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1333—1385),字来仪,后以字行,更字附凤。本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侨寓吴兴(今属浙江),元末中举后,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居于吴(江苏苏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等为诗友,并称为“吴中四杰”。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征至京师,以应对不称旨,放还。再征,授太常司丞,兼翰林院、同掌文渊阁事。太祖重其文,洪武十六年自述滁阳王事,命羽撰庙碑。寻坐事谪岭南,未至,召还。羽自知不免于难,遂投龙江以死。羽曾入张士诚幕中,素为太祖所忌,太祖统治又极暴戾,故其诗中多流露出忧灾畏祸之情和对平安闲适生活之向往。如《甲寅纪行》十首之一的《金川门》(此为张奉旨往凤阳祭皇陵时所作)最后写道:“吾来犯清晓,
郑达,字士行,号奈村农夫,合肥人,居城南之七里冈(今肥西县雷麻店)。明末诸生,其先世为燕邸鱼服之勋臣。好著书,尝杖策游天下,尽识山川险要。生卒年待考,知其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仍在世。著有《野史无文》、《田家日记》、《孙子坿解》等。
郑成功(1624.08.28-1662.06.23),原名郑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今福建南安东北)人,是我国历史上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他出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出生地点是日本平户(今日本长崎县松浦郡)。他的父亲郑芝龙靠从事海外贸易发家,曾流落日本,后来成为海盗集团的首领,常往来于日本、台湾和闽海之间。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平户人田川氏之女,祖籍也在中国,所以田川氏的中国姓是“翁氏”。郑成功七岁时,从日本回到祖国。这时,郑芝龙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抚,官至游击将军,后来,又因海上作战有功升为总兵。郑成功也随其父一起生活在福建。郑成功自幼聪慧过人,十一岁时,他所写的
挚虞(250-300),西晋文学理论家。字仲洽,一作仲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人。皇甫谧弟子。晋武帝泰始(265—275)中举贤良,拜中郎,升任太子舍人,除闻喜令,后历秘书监、卫尉卿。晋惠帝时官至太常卿。后遇洛京荒乱饿死。其美学观点,基本遵循儒家传统观念,特别强调文学作品的教化讽喻作用:“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王泽流而诗作,成功臻而颂兴,德勋立而铭著,嘉美终而诔集。”(《文章流别论》)把文章的宗旨归结为宣扬礼教,称颂功德。并以此为鉴别文章标准,指责“今之赋”为“背大体而害政教”,赞许枚乘《七发》“虽有甚泰之辞,而不没其讽喻之义”。在文学创作中
祝尧,生卒年不详。元代学者、辞赋研究家。事迹略见《江西通志》、《广信府志》、《上饶县志》。字君泽。江西上饶人。元仁宗延佑五年(1318)进士,授南城丞,改江山令,迁萍乡州同知(《四库全书总目 · 古赋辨体提要》据《江西通志》云:“迁无锡州同知”)。祝尧博学能文,对辞赋用力尤深。所编《古赋辨体》10卷,从赋体源流着眼来选辑辞赋作品,虽为辞赋总集,却颇具理论、批评价值。祝尧将历代赋作分为楚辞、两汉、三国六朝、唐、宋五体,并分别予以论述,很能道出赋体发展演变轨迹,后世所谓古赋、俳赋、律赋、文赋之名亦实均从之出。在辞赋创作上,他以古赋为极则,以辞、情、理为标准,要求赋家正确处理辞、情、理三者之间的
周伯琦(1298年—1369年),字伯温,别号玉雪坡真逸,饶州(今属江西)人。自幼随父宦游京师,年十五入国学为上舍生,泰定二年(1325),以荫补南海尉,三转为翰林修撰。至正元年(1341)擢宣文阁授经郎,教授贵族大臣子弟,进鉴书博士,除崇文监丞,出为广东宪佥。至正八年入为翰林待制,预修《后妃》、《功臣列传》,历崇文少监、翰林直学士。至正十二年除兵部侍郎,与贡师泰同擢监察御史。至正十三年改崇文大监。至正十四年起江东肃政廉访使,改浙西。至正十七年授江浙参政,招谕张士诚,拜江浙行省左丞,被留吴中十馀年。至正二十四年以南台侍御史致仕,士诚死后才得归鄱阳。明洪武二年卒,年七十二。《续吴先贤赞》说他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