴越忠懿王钱俶之请,住杭州灵隐寺新寺。翌年,又受请住杭州永明寺(今净慈寺),前后十五年,寺众多达二千余人。故世称“永明延寿”。开宝三年(970),奉诏于钱塘江畔月轮峰创建六和塔,
尹台(1506-1579),明代诗文作家。字崇基,号洞山。永新(今属江西)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土,选庶吉士,授编修。严嵩以同乡故善遇之,欲与为婚,竟不许。出为南京祭酒,临行,言于嵩曰:“杨继盛诚狂,愿勿贻主上杀谏臣名。”其护持杨继盛,颇为清议所归。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留意理学,邹元标尝称其学不傍门户,能亲自体验。他不刻意为诗,只是自写情愫,聊以自娱而已,由于不矫揉造作,其诗反而有一些生气和灵气。有的诗表现欢快:“湖市罗裙映玉缸,苏堤杨柳拂船窗。采莲误触鸳鸯起,飞向花间个个双。”(《西湖采莲曲》)有的诗表现悲哀:“倦客风尘未息机,双旌马首趁残晖。滹沱水落鱼龙静,泛泽春深雁鹜归。黑发
叶酉[yǒu],生卒年不详,清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字书山。少师同里方苞,读书奋发,寒暑不辍。家贫,曾为童子师。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由国子监生荐举博学鸿词不遇,四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三礼》馆纂修官,累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后因事降补翰林院编修。志行坚确,不妄与人交。著有《诗经拾遗》十三卷、《春秋究遗》十六卷,传于世。(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十二,《国朝耆献类征》卷一百二十六,《清儒学案小识》卷十四,《鹤征后录》卷八。)
袁说友(1140—1204),字起岩,自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寓居湖州。年二十四登隆兴元年进士第,调溧阳县主簿,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任国子正、宗正寺主簿,改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淳熙四年,以秘书丞兼权左司郎官。明年,以疾添差浙西安抚司参议官。六年,召赴行在,除知池州,疏上三策,孝宗嘉纳之。寻坐事罢,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衢州,提举浙东路常平茶盐,提点浙西路刑狱。绍熙元年,除提举浙西常平茶盐。二年,除直秘阁知平江府,节制御前许浦水军。三年,入为侍左郎中,知临安府,迁太府少卿,充馆伴金国贺正旦使,权户部侍郎。宁宗即位,除户部侍郎兼侍讲。庆元二年,出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复入为
俞皋,元新安(今河北省新安县)人。字心远。幼师宋进士赵良钧,得《春秋》大旨。所著《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十二卷,于经文之下备列《三传》和胡安国《传》,并以已意斟酌其间。其说大抵本于宋儒程颐。(事迹见《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五。)
余治(1809~1874),字翼廷,号莲村、晦斋、寄云山人,晚署木锋先生,门人私谥“孝惠”,江苏无锡人,近代著名慈善家、戏曲作家。好戏曲创作,作品甚多。内容多为劝人行善,宣扬忠孝节义。同治十三年于苏州病卒。 余治幼时家贫,九岁读书于塾,十五岁训蒙里中,以馆谷养亲。道光十五年(1835)补金匮学附生。十九年(1839)肄业于江阴县暨阳书院。二十二年(1842)应江阴少尹姚某之聘,就署教读。以乡塾旧有读本《神童诗》、《千家诗》诸书词意卑陋,仿其体例别撰五七言诗以课童蒙,名曰《发蒙必读》,不署姓氏,刻印分送,各塾争相传写。后又撰《续神童诗》、《续千家诗》。二十五年(1845)集资设义塾数处
严虞惇(1650—1713),字宝成,号思庵。常熟(今属江苏)人。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以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馆阁文字多出其手。江南科场狱兴,虞惇因子、侄连中,试官李蟠、姜宸英皆同年友而受到吏议罢官归。后数年,圣祖南巡,献诗十章,旋起补国子监丞,转大理寺副,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又充湖广乡试正考官,皆称得人,累官至太仆寺少卿。虞惇诗以写个人身世与应酬之作为多,体制不拘一格,以学唐为主。其律体音调铿锵,顿挫有致,受明代前、后七子的影响,如:“六王毕后霸业空,三百离宫一炬中。 八水凄清秋色早,九嵏巀嵲夕阳红。车回博浪沙中客,舟引蓬莱海上风。自料骊山万年计,岂知遗恨在樵童。”(《
杨甲(约1110-1184),字鼎卿,重庆昌州(今重庆大足)人。大观时游京师,颇有声望。后仕于蜀,旋以事去官,寓居于灵泉山,故诗中有“微官也谪居”之句。喜作诗,往往多游览吊古之什,其诗“夭娇脱俗,孤光冷艳,不著色相”(《宋百家诗存》卷六);李之鼎亦谓之“冷艳逋峭,诗境甚高”(《棣华馆小集跋》)。如《游长松寺》诗“青山有骄色,斯客不能句”;《宿安静观》诗“石泉泻幽洁,意寂不肯喧”,均清气逼人,大似不食人间烟火语也。著有《棣华馆小集》一卷,收入《两宋名贤小集》。事迹见《宋百家诗存》卷六。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