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湘(959-993),宋代诗人。字叔灵。衢州西安(浙江衢县)人。赵抃之祖。淳化三年(992)进士。调庐州庐江尉,后卒于家。一生仕途偃蹇,怀才而不为时所用,于是专力于诗文。著《南阳集》。吴俦跋此集云:“余首读其诗,清澄蠲洁,淡雅夷旷。名章秀句,前人之所罕道,病而未能者往往屡呈而间发。钩而探之,殆可以逾陶谢嵇阮之藩,而径跻其堂;直而循之,规绳矩范,不失乎沈宋李杜撰述之要。其悠扬之趣,从容乐易之风神,昭然在人目前,竟无毫发近于模拟而非自得者。盖其为诗,尽阅前人之作而深知其意,然后辞之浅者,不在区区袭蹈,已自建立,克成一家。”又评其文:“方士大夫牵于对偶声病之习,独能斩绝弗承,远追韩柳之从以为宗
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宋恭宪王赵元佐七世孙。原籍饶州余干(今江西余干县),祖不求,宋建炎间(1127—1130)迁居崇德洲泉(今桐乡市洲泉镇)。赵汝愚出生于洲泉。少有大志,曾说:“丈夫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乾道二年(1166),取进士第一,累官秘书少监兼权给事中。淳熙八年(1181),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次年,以集英殿修撰帅福建。后进直学士,制置四川,兼成都知府。时边境各族相扰为患,赵汝愚以计分散其势力,始渐平息。孝宗赞其有文武之才。光宗即位,进敷文阁学士,知福州。绍熙二年(1191),召为吏部尚书,后迁知枢密院事。五年六月八日,孝宗崩,子光宗与父有隙,称病不执丧
志磐,南宋僧。乡籍、年寿均不详。号大石。居四明福泉寺,学天台教观,绍隆历代诸祖正统,显扬大教。作宗门尊祖仪一篇,复重修宗鉴之释门正统,编述佛祖统纪,记述台教流传之事迹极尽精细,旁及禅、律诸家,世人以此称便而广为流通。除上举著作外,另有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六卷。[佛祖统纪序]
张无梦(952—1050),宋初道士。字灵隐, 号鸿濛子,陕西盩厔(今陕西周至县)人。早年研读《老子》《周易》,青年时入华山拜陈抟为师,与种放、刘海蟾友好。又赴天台山,在琼台观结庐习导引、还丹之法,作《还元篇》诗百首,述养炼丹法。宋真宗时召至京城问治国之策,张无梦以守之以谦对答,封为著作佐郎,坚辞不受,返天台继续修炼,朝廷令台州地方官按著作郎供奉。十余年后返陕西,隐居终南山鹤池数年。晚年游嵩山等地,后居金陵,99岁时逝于金陵。著名弟子有陈景元。张无梦继承了陈抟的内丹学说, 主张修练应 “静之复静, 以至于一”。其著作编为《琼台诗集》,《道藏》中所收的《学仙辨真诀》,据考证为张无梦撰写。
周怡(1505—1569),明学者。字顺之,号讷谿。宣州太平(今安徽黄山市)人,嘉靖戊戍(1538)进士。授顺德推官,入为吏科给事中。因上疏劾相严嵩下狱。出狱后,家居19年,穆宗登极,起升太常少卿。为人正直。其复起后陈新政五事,语多刺中权贵。有《讷谿奏疏》一卷。此书系其弟恪所编。凡吏科奏疏十一篇,太常奏疏二篇。卷佚无多,而浩气凛然。早年师从东廊、龙溪,于《传习录》身体力行。不喜读无实之书。倡导节文,践履于自己的行为日用之中。
赵之谦(1829年8月8日-1884年11月18日),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浙江绍兴人。 据邹涛《赵之谦年谱》载,赵之谦21岁考取秀才。22岁入缪梓幕府。24岁,乡试未第。26岁,随缪梓到杭州。32岁至34岁,先后客居温州、福州,经上海至天津,再由天津到北京。自35岁至44岁,往来于北京、杭州、绍兴三地,先后共三次入京,四次参加礼部考试,均未能考中进士。44岁以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分发江西,此后再也没有入京。45岁至49岁,客居南昌,担任《江西通志》总编。50岁任鄱阳知县。53岁迁奉新知县。55 岁客南昌。56岁调任南城知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1812年出生在湖南湘阴县的一个小地主家庭里。是晚清地主阶级中比较爱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左宗棠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全家虽有四十亩地,由于人口较多,生活并不宽裕。十六岁那年,其母去世,十九岁时,又死了父亲。二十一岁时虽然考中举人,但随后三次入京会试都名落孙山。此后,他放弃科举,一心钻研历史、地理、军事等经世致用的学问。因为生计所迫,还从事私塾教学,有时也参加一点田间劳动,曾自号 “湘上农人”。在陶澍、贺长龄等师友的熏陶下,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影响下,他崇尚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的思想,赞同“师夷
祖无择(1006—1085),字择之,蔡州(今河南上蔡)人。宝元元年进士及第,授承奉郎、通判齐州。召试,充直史馆,历知南康军、海州,迁广东提刑,徙荆湖北路。改广东转运使。五年,知袁州。奉使契丹,还,出知陕府,迁湖北转运使。召为中书舍人,判太府寺。嘉祐八年,假右谏议大夫,充出使契丹国信使。治平元年献《皇极箴》,赐诏奖之。二年,纠察在京刑狱,进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出知郑、杭二州。神宗召知通进银台司。熙宁三年,谪为忠正军节度副使,提举西京御史台。与文彦博、富弼、司马光等为真率会,洛人谓之“九老”。元丰六年,移知信阳军。八年正月卒,年七十六。祖无择少从孙复学经术,后又从穆修学为古文,故其为文“峭
张宗良,清医家。字留仙。松江(今属上海市)人。世业医。素精医理,尤擅喉科。其诊治喉证,重视神、气、脉,以及局部色泽、声音高下沉浮等。曾集成方,参以己见,编成《喉科指掌》六卷(1757年),论喉科诸症及针灸、制药诸法,附以图说,为影响较大的喉科专著之一。另有《咽喉秘集》(又名《喉科秘旨》、《喉科要旨》、《急救喉证全集》),系与吴氏(名佚)合编。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