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升,唐代僧。籍贯不详。夙有出家弘扬大教之志,兼学大小二乘,尤善毗尼,又博通古今史实。 曾阅聂道真、道安以下,至明佺、道宣等所撰诸经录,欲订补其差谬不备之处。唐开元十八年(730),于长安西崇福寺东塔院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详录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至开元十八年,凡六百六十四年间,传译至我国之大小乘经律论三藏、贤圣集传,及失译缺本等,共收录五○四八卷,敕入大藏。此录为经录中最完备者,宋藏以下诸藏皆依准之;又古来凡言及翻译经典之书,亦皆以此录为标准。其他著作有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续大唐内典录一卷、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一卷、集诸经礼忏仪二卷等。寂年、世寿均不详。
张神峰,名楠,字神峰,自号逸叟。出生于我国明朝武宗正德九年五月,(公元1514年甲戌年)。江西临川西溪人(这里著名历史人物有王安石,汤显祖)。因难遂青云鸿鹄之志,而醉心于命理学,由其三子希文主持编著《命理正宗》一书,并大约在1595年---1597年正式出刊发行,流传至今。成为命理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历史的长河中,命理学由来已久,到了神峰这里,已经是非常的丰富,也是异常的复杂。他从历史观的角度,找到了子平法,这是他认为的最好方法,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经过四十多年的学习与实践,留给了我们一笔财富,《命理正宗》,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后人现又命名为《神峰通考》! 根据其在《神峰通考》中的自我介绍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真宗咸平二年(999)出生于当地一个颇有名气的官宦之家。他的高祖曾任泉州录事参军。曾祖父曾任司农少卿、泉州节度使掌书记,祖父曾任泉州德化县令,其父进士出身,累官至尚书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 曾公亮自幼好学,文辞俱佳。乾兴初年仁宗即位之时,曾公亮的父亲正任池州,因奉表上贺,推恩其子,曾公亮得荫补大理评事。宋代选官制度规定,官员的选任有贡举、奏荫、摄署、流外、从军等途径,恩荫是当时贡举之外的又一入仕重要途径,且升迁更快、更容易。但在人们的心目中,贡举为正途、清流,恩荫为浊途、杂流,所以尽管曾公亮靠荫得官,但他仍刻苦学习科举
张竹坡(1670—1698) 中国清代的小说评点家。名道深,字自得,竹坡是他的号。彭城(江苏徐州)人。张竹坡对《金瓶梅》作了评点,题为《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行。据张竹坡自己说,他评点这部小说的时候,刚刚二十六岁。 张竹坡的政治思想是比较保守的。他对于维护封建伦理相当热心。这使得他在评点中加进了不少陈腐一的说教(例如“苦孝说”之类)。另外,张竹坡也喜欢抓住书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作牵强附会的引申,往往变成烦琐的文字游戏,令人生厌。这些都是应该予以剔除的糟粕。但是,透过那些陈腐的、烦琐的议论,张竹坡却给当时的读者吹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张竹坡认为,《金瓶梅》
张炎(1248-约1320)宋元间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出身于世胄显贵之门,六世祖张俊,封清河郡王,曾祖张镃、祖父张濡,父亲张枢,均晓音律,工诗词。其人承家学,外受师传,精乐理,善诗词。少风流阔绰,宋亡,张濡被杀,家产“籍没”,遂落拓浪游。至元二十七年(1290),北游大都,失意而归,漫游江浙等地,生活困顿,曾设卜肆於鄞县(今浙江宁波)。晚年归隐西湖,潦倒以死。其以咏物词著名于时。早年,多写湖山游赏、风花雪月,宋亡后,则多寓伤今怀昔之情,咏叹遗民身世。其词音律协洽,句琢字炼,雅丽清畅,托物寄意,后世以其与姜夔并称。其集一生词学研究
张伯端(984年~1082年)北宋道士。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祖师。字平叔,后改名用成,号“紫阳山人”,故后世又称为张紫阳。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少好学,广涉儒、道、佛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数、医药、 卜筮、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等方术,无不留心详究。曾为府吏数十年,后来忽悟“一家温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看破功名利禄,心向蓬莱仙路,便纵火把案上文书全部烧毁,以“火烧文书”罪,被发配岭南。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陆诜镇守桂林,召置帐下,掌管机要。熙宁二年(1069年),随陆诜转至成都,遇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指流知源,语一悟百”。元丰五年(1082年)逝世,留《尸解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之医术,从而产生了学医的愿望。于是,便拜当地名医张伯祖为师,尽得其传。灵帝建宁年间 (公元168~172年),他被推举为孝廉,官至长沙太守。相传他在公余时间专门坐在大堂上给百姓看病,这也是后人称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为坐堂医生的由来。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兵祸相仍,疾疫大作的时代。从汉灵帝建宁四年 (公元171年)后的十余年间,中
朱用纯(1627 ~ 1698年),明清之际学者。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有来学者,必先授以《小学》、《近思录》,继进以《四子书》。提倡知行并进,学生甚众。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著有《耻躬堂诗文集》》、《无欺困衡诸录》、《四书讲义》、《删补易经蒙引》、《媿讷集》、《治家格言》等。 父朱集璜是明末学者,清顺治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北宋学者、教育家。字子厚。祖上为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后侨居风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少时喜读兵书,好谈军事,曾想组织武装收复洮西失地。后受范仲淹影响转而学习儒学,对《易经》尤有研究。曾在京师设坛讲《易》,听者甚众。后被聘为长安学宫教授。三十八岁中进士,做过县令、崇文院校书。晚年辞职回到横渠镇讲学、著书,在关中一带很有影响。以他为首的“关学”是宋代四大主要理学流派之一。 张载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哲学政治思想基础之上的。他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于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生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