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高起(1596-1645),字伯高,江苏江阴人,邑诸生,博闻强识,工古文辞。好茶,精于茶具,推崇宜兴紫砂茶具。刻所纂《读书志》十三卷。崇祯十一年,与江阴徐遵汤合纂《江阴县志》八卷。清顺治二年,不屈死军中。著有《阳羡茗壶系》一卷,《洞山岕茶系》一卷。中国早期茶学、佛学、紫砂三界专业评论家。日常爱好收藏、书法和品茶论道。
赵壹(122~196年),汉代辞赋家。字元叔。汉阳西县(甘肃天水南)人。恃才傲物,为乡党所排斥。屡次犯罪,因友人相救得免死。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举郡上计吏到京师,司徒袁逢受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独有赵壹长揖而不跪拜。造访河南尹羊陟,羊陟尚未起床,赵壹径直闯入,来到羊陟床前,说道:“我僻处西州,闻君大名已久,谁知今日相见,却突然死去,这岂不是我的命不好么!”于是扬声大哭。羊陟认为赵壹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非常敬重他。由于羊陟和袁逢的赏誉介绍,赵壹一夜之间名满京师,士大夫都很想见见这个人。州郡争相聘请,公府多次征辟,赵壹一概回绝。著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16篇。《隋书·经籍志》
祝允明(1460-1526)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而枝指,又号枝指生。与徐祯卿、唐寅、文征明号称“吴中四才子”。5岁能作径尺字,9岁能诗,广闻博识,玩世自放。弘治中举于乡,授兴宁令,官至应天府通判,人称“祝京兆”。为文清奇,尤工书法,名重于海内。楷、行皆精妙,最擅狂草。其楷书师其岳父李应祯,行草师其外祖父徐有贞。中年后涉猎广博,魏晋钟王,无不临写。晚年草法 变幻莫测,奇伟豪纵,意趣天然。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京兆自元常、二五、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蝗年变化出入,不可端
朱长文(1039—1098)字伯原,号乐圃、潜溪隐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时尝从孙复听讲《春秋》之学。嘉祐四年进士,以病足不肯试吏,筑室乐圃坊,读书为学,自得其乐,与徐积、陈烈号称“三先生”。元祐中,除秘书省校书郎、许州司户参军,充苏州教授。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枢密院编修。元符元年卒,年六十。长文博学强识,论文先经术后辞藻,于六经皆有辨说,《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在南北宋间,与徐积齐名,然积之学问主精研事理,长文之学问主博考古今;积之文章多怪伟骇俗,长文之文章多平易近人,其所造则各有不同。”(卷一五五)著有《乐圃文集》一百卷,建炎兵火后散失,其侄孙朱思于南宋绍熙间搜访遗佚
郑杓(又作郑枃)。元代书法家,字子经,莆田人,或说仙游人。元代泰定中曾聘为南安县儒学教谕,精于字学、书学,书学论著有《衍极》、《书法流传之图》、《学书次第之图》、《论题署书》等。郑杓亦善书法,能大字,兼工八书,论篆籀以及书法之变,宣抚使齐履谦上之朝廷,上行"衍极堂"以藏其书。写法古奥,多用对话体,学习了杨雄的《法言》等。 论著中陈述了书学的中正之道,尊尚古法,表达对宋人“尚意”书风的否定。
周星莲,清书法学家。生卒年不详。原名日旿,字午亭。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以教习授知县。善书法,兼工兰竹梅花。其书法美学思想,认为“字为心画”的美学命题,具有双重意义。一曰置:“置者,置物之形”;二曰输,“输者,输我之心”。并认为两义并不相悖,“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之矣。”以审美主体贯串书画创作过程,提出“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和“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的命题,强调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对于笔与意的关系,认为“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要求审美主体的“我”与“笔性”之间,两相得又两相融,创造出最美的“境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魏国大臣、书法家。东汉末为廷尉正、黄门侍郎。建安元年(196),随汉献帝归曹操,任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 曹操与袁绍争夺河北,担忧关中马腾、韩遂等人侵扰,任钟繇为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率军到长安,安抚马腾、韩遂等人,平定了关右,免去曹操西顾之忧。建安七年(213),袁绍子袁尚派郭援(钟繇外甥)、高干与匈奴单于联合侵犯河东,钟繇率领关中诸将前往迎战。大将庞德在阵前亲斩郭援首级,钟繇见到后痛哭,庞德向钟繇表示歉意。钟繇说:“援虽我甥,乃国贼也。卿何谢之?”(《三国志·魏书·庞德传》)结果降服匈奴单于。随后又
朱世杰(1249年-1314年)元代数学家。燕山(今北京附近)人。他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民间职业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曾“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在扬州讲学时,“踵门而学者云集”。他的《算学启蒙》(1299)是当时较为完备的数学教科书,从基本的记数方法、整数及分数运算、面积与体积计算,到当时先进的天元术,均包含于其中。书中的 “九归除法”与珠算中的九归口诀已经一致。他的《四元玉鉴》(1303)系统地论述了四元术、垛积术与招差术, 代表了中国传统代数学的最高成就。 四元术是宋元时期天元术的重要发展, 是可以处理多至4个未知数的多元高次方程组的一般方法, 包括多元高次方程组的建立,表示和
张景岳(1563—1640),名介宾,字会卿(一作惠卿),号景岳,因其室名“通一斋”,故又别号通一子。原籍四川,明初祖上以军功世授绍兴卫指挥,遂迁居会稽。明代著名医家。 其父寿峄,为定西侯门客,通医理。景岳14岁时随父游北京,从名医金英(梦石)学医。中年投笔从戎,随军“出榆关,履碣石,经风城,渡鸭绿”,经数年而无所成就,于是幡然解甲归里,放弃其他杂好,专攻岐黄之术。其间曾旅居长安,58岁南返故里,而后“医日进,名日彰,时人比之仲景、东垣”(《景岳全书·林日蔚跋》),一时求诊者“辐辏于门”,权贵显要“持金币争相延请”。因其治病好用熟地,其制定的新方186贴中有熟地者占48%,故有“张熟
张璁[cōng](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后因和明世宗朱厚熜同音,世宗为改名孚敬,赐字茂恭,永嘉永强(今温州市瓯海区)人。13岁时,题诗以卧龙自许。弱冠游乡校,督学使者惊其论议,以为前程不可限量。弘治十一年(1498)中举人,复七试不第,“筑精舍于姚溪,读书授徒,慨然有治平志”。正德十六年(1521)始登进士,年已47岁。同年三月,武宗朱厚照病死,无子,大臣拥立堂弟朱厚熜为帝。即位后,帝欲追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朝议援汉定陶、宋濮王故事,称明孝宗朱祐樘(武宗之父)为皇考,以朱祐杬为兴献帝,世宗不乐,议三上三却。璁时在部观政,七月初一上疏,认为“汉哀帝、宋英宗固定陶、濮王子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